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叶慈姑不怕水淹的救命荒草
2016-08-05陈博君
陈博君
在江苏宝应,流传着这样一个民间传说:古时,宝应一带常遭水灾,导致庄稼颗粒无收,许多百姓被活活饿死。一位仙姑获悉此事,便到处寻找食物,以从饥荒中解救百姓。她最后找到了一种不怕淹的水生植物,这种植物的根茎上结满了圆圆的球果,可拿来充饥度命。仙姑如获至宝,将这种植物带回宝应,栽种在湖荡边。从此,每遇水灾,人们就以这种植物的球茎为食,安然度过了一个个灾荒之年。为了纪念这位心慈面善的仙姑,人们将这种植物称为“慈姑”,并将其视为“救命荒草”。
一根岁产十二子
慈姑在古代多被称作“茨菰”,各种典籍中的记载亦是如此。南北朝陶弘景《名医别录》最早记述了茨菰的药用价值、生长习惯及食用;《齐民要术》也载有茨菰的栽培方法;宋代《梦粱录》则把茨菰列入主要物产之一。
古代文人将茨菰写入诗词的也不在少数。宋代诗人董嗣杲曾写过一首《茨菰花》:“剪刀叶上两枝芳,柔弱难胜带露妆。翠管嫩粘琼糁重,野泉情心玉蕤凉,舂成臼粉资秋实,种入盆池想水乡。小小沧洲归眼底,幽研自觉成炎光。”这首优美的诗歌不仅形象地描绘了茨菰美丽的枝叶形态,而且把其加工食用场景生动再现出来,使读者对其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
《全唐诗》中收录张潮的《江南行》,起首两句便是:“茨菰叶烂别西湾,莲子花开不见还。”此诗虽然没有对茨菰做过多直观描写,但通过对“茨菰烂叶”和“莲子花开”两个不同季节的对照描写,来表达一对夫妻从秋季分开到次年春天仍不能团聚的别离之情,可谓形象而巧妙,也充分说明了作者对茨菰这种植物习性的熟知。
那为什么茨菰的称谓又会被演化为“慈姑”呢?
这里又有一个传说故事:古代有个叫四姑的女子,听到邻居婴儿啼哭不止,发现原来其父母已暴病而死。四姑心生怜悯,将婴儿抱回家,与自己的孩子一同哺乳。乳水不够,她便用茨菰磨粉调羹喂养自己的孩子,而将乳水哺给邻家婴儿。四乡众邻闻讯,皆为四姑的善举感动,遂将茨菰改称为“慈姑”。
浮叶慈姑1.植物2.种子3.胚
另一种源自李时珍《本草纲目》的说法似乎更为可靠。《本草纲目》有载:“茨菰,一根岁产十二子,如慈姑之乳诸手,故以名之。”意思是说,茨菰一株能结12个果实,就像一位慈善的女性养育多个孩子,“慈姑”因此而得名。
除了“茨菰”这一古称,慈姑其实还有很多文艺的别名,如燕尾草、剪刀草、白地栗、白地果、酥卵、乌芋,等等,都很形象生动。
浮叶品种受保护
作为泽泻科慈姑属的多年生或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慈姑原产于我国,常见于池塘、水坑、小溪及沟渠等静水或缓流水体中。如今,慈姑在亚洲、欧洲、非洲的温带和热带地区均有分布。在欧洲,慈姑多用于观赏;在我国、日本、印度和朝鲜等亚洲国家,慈姑则被当作蔬菜食用。
目前已知的慈姑有近30种,我国有6种,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其中,人工栽培用于食用的慈姑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以太湖沿岸和珠江三角洲栽培最多,北方栽培较少;而作为野生种之一的浮叶慈姑,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以及华东、华南和西南等地,是慈姑属中最为珍稀的一个品种。
除了产地不同之外,浮叶慈姑与人工栽培的慈姑在植株形态上也有一些比较明显的区别,最直观的就是浮叶慈姑植株高约70~90厘米,相对株高在110~130厘米的普通慈姑来说,外形上要“迷你”一些。
和普通慈姑一样,浮叶慈姑具有横生的根状茎和匍匐茎,顶端可膨大形成卵形球茎,色泽为土黄色,但其长度仅2~4厘米,横径约1厘米,重量也只有7~8克;而普通的食用慈姑,球茎高有3~5厘米,横径也有3~4厘米,重量可达20~22克。
普通慈姑的叶片为基部簇生叶,叶形变化极大,但多数为狭箭形,有顶裂片与侧裂片之分,通常顶裂片短于侧裂片,顶裂片与侧裂片之间缢缩,叶片沉水、浮水、挺水均有,以挺水叶为主,叶型较大,宽度为17~24厘米;浮叶慈姑的叶片形态上虽与普通慈姑并无太大差别,但叶型偏小,叶宽仅10~12厘米,且以浮水或沉水为主,只有在浅水处才偶有挺出水面。
浮叶慈姑的花为总状花序,雌雄异花,花和分枝轮生,雄花生于上部,下部1、2轮为雌花;花白色,花萼、花瓣各3枚,花瓣为倒卵形,萼片卵形,通常反折;雄花雄蕊9至多数,花丝不等长,雌花心皮离生,多数,呈螺旋状排列集成球形。结实后形成多数密集瘦果,扁平,斜倒卵形,有翼。这些花、果上的形态,与普通慈姑并无太大区别。
食药俱佳有特色
虽然浮叶慈姑的地下球茎要比人工栽培的慈姑小得多,但这并不影响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独特的药用价值。
与慈姑属的其他各种慈姑一样,浮叶慈姑的球茎含有丰富的淀粉、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可食用部分占96%左右,是一种低脂肪、高碳水化合物的副食品,其碳水化合物的含量高于莲藕和荸荠,仅次于芡实。浮叶慈姑还富含铁、钙、锌、磷、硼等多种微量元素,尤其是磷的含量比红薯高出11倍,对人体机能有很好的调节促进作用,可作为常规蔬菜中的冬春补缺品种和无公害绿色保健食品食用。
剥去外皮后的浮叶慈姑球茎肉质脆嫩,适于蒸、煮、炒、炸等各种烹饪方法,尤其是煮熟后的球茎,味似芋头,又有点像马铃薯,略带苦涩,别具风味。
不过,浮叶慈姑的地下球茎是在水下的淤泥中长成的,其表皮直接接触土壤,对铅等重金属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因此,在加工食用时,应注意去除表皮,并把顶芽掐掉。另外,浮叶慈姑不能生吃,也不宜多食,尤其是孕妇,更要谨慎食用。
由于营养丰富,浮叶慈姑不仅适于人类食用,其植株也是家畜、家禽的上等饲料和鱼类的理想饵料。
除了食用价值,浮叶慈姑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全草均可入药。传统中医认为,慈姑性味甘、苦,微寒,具有生津消渴、补中益气、解毒利尿、防癌抗癌、散热消结、强心润肺之功效,可用于治疗肿块疮疖、心悸心慌、肺热咳嗽、喘促气憋、排尿不利诸症。
现代医学也证明,慈姑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具有明显的消炎作用和防癌抗肿瘤功效。此外,慈姑还富含维生素B1、B2等,能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增强肠胃蠕动,增进食欲,预防和治疗便秘效果最佳。
浮叶慈姑花美、叶美,植株形态更美,因而还有广阔的园林用途,既可当作花卉,专门用于栽培观赏;又能作为点缀,丰富园林水景。
【责任编辑】赵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