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分析
2016-08-07林敏
林敏
(钦州市环境应急与事故调查中心 广西钦州 535000)
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分析
林敏
(钦州市环境应急与事故调查中心 广西钦州 535000)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环境突发事件也时有发生,环境应急管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目前我国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不够完善,法制、体制、机制建设不健全。对此,本文简要分析了我国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
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前言
在社会环境中,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具有偶然性,同时也有一定的必然性。一是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就会伴随着环境风险。其次,社会管理水平落后,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不够完善,致使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环境事件具有不确定性、不稳定性、破坏性和传播性,很多地方管理部门对环境管理认识不够,造成环境潜在风险高,环境事件频繁发生。所以,一定要树立预防为主、全方位管理的意识,做好预案工作,健全环境应急管理体系。
1 我国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现状
在2003年,以原有政府行政管理机构为基础,结合政府办公厅的应急办,从而初步成立了综合协调议事协调机构和联席会议制度的环境应急管理新体制。在2006年,成立了国务院环境应急管理办公室,履行环境管理中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职能,发挥运转枢纽作用。中国把环境突发事件主要分为四大类并规定相应的牵头部门,各部门、各地方也纷纷设立专门的应急管理机构,完善应急管理体制。目前,许多省、市政府相继成立了环境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各城市根据不同的需求状况和城市规模,分别建立集权、代理、授权、网络等不同模式的环境应急管理体制。总的来看,中国目前正在建设的新型综合协调型环境应急管理体制,是建立在法治基础上的平战结合、常态管理与非常态管理相结合的保障型体制,具有常规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等特征,有利于克服过度依赖政治动员所导致的初期反应慢、成本高等问题[1]。
2 我国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框架及方向
2.1 预案的有效建设
图1 环境应急预案体系的基本结构
(1)加强环境应急预案管理工作。相关机构要按照要求,严格审核企业的环境应急预案,提高企业的环境应急体系备案率。同时,要加强培训环境应急预案的演练工作,提高企业对预案的熟练度。
(2)完善项目环境风险评审制度的建设。严格落实相关政策,以石化行业为审核重点,对涉及有害物质和易爆物质的项目进行环境风险评审,并根据环境风险评审结果来确定是否通过项目审批。
(3)开展环境风险申报登记和等级评估试点的活动。把一些环境风险较高的区域设立为试点,规范其环境风险申报登记的流程和具体内容;对试点进行等级评估,根据风险等级,进行差异性管理;根据试点条件和防控措施的变化,调整风险等级,并建立环境预警机制,提高风险防控水平。
(4)开展环境安全大检查活动。将环境预案报备情况以及相关文件落实情况作为检查重点,加强地方政府和企业的预案管理,排查环境风险隐患并及时进行整改。
2.2 健全的体制建设
(1)在今后的应急组织体系建设中,要健全处置巨灾的应急指挥机构,将“临时”行为转化为“常规化”规定动作,真正实现“平战结合”,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效率。
(2)加强专业处置队伍建设。部分地方政府缺乏应对环境突发事件的思想准备和经验,特别是相应的基础设施和救援装备极不适应,而且没有专业的处置队伍。因此,在将来的建设中,地方政府要舍得投资,加强应急能力和基础设施、设备以及专业救援队伍及其装备的建设。
(3)加强各级领导干部的忧患意识和科学决策能力。科学决策不仅要体现在突发事件的应对过程中,更要体现在恢复重建过程等整个应急管理过程中。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干部进行必要的培训,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使其意识能力得到提高。
(4)要积极发挥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组织的作用,真正实现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
2.3 完善的法制建设
(1)落实相关政策,理清责任,规范程序。加强对肇事企业、政府部门和相关责任人问责力度,切实做到“事件原因没有查清不放过、事件责任者没有严肃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没有落实不放过”。
(2)推进不同部门之间应急联动机制的建设,建立环境风险管理联席会议制度。
(3)规范企业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技术。加强对企业环境风险排查的培训工作,提高企业负责人的环境风险防控意识,健全隐患排查制度和风险防控措施,提高企业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
3 遵循“一个整体、四个结合”的原则
3.1 应注重建设的整体性
健全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就要将对环境应急体系进行全过程的管理,即加强对事前预防、事中响应、事后管理三个阶段的管理[2]。
(1)不断强化事前预防。对于现有企业,要探索实行环境风险申报登记和等级评估制度;对于建设项目,要实行环境风险评估评审,建立风险评估系统;同时,要不断强化预测预警等措施,将突发环境事件的损失降到最低。
(2)着力做好事中响应。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要做到“五个第一”,即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第一时间开展监测、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信息、第一时间组织开展调查。
(3)高度重视事后管理。加大事件调查和责任追究对肇事企业和相关责任人员调查处理和追究责任的力度,切实做到“三个不放过”。开展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将评估结果作为事件调查处理和恢复重建的重要依据。要加强案例研究,提出事件预防和妥善处置的建议。
3.2 应结合当下的体制改革
健全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就要结合当下的体制改革。加强环境应急管理、技术支撑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省、地市和部分环境风险隐患突出的县级环保部门应设立专职环境应急管理机构,配备足够专业人员。组建应急技术支撑队伍体系,充分发挥应急专家在关键技术攻关、应急处置、风险及损害评估等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公安消防、危化品救援等综合性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作用,结合骨干企业自身救援力量建立国家级区域环境应急救援队伍。
3.3 应结合创新的管理方式
健全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就要结合创新的管理方式。建立环境风险防范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巩固深化环保与公安消防、危化品救援等综合性专业应急救援队伍联动机制。会同有关部门定期开展重点行业、敏感地区环境风险大检查活动。环保部门内部理顺应急管理工作机制,将环境风险管理纳入环评审批、环保“三同时”验收、污染防治和执法监督等日常管理。理顺应对工作程序,强化组织协调、应急指挥、应急监测、应急处置、信息报告和影响评价等。
4 落实完善相关政策
健全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还需要落实和完善国家实施的相关政策:
(1)确保环境应急值守规范化系统化科技化;
(2)规范突发环境事件的处置应对和调查处理;
(3)有效推进突发环境事件事后管理;
(4)健全环境应急预案管理体系;
(5)加强对环境风险的隐患集中排查整治;
(6)落实环境风险评估工作;
(7)加强对重点领域的环境应急管理;
(8)推进环境应急联动机制建设;
(9)促进“12369”环保举报热线的优质服务品牌效应。
5 结束语
做好新时期环境应急管理工作,必须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最新要求上来,积极应对挑战,加强改革创新,建立与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形势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管理模式。要牢固树立隐患险于事故、防范胜过救灾的理念,加大风险隐患排查和评估力度,把环境污染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
[1]张 玲.惠州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3):268.
[2]祝妍华.环境应急管理的现状调查与管理对策研究——以苏州高新区、虎丘区为例[D].苏州科技学院,2014.
X321
A
1004-7344(2016)25-0015-02
2016-8-15
林敏(1986-),女,本科,主要从事环境应急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