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创新改革成四川“一号工程”
2016-08-07
全面创新改革成四川“一号工程”
■IUD中国政务舆情监测中心
创新改革是四川的一面旗帜,也是四川示范全国的一张名片。作为全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之一,2015年11月,四川省委十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全面创新改革驱动转型发展的决定》,把全面创新改革作为“十三五”发展的“一号工程”和头等大事来抓,着力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和重大政策。2016年两会上,创新改革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一个重点。
2016年四川经济社会发展9个预期目标
未来五年四川如何发展
1看发展经济总量上4万亿元“ 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明确,“保持高于全国的经济增长速度”,GDP年均增长7%以上,到2020年全省经济总量预期目标达4.2万亿元。
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到2020年提升到2%、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7.5件。
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 十三五”期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与经济增速同步。
2看变化增加科技进步贡献率等指标增加了科技进步贡献率、互联网普及率、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等指标;增加了新增建设用地、空气质量、地表水质量等指标;增加了户籍城镇化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等指标。
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提到榜首“ 十三五”时期,面临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更加注重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着力解决发展动力问题。
四川“十三五”发展的“一号工程”
加快推动成德绵协同创新
加快推进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德阳国家重大装备研制基地、绵阳科技城等创新发展载体建设,探索设立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和创意项目交易平台
加大“军转民”“民参军”推进力度
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加大“军转民”“民参军”推进力度,设立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启动200项军工技术成果再研发转民用,推动150项重点军民融合技改项目,力争培育50户军民融合型大企业大集团
加快科技体制改革
加大科技投入,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完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更好发挥技术创新联盟作用,支持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和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强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深化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加快推进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改革,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
实施创业四川行动
在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领域,全省将实施创业四川行动,办好“双创周”“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等活动,加快国家新兴产业“双创”示范基地建设
拓展众创空间,加快培育新型孵化器
积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支持建设一批“孵化+创投”“互联网+”等新型孵化器、加速器,争取全省各类孵化器达600家
王东明: 全面创新改革作为引领“十三五”发展的“一号工程”来抓
2016年1月27日,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在省政协十一届四次闭幕大会上指出,省委明确把全面创新改革作为引领“十三五”发展的“一号工程”来抓,就是要充分发挥创新“牵一发动全身”的引领带动作用,坚决破除思想障碍和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推进思想、理论、文化、科技、产业、管理、制度等全方位创新和成果转化,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引导全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把着力重点放到转型上,努力实现“三年试验突破、五年基本转型”的奋斗目标,加快建成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
2016年四川省十大重点工作亮点数据
以“项目年”为契机,抓好631个全省重点项目、100个省级重点推进项目建设;推动2017个竣工项目投产达产,力争全年工业投资7500亿元以上、技改投资5500亿元以上
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启动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高端装备创新研制及智能制造等一批重大工程,加快推进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发展;淘汰100户以上企业落后产能;力争高新技术企业产值达到1.5万亿元;力争旅游总收入达到7200亿元
落实好“一带一路”建设33项重点工作,推进“251三年行动计划”,组织“千企行丝路”活动;启动实施国际产能合作“111”工程
营林造林4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6.2%;以“减排、压煤、抑尘、治车、控秸”为重点,实行重点区域联防联控,推动大气质量改善;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五大工程”
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民生支出保持在65%左右;力争城镇新增就业80万人;民族地区全面推行15年免费教育;推进“健康四川”建设
出台相关措施,清理垄断性中介服务收费,降低政府性收费标准,以清理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合理收费为抓手,不断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全年实现105万以上贫困人口脱贫、2350个以上贫困村退出和5个贫困县“摘帽”
深化扩权强县改革,支持符合条件的县撤县设市;抓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改造危旧房棚户区和建设保障性住房30万套;提升300个省级试点镇建设水平;力争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31.5%、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48.9%
开展信访“三无”创建活动;加强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三社联动”;启动“七五”普法,深化“法律七进”,推进“平安四川”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