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环境保护视角下京津冀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①
2016-08-07天津社会科学院发展战略研究所屠凤娜
天津社会科学院发展战略研究所 屠凤娜
基于环境保护视角下京津冀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①
天津社会科学院发展战略研究所 屠凤娜
京津冀产业发展面临资源趋紧、环境恶化压力不断加大的问题,雾霾天气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京津冀产业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京津冀三次产业所产生的“三废”对环境污染,以及环境污染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建立京津冀产业与环境相统一的承载数据库;以生态产业园区发展平台为重点,实现京津冀产业发展与环境承载同步;加强京津冀产业发展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强化京津冀产业发展资金筹措,形成多元投资渠道。
环境保护 京津冀 产业发展
京津冀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现代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向沿海地区集聚,京津冀产业发展面临资源趋紧、环境恶化的压力不断加大,雾霾污染给京津冀传统产业发展敲响了警钟。因此,分析京津冀产业对环境以及环境污染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推进京津冀产业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立京津冀产业与环境相统一的承载数据库;以生态产业园区发展平台为重点,实现京津冀产业发展与环境承载同步;加强京津冀产业发展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形成京津冀产业发展的多元化投融资渠道。
1 京津冀产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从环境污染与产业结构相互作用关系来看,当环境与产业结构相协调时,既能实现经济效益,又能实现生态效益,其产业发展方式是合理的;当环境与产业结构不协调,其经济效益是建立在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基础之上,这种产业发展方式会失去持续发展的能力。不同的产业结构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亦会有所不同,京津冀产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三次产业所产生的“三废”(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所引起的环境污染以及环境恶化[1]。这些环境问题严重影响和阻碍了京津冀产业发展。
京津冀第一产业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是绿色植物,这种绿色植物不仅可以提供公众所需的农产品,还能美化环境,成为京津冀生态环境的重要屏障;二是京津冀第一产业对水环境和土壤环境有一定的影响,比如,农田灌溉需要大量的水资源,农田的过度垦殖会破坏固有植被、造成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土沙漠化和土地盐碱化,使用农药化肥过多导致地下水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由于京津冀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小,2015年京津冀三地地区生产总值为69312.9亿元,其中,京津冀第一产业产值为3812.2亿元,占总产值的5.5%。所以,第一产业对环境影响有利也有弊,但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有限。
京津冀第二产业对环境的影响在第一、二、三产业中是最大的。从京津冀产业结构变化看,津冀第二产业发展迅速,特别是工业的发展。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往往是建立在消耗能源、资源的基础上,会产生一定的废弃物,从能耗水平和废弃物的排放水平看,第二产业的能耗和污染物的产生要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由此可见,第二产业对环境的影响最大。从京津冀第二产业近10年的能耗和工业“三废”污染物的排放量看,京冀两地的能耗和污染物排放量较低且变化不大,相对而言,河北省数值较大且呈明显递增趋势,特别是工业废水和工业废气总排放量,无论是排放总量,还是增加幅度,都呈现出增长趋势,这表明,京津冀尤其是河北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环境和资源的保护,产业与环境之间没有同步协调。
相对于第一、二产业,京津冀第三产业对环境的影响是不明显的。第三产业以服务业为主,涉及的范围比较宽泛,虽然第三产业不会像工业那样直接产生“废气、废水、废渣”,但是也会像农业那样产生土壤污染,所以容易忽视第三产业对环境的影响。从产业结构看,北京第三产业产值在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由2001年起上升至60%以上,到2015年其高达79.7%。津冀的第三产业也呈现上升发展趋势,尽管所占比重低于北京,但所占比重均高于40%。可见,第三产业的发展如果管理不当,也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对京津冀区域发展产生一定的环境安全隐患。比如,零售、食品分销等在运输过程中会产生污染;餐饮业会产业大量的废弃物;电力服务业、铁路运输业、港口船业、航空运输业以及公路运输等都可能产生空气污染和废物污染。
2 环境污染对京津冀产业发展的影响
京津冀产业发展迅猛增长,对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产生了巨大压力,反过来环境污染对于京津冀产业发展也造成了很大干扰,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可以说要么产业发展改善污染,要么污染阻碍产业,这一问题在京津冀产业发展过程中表现的尤为突出。环境污染不仅影响着京津冀的投资环境,阻碍着京津冀工业化、现代化进程,还影响京津冀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1 水污染对京津冀产业发展的影响
从水资源看,京津冀产业发展所需的水资源有一定的缺口。水资源紧缺,水污染严重,水质堪忧,是制约京津冀产业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一方面,水资源紧缺,不仅影响京津冀农业的减产甚至绝收,造成较大的影响,而且还影响工业的生产、服务业成本的上升等。另一方面,水污染对工农业、食品、药品等产业发展有制约作用,对工业生产有影响,会从不同程度增大设备腐蚀、影响产品质量,甚至使生产不能顺利进行。比如,工业生产会造成资源、能源的浪费,生产的废水必须投入更多的处理费用;食品和药品等用水要求更为严格,水质不合格,会停止生产。这也是工业企业效益不高,质量不好的因素。农业受水污染的影响,会使作物减产,品质降低,甚至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大片农田遭受污染,降低土壤质量。可见,水污染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和较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地威胁了京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2 空气污染对京津冀产业发展的影响
近年来,京津冀区域是我国空气污染“雾霾”最为严重的地区。据分析,京津冀产业发展对空气的污染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京津冀地区火电和燃煤锅炉占30%,工业排放烟气烟尘占25%,机动车尾气占18%,这与京津冀产业结构和工业污染具有紧密的关系[2]。反过来,空气污染也会影响京津冀产业发展。据最新数据,受雾霾重污染天气的影响,京津冀重要的钢铁产业停、限产30%,轧钢企业基本上全线停产。以雾霾为例,空气污染对京津冀产业发展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1)空气污染会影响交通运输业,比如航空、高速、高铁等正常运行;(2)由于交通运输的停滞或延误,会导致产品库存的增加、公众需求的紧缺以及快速消费品的浪费等,这些影响会随着产业链的延伸,扩展到不同行业、不同产业;(3)空气污染会带来京津冀重工业的转移升级或关闭,产业转移升级过程中会伴随人、财、物的大量消耗;(4)空气污染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户外工作不能如期进行,严重影响产业项目的发展、进度及效益。
2.3 土地污染对京津冀产业发展的影响
目前,京津冀土壤污染呈日趋加剧的态势,而且与水污染、空气污染不同的是,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滞后性、不均匀性等特点。这些污染会带来土壤有机物含量下降,土壤板结,耕地质量呈下降态势,农产品产量和品质都会下降。据调查,京津冀土壤属中度、重度污染,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1.8%、0.6%、2.1%。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长期污水灌溉,过度的垦殖,大量使用农药、化肥造成的土壤污染;二是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对土壤的污染。此外,还存在自然的土壤流失等。这些污染会影响并制约京津冀产业的发展,其中影响最为明显的是农业产业。
3 基于环境保护的京津冀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基于环境保护的京津冀产业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协同发展是改善生态环境的思路和途径。因此,建立京津冀产业与环境相统一的承载数据库;以生态产业园区发展平台为重点,实现京津冀产业发展与环境承载同步;强化京津冀产业发展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形成京津冀产业发展的多元投融资渠道。
(1)建立京津冀产业与环境相统一的承载数据库。京津冀区域发展过程中,面临各个行政区域合作模式表面化、合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因此,要打破要素流动的行政区域壁垒,形成产业发展与环境相协调的承载数据库,保障京津冀产业发展在环境可承载范围之内,确保京津冀三地数据采集、指标确定和衡量标准的客观性和统一性。同时,要结合“互联网+产业”,依托云计算技术,统筹协调来自京津冀三地的产业发展和环境承载数据,推进建立京津冀产业发展与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平台。通过平台,定期发布京津冀环境承载能力预警和产业发展的决策响应等。定期向京津冀区域发布产业发展面临的环境承载力指数,让各级政府、产业主体和社会公众了解京津冀三地环境承载能力现状,适时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准确把握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与必要性[3],增强保护京津冀区域环境的危机感与责任感,发挥公众对京津冀产业发展环境承载力提升的监督作用。
(2)以生态产业园区发展平台为重点,实现京津冀产业可持续发展。京津冀产业发展进入新常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迅速,将京津冀生态产业园区建设纳入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总体规划之中,调整京津冀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提高技术水平,积极推动环保产业发展,努力做大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统筹协调京津冀的科技、人才、信息等资源,实现资源的共享、合理配置,避免恶性竞争,重复建设,浪费资源。与此同时,要强化京津冀生态产业园区的管理。可借鉴“一区多园”、“飞地经济”等管理模式和经验,从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角度出发共建生态产业集群,扩大北京的辐射力,拉动天津和河北的产业发展。比如,通过“总部+基地”实现京津冀产业+科研机构的科技创新联盟,带动京津冀从产业向生态产业,从产业集群向生态产业集群的转型和升级。此外,还要大力发展京津冀循环经济。以循环、再生、利用的循环经济发展理念为标准,约束京津冀产业发展,努力探索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有效利用排放的物质和能量,积极寻找可再生能源,这样才能协调产业发展与环境承载问题的矛盾。
(3)加强京津冀产业发展的环境治理和保护。第一,协调各方利益,保障区域共建共治。如何处理好京津冀三地的利益分配问题是三方合作的基础。应强化统一税收标准的建立,适度放宽政策,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壁垒,积极对其进行指导和援助,在交通、教育、医疗、技术等方面加强互惠共建。第二,推进生态产业合作机制。京津冀生态产业发展是建立在合理优化配置区域资源的基础上,要注重产业的生态价值和产业链之间的网络协作,从竞争走向合作治理的发展方式。努力推动京津冀生态产业合作机制,实现京津冀产业的转型、升级、融合发展。第三,建立环境治理和保护的补偿机制。环境污染不分界限,同样保护环境,治理环境污染也突破行政限制,实现合理的财政转移或区域生态补偿机制。比如,共同建立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基金会,按人口规模、GDP总值和各地实际情况,按一定比例京津冀三地共同出资,同时,积极引导和吸收社会力量,用于京津冀区域内的饮用水源、天然林、天然湿地的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等。
(4)拓展京津冀产业发展面临环境治理的投融资渠道。京津冀产业快速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需要及时治理,需要从源头上治理。京津冀产业的转型、升级、甚至淘汰,离不开资金的投入,同样,环境的治理也需要资金的投入。因此,要拓展京津冀投融资渠道,要形成多元的投融机制[4]。一是设立基于环境保护的京津冀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该资金主要用于公益性环保产业的发展、生态产业的技术创新、有利于保护环境的研发等,通过政策引导、债券、股权激励,实现产、学、研的有机融合,推动京津冀三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搭建京津冀产业发展的环境治理投融资平台。利用“互联网+”与产业、民生、金融等相衔接,有效带动民间资本的投入。三是成立京津冀产业发展的污染防治专项基金。在不断加大政府生态贷款力度的同时,建立京津冀产业发展污染防治专项贷款机制。
[1] 刘利.产业空间演化的环境效应研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2] 王会芝.基于大气污染治理视角的京津冀产业结构优化研究[J].城市,2015(11).
[3] 李外禾.涪陵中华工业产业布局与环境承载力研究[J].绿色科技,2014(4).
[4] 卢汉文,李靖,李硕,等.京津冀产业布局调整研究[J].开发性金融研究,2015(3).
F127
A
2096-0298(2016)09(a)-112-03
本文系2016年天津社会科学院重点研究(应急)课题:“京津冀产业发展与环境承载问题研究(16YYJ-13)”的阶段性成果;2012年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一般项目(TJLJ12-026)的阶段性成果。
屠凤娜(1979-),女,河北辛集人,天津社会科院发展战略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经济学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产业发展战略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