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抗战
2016-08-05孙岳
孙岳
美国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对中日战争问题是如何描述的?本文仅以几部比较流行的教科书为例,并且将重点放在其如何描述“南京大屠杀”和“慰安妇”问题上,同时着眼中国战场的贡献等问题。
所选四部教材为:斯特恩斯(Peter N. Stearns)等所编《世界文明史》(World Civilizations: The Global Experience );布列耶特(Richard Bulliet)等所编《地球人类史》(The Earth and its Peoples);斯特雷尔(Robert Strayer)的《世界的历程》(Ways of the World)和已经翻译成中文的杰里·本特利(Jerry H. Bentley)与赫伯特·齐格勒(Herbert F. Ziegler)所编《新全球史:传统与交流》(Traditions & Encounters: A Global Perspective on the Past)。
美国中学教科书是怎样编纂的
作为联邦制国家,美国没有“中央”的教育主管机构,教育政策是由各州及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决定的,而教材的编写和选用很大程度上是由市场支配的。出版社先选定相关专家编写教材,向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获得审定后予以发行。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者通常为大学教授,有时也会有高中历史教师参加。作为教材编写参考的《国家世界历史课程标准》,是在1994年由“全国学校历史教学研究中心”发布的。该机构并非国家机构,而是一个由历史教师发起的民间组织,所以其制定的《标准》虽颇有影响,但也仅起参考作用,不具有强制性。该《标准》按先后顺序将世界历史分成八个时段,每个时段都有一个主题,唯独讲述20世纪历史的第八个时段似乎无以名状,被直白定名为“20世纪”;而在这“20世纪”的名下,不但没有提到中国的抗日战争,甚至连中国都没有提到。
由美国大学理事会提供的在高中授课的大学预修课程,则围绕整个人类历史的六个时代/时段和19个“核心概念”展开,其中第六时代/时段(约1900年至今)的核心概念为“科学与环境的变迁”、“全球范围的冲突及其后果”和“重新思考全球经济、社会和文化”。
不难看出,美国的中学历史教材颇多具备了全球史的视角,有的甚至有些“大历史”的味道,但在这样的框架下,有关中日战争的篇幅少得可怜。
对战争起因的介绍
《世界文明史》提到,日本甚至早于西方确立了“威权的军事统治”,认为早在1931年,在西方的经济大萧条深刻影响到日本经济的背景下,作为回应,日本军方在未获得政府支持的情况下率先征服了中国的满洲,随即战争展开。此意是指日本的侵华举动并非事先有预谋。《地球人类史》也认为是军方行动在先,政府被动跟从,而盟国采取绥靖政策。《新全球史:传统与交流》也提到“日本、意大利和德国进行的领土扩张活动,部分是受到改变一战后和平协议的想法的驱使,也是由于全球规模的经济萧条的压迫”,而“到20世纪30年代末和40年代初,同盟国决定在一场全球战争中与轴心国交战。”《世界的历程》对战争爆发的原因交待得更为清楚和全面:首先提到二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列强因一战瓜分世界不公而欲重新洗牌所致;其次提到日本感到中国兴起的民族主义威胁到了其在满洲的势力范围;再次,“伴随与中国之间战争的展开,日本当局甚至众多平民对世界的看法都变得更加强硬。他们愈发感到被孤立、被包围,从而危机四伏。……国际间的协议限制其海军力量的发展……日本在战略物资方面严重依赖外国进口……越来越多的日本人感到民族的生存在此一举。”
关于南京大屠杀和“慰安妇”的叙述
《世界文明史》对南京大屠杀的叙述非常简略,只说日军对中国军民的抵抗进行报复,故而烧杀淫掠,其残暴至极乃世所未闻。这本教科书对一幅日军杀害中国战俘的附图,只有简单的说明文字:“1937-1938年,随着中国人不断加剧地反抗日本侵略者,日军开始大规模地滥杀无辜,试图以恐怖令中国军民屈服”。相比之下,张纯如《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一书对同一幅图片的描述则是这样的:
图片显示日军占领南京后新兵用刺刀操练的场景,操练的活靶是中国战俘。中间一位不幸(也许该说是万幸)的战俘已经被刺死,而背景中的战俘则被用刺刀“轻轻地”矫正位置,以更好地实施最后的致命一击。就照片的真实性而言,它原本是汉口的法默尔(W.A. Farmer)先生寄送给Look杂志的,他说照片是一位日本士兵拍下来的,胶卷后来送到上海的一家日本照相馆冲洗,馆里的中国雇员多冲洗了几张并外卖了出去。
对同一幅照片的说明,前者的超脱含混和后者的深入谨严一目了然。
《地球人类史》的叙述是,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强奸了两万名妇女,杀死20万俘虏和平民,然后洗劫并烧毁了整座城市。《世界的历程》表示南京大屠杀期间被杀死的中国平民在20万至30万之间,且有“无数妇女遭到性侵袭”,但都是几乎一带而过。
对此描述最为充分的是《新全球史》。该书这样描写南京大屠杀:
残酷的战争和强制性的占领,使中国成为第一个体验第二次世界大战残酷性的国家。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日军利用了导致大规模——几乎是难以想象的——伤亡的手段。中国平民是最先受到对城市中心区的空袭所造成的影响的人;当日本轰炸机攻击上海以减少中国军队的抵抗的时候,成千上万的上海人被炸死。众所周知的南京大屠杀表明了战争的残酷,南京居民成为受种族优越感鼓动的日本军队的牺牲品。在两个月中,日本士兵强奸了7000名妇女,杀死了几十万名放下武器的士兵和手无寸铁的平民,烧毁了占南京总数三分之一的住宅。日本士兵利用中国人充当练习刺刀的靶子或者用机枪扫射,造成大约40万中国人失去了生命。
而对于“慰安妇”事件的前因后果,该书也有较为清晰准确的描述:
日本军队强征30万14岁到20岁的女子到被称为“舒适的家”或者“慰安中心”的军队妓院中充当军妓。军方将这些女子作为天皇的礼物提供给士兵,这些军妓主要来自日本的殖民地,如朝鲜、中国台湾和东北及日本在菲律宾和东南亚的其他占领区。80%的军妓来自朝鲜。
这些“慰安妇”一天要接待20-30个男人。在战区,这些妇女也面临着与士兵同样的风险,许多人在战争中死去。还有一些人被日本兵杀害,尤其是如果她们试图逃跑或者感染上性病的话。在战争结束的时候,日本士兵屠杀了大批慰安妇来掩盖他们的罪行。建立慰安院背后的动机来自南京大屠杀,在这场大屠杀中,大量中国妇女被奸淫。为了避免发生强暴行为,日本军队强征军妓,制造了又一次战争恐怖。在战争中活下来的慰安妇经历了深深的耻辱,或者隐瞒她们的过去或者回避她们的家人。战后她们也没有享受正常生活或者和平。
关于中国战场的贡献
对此,四部教材都没有详细交代,不过在字里行间也能读出一些味道。比如,《世界文明史》对太平洋战争的叙述比较详细,但其中也提到在珍珠港美军基地遭袭之前,有“大约三分之一的日军陷在了中国的泥沼之中”。《地球人类史》也称:“尽管日军在组织和战斗技能上颇为先进,但其对中国的进攻却并未得到自己所希望的结果。”《世界的历程》说:“中共以在二战中顽强抗日而赢得了支持。”相比,《新全球史》的叙述仍是最全面的:“尽管日本取得了军事成功,占领了中国部分土地,但是中国人的抵抗在整个战争中一直没有停止过。日本的侵略激起了中国人的爱国主义情绪,并且随着战争的继续,这种情绪日益加深。到1937年9月,国民党和共产党结成反对日本的统一战线,组成了大约拥有170万名士兵的现役部队。尽管中国军队没能打败拥有海上和空中优势的日本,但是到1941年,他们成功地牵制了一半的日本军队——大约75万士兵。”
但是对中国抗战的历史地位,上述四部教材都没有交代,也未做评论。
不难看出,美国的中学教材对中国抗战的叙述还相对简略,甚至有些轻描淡写。近年来随着中国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有关二战中的中国战场研究也在不断增多,很多美国的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还会添加相关的内容。但教科书通常是相对保守的,其内容的变更往往受政治、教育和体制等多方面的影响。伴随目前中美历史学者和历史教师之间更多更深入的交流和对话,我们有理由期待美国未来的中学历史教材对这段历史的叙述会变得更加准确、全面和丰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