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00家企业比不上1家国外巨头,我国传感器如何赶超?

2016-08-06康晓博

中国机电工业 2016年6期
关键词:中车传感宁波

文 | 本刊记者 康晓博



COVERSTORY 封面文章

100家企业比不上1家国外巨头,我国传感器如何赶超?

文 | 本刊记者 康晓博

2016年4月23日这天,当柳传志登上“2016中国绿公司年会”的舞台时,他的内心似乎并不怎样平静。对于这位一手缔造了联想辉煌、经历过无数大风大浪的“商业教父”来说,他的不平静,甚或忐忑,并非因为某件具体的事务,而是来自这个正在急速变化世界的各个角落。面对台下的观众,他如是坦言道:“今天在座的各位企业家,不管是小企业还是大企业,不管是在哪个领域的,都跟我一样,都是忐忑不安的,都是焦虑的,为什么呢?因为世界的变化不确定性太大。但是这些所有的不确定性之中,我觉得有一件事情是肯定要发生的——这件事就是科技创新对人类社会的颠覆!”

一如柳传志所说,机器人、无人驾驶、虚拟现实、物联网、智能制造……所有这些即将改变整个人类生活的科技创新,正在当下这个时代紧锣密鼓地上演,构成了一幅技术大爆炸的绚烂图景;与之相比,过往人类几千年乃至上万年的历史,竟如同一条平静而缓慢的河流。如今,风平浪静被惊涛骇浪取代,每一个身处时代大潮中的人,似乎都既充满了期待和焦虑。

柳传志特别提到了一样东西——传感器。他不无担虑地说:“我们国家在一些基础工业上,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基础部件,比如传感器这些技术上,已经先天性地落后了。”

是的,没有人会否认传感器在当今这个时代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在即将到来的智能化时代,无论是智能制造、智能家居、智慧交通,还是智慧楼宇……传感器将无处不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传感器就是通往智能时代的铺路石,是开启那个时代的一把钥匙。

柳传志的担忧不无道理。不过,他似乎并没有注意到一家企业的存在——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这家企业不仅彻底打破了国外垄断、成长为中国传感器行业的领军者,更与国际巨头展开了同台竞争,并已全速出击、赶超世界,一如其所生产制造的高铁列车一样,迅猛而精准。

是的,这家企业就是中国中车。

从“手工作坊”到“行业巨头”

作为中国轨道交通行业的领导者,中国中车研制生产的高速列车早已成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代表,被誉为“国家名片”。不过,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里,中车所使用的传感器一直为国外垄断,这种状况阻碍了我国轨道交通车辆的完全自主化进程。

虽然只是一种小小的器件产品,但传感器在当今时代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却是无可替代的。从日常的手表、家用电器、智能手机,到尖端的军工武器、航空航天,传感器几乎无处不在。“(机器)有了传感器,就相当于人有了神经系统,就具备了感知能力,具备了认识世界的基础。” 中车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简称“中车株洲所”)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冯江华向记者介绍道。而在一列高速列车上,累计有4万多个零部件,而传感器的数量达到了1000多个,扮演着为物理世界和控制系统提供信息连接的关键角色。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离开了传感器,自动化和智能化就无从谈起。

为了在传感器上实现突破、打破国外垄断,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中车在宁波成立了研究分所(现已更名为“宁波中车时代传感技术有限公司”,简称“宁波时代”),专业从事轨道交通传感器技术的研发和工程化应用。“经过几代人的辛勤耕耘和大力突破,宁波时代先后完成了电流、电压、压力、温度、位移、速度等六大类多规格传感器的国产化开发,全方位覆盖轨道交通车辆的各种测量需求,彻底打破了国外企业在这一领域的垄断。如今,宁波时代的传感器产业达到近3亿规模,在国内轨道交通领域占据40%的市场份额;同时还在国际市场上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批量供应GE、阿尔斯通、庞巴迪、艾默生、蒂森克虏伯等等。”宁波时代总经理徐永谦看着记者,不无自豪地介绍道。

对于许多其他工业领域来说,“3亿”这个数字或许并不算大。但作为基础性器件产品,传感器种类巨多,可达数万种;统计数字显示,我国从事传感器研制的企事业单位有近2000家,整个行业呈现出“小而散”的局面,其中不乏十几人的小团队,产值规模在亿元以上的屈指可数。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说,宁波时代无疑是中国传感行业当之无愧的“巨头”。不过,在成长为行业巨头的路上,宁波时代走得并非一帆风顺。

徐永谦还记得七年前他初到宁波时代时的情形。“坦白讲,那时宁波时代面临着一定困难,是需要调整的。”好在,在上级公司中车株洲所的充分放权和大力支持下,宁波时代迅速展开了一系列变革:在前人积淀的基础上,对传感器持续大力研发,每年的科技投入占销售额10%以上;在组织结构上进行变革,“决策下移,市场前移”,效率大大提高;在团队建设上培育创新文化,储备人才,激发员工的创造力……这一系列变革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伴随着智能时代的全面到来,宁波时代的传感器产业迎来爆发性增长,“在‘十二五’期间,基本上每两年利润和规模就会翻一番”。

“事实上,轨道交通的应用环境要求非常高,而我们国家的高铁列车运行环境又非常严酷——从南至北,温差可达三四十度,运行时间和载客量都居全球之首。我们坐在列车里会觉得很舒服,但实际上应用其中的器件要经受住方方面面的考验。”冯江华向记者指出,“所以某项技术或产品如果在轨道交通上经过了应用,就算是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和考核。”因此,除了在轨道交通行业一骑绝尘,宁波时代的传感器还拓展到风电、光伏、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凭借着“高铁质量”迅速斩获了诸多客户,在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市场上的占有率同样位居国内第一。“1990年创立之初,宁波时代不过是一个年产几万只传感器的手工式作坊;如今已经具备年产100万只的自动生产能力,远景将达到300万只每年的规模!”徐永谦不无感慨地对《中国机电工业》说道。

如今,宁波时代的传感器产业达到近3亿规模,在国内轨道交通领域占据40%的市场份额。

宁波时代在传感产业上的异军突起,使得中国中车在驰名中外的“高速列车”之外,具备了又一副散发光辉的容貌——在“工业4.0”浪潮席卷全球之际,宁波时代不仅将乘势而起、获得广阔的市场空间,更将助力“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抢占新一轮工业革命制高点,并成为推动智能时代全面到来的奠基者和开路人。

历史使命

2016年4月28日,由中国工程院、中国中车联合主办的“智能传感技术在轨道交通中的应用工程前沿技术论坛”在宁波正式举办。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院士领衔的12位院士,及中、美、日三国的专家、学者,就轨道交通智能传感技术的现状、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热烈探讨。

另据业内人士预计,倘若“万物互联”时代真正到来,市场对传感器的需求数量将会达到惊人的100万亿个!

事实上,全球传感器市场近年来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2013年的市场规模约为1055亿美元,2015年将突破1500亿美元;而随着物联网、可穿戴设备、智能机器人等产业的蓬勃发展,传感器产业即将进入“万亿级”;另据业内人士预计,倘若“万物互联”时代真正到来,市场对传感器的需求数量将会达到惊人的100万亿个!

这一巨大的市场吸引了众多的竞争者蜂拥而入——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世界约有40个国家从事传感器的研制、生产和应用开发,研发机构有6000余家,其中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凭借技术和品牌优势占据着主导地位。与之相比,我国传感器产业整体发展相对滞后,高端和高新技术类产品较少;产品品质、工艺水平、生产装备、企业规模、市场占有率和综合竞争能力等方面与国外同类企业相比还有差距。有业内人士统计,目前我国排名前100位的传感器公司的市场占有份额,甚至比不上国外一家龙头企业。

和柳传志一样,与会的多位院士专家对于我国传感产业的现状也不无担忧——在如火如荼的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如若不能在传感器及智能化仪器仪表产业上实现突破与赶超,我国将再次落后、受制于人。

为此,国家有关部门近两年接连出台政策文件,明确了一系列支持传感器产业发展的政策。2013年2月发布的《加快推进传感器及智能化仪器仪表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指出,到2025年,我国传感器及智能化仪器仪表产业整体水平要跨入世界先进行列,产业形态要实现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涉及国防和重点产业安全、重大工程所需的传感器及智能化仪器仪表要实现自主制造和自主可控,高端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占有率要提高到50%以上;而去年正式出台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提出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机器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等十大重点发展领域,这十大领域无一不和传感器技术息息相关。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在论坛上指出,“智能传感技术是实现智能制造的关键技术之一,是推进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制造的重要基础,将智能传感技术应用于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是建立世界领先的现代轨道交通体系的重要手段,也是推进智能制造工程,先进智能技术和制造产业的重要组成。”

而作为中国传感器行业领军者的中国中车,在某种程度上承担起了振兴民族传感产业、实现突破赶超的历史使命。于是,从战略到市场,从研发到制造,从技术到产品……中车全面发力、迅猛前行,如一列高速开动的高铁列车一般,直逼世界最先进水平。

2016年4月28日,由中国工程院、中国中车联合主办的“智能传感技术在轨道交通中的应用工程前沿技术论坛”在宁波正式举办。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院士致辞。

“‘十三五’期间,我们传感器产业的目标是要突破十个亿,并且要集中在轨道交通、电力系统、新能源汽车等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几个重大领域;对于低端行业,我们基本上不发展。”

如何赶超?

“在前沿技术方面,我们做了大量的储备,比如磁电传感、光纤传感等等。”宁波时代副总经理倪大成笑着说道,“举个例子,以前如果我们想知道这个房间各个角落的温度状况,需要在不同地方放置多个温度计才行;现在我们只需要把一根光纤布置下去,就可以快速得知各个点的温度状况。这个技术就有这么神奇!”

事实上,由于传感器无处不在、涉及行业众多、种类繁杂、技术创新层出不穷,许多国际巨头(如霍尼韦尔、莱姆、博世等)往往通过收购一些创新团队来扩充自己的技术版图,快速占领市场。“中国的传感器产业也将产生集聚。因此除了在一些关键技术上自主研发外,宁波时代未来将会发展成为一个平台公司——由我们提供传感测量解决方案,提供品牌和平台;在这个平台之下,许多基于不同传感技术的创新团队会加入进来与我们合作,从而产生聚合效应,实现快速发展。”倪大成说道。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传感器产业先后经历了“结构型传感器”、“固体型传感器”两个阶段,如今正向着智能型传感器快速发展。“新材料的应用使传感器变得更灵敏,新工艺的出现使传感器高度集成化、微型化;新的智能算法使传感器具有自学习功能;新的信息交互技术及供电技术使传感器的应用越来越不受束缚……智能化、微型化、网络化、低功耗、多功能化,这就是未来传感器的发展趋势。”冯江华在论坛上指出。

无疑,作为智能时代“奠基石”的传感产业本身,也正处于快速变化之中。为了抓住机遇、实现赶超,宁波时代迅速展开了各项行动:在技术上,着重进行Asic芯片、MEMS技术、集成传感系统等方面的研究,同时展开对磁性材料、高分子复合材料等基础材料的研究;在工艺上,大力提升传感器生产制造的自动化与信息化水平,加速实现智能制造;在市场方面,宁波时代将传感器市场分为轨道交通内和轨道交通外“两个市场”——冯江华充满信心地告诉《中国机电工业》:“在轨道交通内,宁波时代将开展智能化传感器的研发、产业化和推广,从而实现未来智能列车的运营,为车辆的健康状态监控做出贡献;在轨道外领域,紧跟绿色变频、物联网的发展,开发出领先性的产品,从而引导行业的发展。”

而为了实现在“两个市场”上实现齐头并进、快速发展,宁波时代还在公司组织架构上进行了变革——专门成立工业传感事业部,全面负责轨道交通外传感市场的营销,从市场、研发、生产等多方面提升轨外市场的竞争力。“实际上,一个国家的装备水平真正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实力。所以,中车株洲所和宁波时代将会持续聚焦工业和装备领域,为实现高端装备制造、实现我国制造业由大到强贡献我们的力量!”冯江华不无感慨地说道。

就在12位院士齐聚宁波展开研讨的第二天,“中国中车传感测量技术研发中心”正式在宁波时代挂牌成立。这是自南北车整合、中国中车正式宣告成立之后所设立的首个研发中心。据悉,宁波时代将依托这一研究中心,建立品牌平台,采用自主研发、联合开发、技术合作、合资并购等多种方式,建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行业领先技术,参与国际竞争的传感产业基地。

“‘十三五’期间,我们传感器产业的目标是要突破十个亿,并且要集中在轨道交通、电力系统、新能源汽车等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几个重大领域;对于低端行业,我们基本上不发展。”倪大成笑着向《中国机电工业》透露道。

从轨道交通领域起步,瞄准世界最先进水平,辐射高端装备工业领域,中国中车扛起了振兴民族传感产业的大旗,正一马当先,全速奔向世界级。

猜你喜欢

中车传感宁波
《传感技术学报》期刊征订
新型无酶便携式传感平台 两秒内测出果蔬农药残留
品牌护航中车高质量发展
一图读懂宁波
拖起明天的希望
聚焦·宁波
IPv6与ZigBee无线传感网互联网关的研究
硅硼掺杂碳点的制备及其在血红蛋白传感中的应用
中国中车再次斩获美国地铁列车大单
中国中车再次斩获美国地铁列车大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