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
2016-08-05文珍
文珍
那个倒h转的世界,
那里左总是右,
那里影子是实实在在的身体,
那里我们整晚醒着,
那里天国是如此肤浅而此时
大海如此深邃,而你爱我。
——伊丽莎白·毕肖普《失眠》
1
2012年夏天在乌鲁木齐,我在饭局上偶遇了维吾尔族姑娘热米拉和她妹妹。因为正好顺路,吃完饭我打车带她们一程,在车上说到开怀处,姐姐突然搂过妹妹用力一吻,两个人笑作一团。妹妹至少二十五岁,而热米拉比我还大几岁。
我当时就被这火一样的热情惊呆了:在我们那边,就算是亲姐妹,长大后也不互相亲脸颊了。
这有什么。热米拉说:我很爱她,她也爱我。妹妹,是不是?
一定是出于汉族独生子女拘谨惯了秘不可宣的艳羡,我主动给她们留了电话。没过多久,热米拉就真的到我挂职的出版社来找我了——她就在附近的文化厅上班。
这次来的只有她一个人。热米拉身材纤瘦,脸型细巧,浓眉深目,是个漂亮姑娘,但一直未婚,在她的民族里算大龄剩女了——她这样说的时候,表情惆怅。
她告诉我她是喀什人,说,“我们那儿真不像你们汉人想象中那样危险。我希望你了解更多的我们。”民考汉读完大学后留在乌鲁木齐并不容易,进文化厅工作更不易。想找到年龄相当合适的同族对象则难上加难——尤其她还喜欢文学,自己也写散文,喜欢李娟——你们的李娟,她说。
这个在乌鲁木齐生活了十几年,酷爱读书写字,也会相当自然地抱怨南门修鞋的汉族大叔收两块钱太多的喀什姑娘,那一年三十二岁。最小的妹妹都已怀孕生子,她还没什么希望结婚的样子。其实她长得比她妹妹要美——也许就是看书太多了一点。她是个忧郁动人的维族大龄文艺女青年。
热米拉汉语说得很好,更神奇的是对流行词汇信手拈来。除掉看书,她也爱看汉语的电视剧——在和妹妹一家同住的家里只能看维语的。再后来我们就真的成了好朋友,有一天她突然跑到我租的七层顶楼来玩,进门没顾上参观我那空荡荡的暂住地,一看见电视机就立刻用遥控器按开,端端正正坐在客厅沙发上看起来。
听说我最喜欢的动物是猫,热米拉很不以为然。你不觉得猫这种动物,有一点儿猥琐吗?这句话我笑了很久。那热米拉喜欢什么动物呢?她很肯定地说,狼。狼多酷啊!
我便想起大巴扎确实有摊贩卖一颗一颗的狼牙当做护身符。这是突厥民族深藏在血液因子里的野性么,我不知道——但喜欢狼的确比喜欢猫要酷得多。
和她在一起的时候,也总是她说的更多。我喜欢听她说话,总是让人意想不到,同时又异常坦诚。但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有一次她突然和我说到母亲。
“你知道的,我们都出去了,我妈还留在喀什。我爸去世早,她一个人把我和妹妹拉扯大,一辈子很苦。因此她总是觉得谁都对不起她,谁都想害她。她年轻时是个美女,慢慢的面相就变得越来越不好看,总是眉头紧锁,很不快乐,脸色阴沉沉。我从小总是想,安拉,我这辈子像谁都好,就是千万不要像我妈。结果前阵子有一天我早上起来刷牙,突然间,就在镜子里清清楚楚看到了我妈的脸。皱着眉,苦瓜脸。真的。就是那一张脸。那一刻我害怕极了。我终于长成了我最害怕的模样。”
那年秋天离开新疆之前,我把我在乌鲁木齐添置的很多日用品都送给了热米拉,到她家时她妈正好也在,是为了照顾妹妹的小孩专门从喀什过来的。她和我匆匆打了个照面就进房了,把襁褓里的婴儿扔在了客厅的沙发上。的确是非常阴郁的驼着背的一个老太太,与年轻苗条的热米拉看上去毫无共同之处。但是我相信热米拉那一刻在镜中看到的是真的。她的恐惧也是真的。
那么。有一天我们都会变成那个我们不愿意变成的镜中人。
回到北京很久,早上刷牙,我还会想起热米拉和我说的这个镜子的故事。
2
我一生之中最频繁照镜的一段时光,是在二十五岁至二十七岁之间。那几年断断续续地在学佛朗明高舞,因为受我喜欢的某位女作家影响。她曾盛赞这舞蹈的生命感,而我当时以为自己年轻,迫不及待地要学习并懂得,何谓之生命,何又谓之生命感:跺脚与上扬,沉重与轻盈,等等其他。
知道生命感不需学习也会随着年岁增长自然降临则是后来的事。本来这舞我也跳得不够好,只擅长舞步——黄碧云命名这舞为“温柔与暴烈”,而我显然只拥有后者,非常暴烈非常会跺脚,全班十几个人,数我的脚法最准确有力,每一步都踏在节点上,镶钉的鞋底与地面不断发出响亮的亲吻声:嘚嘚哒,嗒嗒,嗒。练习过于卖力乃至于每次结束都精疲力竭无法从负一层的教室爬楼回家,甚而膝盖严重受伤,也就无法继续学舞。
年轻时的激烈总是笨重、疼痛、玉石俱焚。也许要上了一点年纪才懂得真正的温柔,然而刚放松下来没多久,躯干又开始萎缩,记忆力衰退,头脑里的海马体变小,而生机勃勃的欲望彻底消失……而这也都是其后的事。
这原本无法从镜中照出的一切,我当时当地长久凝视教室里的镜子,竟然清清楚楚地都看到,正如电影《黑天鹅》里娜塔莉·波特曼看到的幻觉,在此后余生都无法再跳舞(衰败毫无喜乐)的日子尚未到来前,就已亲见教室灯管一支支变暗(日月星辰变为黑暗雨后云彩返回),跳卡门时无法顺利下腰(屈身变得吃力),膝关节内部轻微磨损(推磨的响声微小)、跳舞女子衰微(唱歌女子也都同样),到处荒野杏树都在开花,蚱蜢成为重担,人所愿的也都废掉,人归他永远的家,吊丧的在街上往来,银链折断,金罐破裂,瓶子在泉旁损坏,水轮在井口破烂……在镜中我看到一切也看到虚空。
我看到我的手还往空中举着未曾落下,裙子被另一只手提高还来不及扬起,左脚踏后,右脚向前,静止的这一刻,脸上似笑非哭。
完全没看别的跳舞同伴。她们的黑色裙摆大红鞋变成一些影影绰绰虚虚实实的光影,而我陷落于关于自我永恒的困惑中,茫然凝视着自己渐渐陌生的脸孔。
比我年轻的舞蹈老师及时把我从梦中惊醒。她说,看镜子。向十点钟方向,甩裙子,头再迅速回正。endprint
我和所有其他虚实光影都机械照做。
下巴要骄傲。眼神要坚定。肩背要笔挺。要相信自己最美!她厉声道。
而且她反复强调:看镜子。
于是我继续看镜子。幻觉消失,努力追随着镜中人随时移动坍塌的影像。注视自己僵直四肢如何跺脚,甩裙,扬头,目光坚定,看往三点方向或者十一点。
不用笑。不是照相,不需要假笑。老师说。
我喜欢这句话。我喜欢不必取悦任何人,只是坦然地看着镜中的自己。目不转睛地,等那张好端端的脸孔随着镜子流淌成云,盛开的花,波光潋滟,或者只是一阵大风。用力跺脚也许只是为了震碎周遭水银一般光亮的幻觉。然而镜破碎成千万块后,便出现更多无可安身的自我。
音乐响起来了。大家低头,跺脚,扬头,打响指。非常短暂地,忘掉镜,忘掉自己的脸。
然后一抬头,四面八方的镜子还在那里。自己也还在。吃力而认真。
多数动作并不美。
3
学过或看过学舞的人必定知道,舞蹈练习室最重要的除了场地,压腿杆,就是那四面墙顶天立地的镜子。你站在中央,转头向任何方向,都看到自己的身影如灾难火影般无处不在,压迫并临近你自身。那一刻,比在舞台更像在舞台上,因为不但别人看到你,你也在凝视自身如凝视深渊。
其实练舞镜子主要应用于调整姿态。然而人们总忍不住时刻注意自己的脸。左右不够对称的脸,永恒有某个角度比其他更好更值得寻求。可望而不可即的憧憬。微笑或者鬼脸——总是愚蠢的。总是一样的愚蠢。
一个朋友有一次和我苦恼地说,每次照镜子都觉得自己还能看。然而看照片就不免幻灭。
我说,难道不是照片有更强大的美颜效果吗?光影角度,柔光虚化,等等。
并不。他说。成像的取光立体,而镜中照出的我们,光来自同一侧,是平的。
——所以,我们更能接受镜中的自己,而鲜少有人能完全坦然地面对相机或摄影机?
镜子又如同墙壁不会定格下任何画面。它仿佛与我们互相看到,又允许互相忘记。
而摄影机和相机则捕捉,攫取,状若客观而不那么善意。它不容调整,不与我们互动。
因此是否可以说:我们抗拒相机如抗拒外界判断。我们热爱镜子如热爱随波逐流。
又有多少爱中男女曾在镜上留下唇印。所有如陆小曼一样自负美貌、又不愿让情人轻易脱逃者,都有可能在凝视镜中的某个瞬间,噘嘴靠近那冰凉镜面留下一吻。倘若轮廓不那么清晰,还可能补涂唇膏,再吻一次。
那一刻也许就是在亲吻自身吧:我们总是忍不住爱上那些最有可能爱自己的人。一个隐喻。
而更多时候,我们其实并不愿意面对镜中的自己。或者说,不是那么愿意看到清晰、真实、未经修饰的自己。譬如一夜未眠,清晨你亲眼看到自己肩膀如何疲沓地塌下,面容如何一宿间失去血色,眼睛疲惫而没有生气。你亲眼看到一个囚徒如何受困于不完美的肉身和地心引力,并极力做出种种可笑姿态挣脱,轮指,甩头,牵引向上,最终仍沉重地落下。
这时的照镜便是直面惨淡人生。我们宁愿掩面。
4
风流希世如黛玉者也照镜。红楼梦第三十四回写黛玉夜深看宝玉送来的旧帕,一口气题诗三首,“还要往下写时,觉得浑身火热,面上作烧,走至镜台揭起锦袱一照,只见腮上通红,自羡压倒桃花,却不知病由此萌。一时方上床睡去,犹拿着那帕子思索,不在话下。”
这里却有一个细节容易被人忽视,就是至少睡前,房间里的镜子是要被“锦袱”盖住的。“锦袱”大概是一块布,很可能是红色,和后世江南人家嫁娶女儿时要用红布盖镜的风俗相仿。
大抵镜子在中古风水学中,常被视为极阴寒之物,不能悬挂在厨房、门口以防给自己或邻人招致厄运,不可正对书桌以免摄取学童心智,也不能够正对卧室的床,会影响夫妻和睦。这是东方的堪舆术。而西方一些地方的风俗,倘若有人去世,则房间里所有镜子都要盖住,以免灵魂离开躯体后被镜吸去,不能顺利升上天堂。
中外恐怖片里最常使用的桥段,就是一个人在浴室里洗脸漱口,抬起头来,突然看到面前的镜中出现了他/她最恐惧的一张脸,或五官变形,或七窍流血,或伸出手来。那多数源自幻视者的心魔——比如热米拉的母亲。
镜子的原罪就是真实。比现实走得更远一点,甚至如道格拉斯的画像一般直接照出心底扭曲的黑暗——太客观了,因此也就全不受意念控制,很容易就在想象中,变成了冷酷无情的独立意志。好在所有的恐怖片都有平定下来的一刻。可怕的背景音乐消失,镜中邪祟化为乌有,好整以暇照出来的,仍然是自己惊恐万状的一张脸。
那一刻受害者也许要为这巨大的落差而失望。镜子只是通道,不是可纵身跃下的深渊;是容器,不能自主将精魂心智摄尽。而重归人世,或是更难堪而无法面对之事。
5
恐惧镜子的当然不止平常人。而近现代最著名的恐镜症患者,当为博尔赫斯。
他终生未婚,热爱匕首——代表完结;而痛恨镜子——代表繁殖。然而镜中之像虚妄,镜前实体唯一。当转向四周之镜,我们看到的,不过是方方面面的自己。喜欢将世界神秘化的作家,才会把镜子当作一切不可解事物的源泉。
“我看他们无穷无尽,一个古老契约的基本履行者们,无休止地、致命地,以生殖来扩充这世界。”
许多首名为《镜子》的诗中博尔赫斯反复提及这惧怕:
“我对镜子怀有一种恐惧之感
并不因为不可穿越的玻璃板
圈定和营造出一个并不存在、
不能容人居留的映像的空间;
……
镜子时时刻刻都在窥视我们。
只要有镜子挂在卧室的四壁,
我就不是独处而是有人为伍,
就有影像伴着晨曦上演哑剧。”
……
“我从小就害怕endprint
镜子把我照出另一张脸,
或者一张没有个性的面具,
它肯定会掩盖难以忍受的东西。我还害怕镜子沉默的时间
逸出人们惯常钟点的轨迹,
在它虚构的模糊的空间
容纳新的物体、形状和颜色。
……
现在我害怕镜子里
是我灵魂的真正面目,
他已受到阴影和过错的伤害,
上帝看到,人们或许也看到。
——选自王永年、林之木译,《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
博尔赫斯提及镜子的次数如此之多,乃至于他本人终于成了这话题绕不开去的人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恐惧构成了恐惧者自身。镜子成了他的月亮,迷宫,和匕首。他的反复歌咏也成了一面不断自我繁殖、自我消解的镜。在这镜中,反射出所有激情、迷惑与颤栗。
联系我们不是爱而是恐惧;
也许正由于这原因,我才如此爱你
——《布宜诺斯艾利斯》王永年译
这句话就和他另一句二律悖反的情话一样著名:
“我给你一个从未有过信仰的人的忠诚。”
我们后来不在镜中而在纸上反复看到这位一直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的图书管理员绝情去欲的脸。或许为了逃避镜子无休止的追逐,博尔赫斯临终前完全失明。从此他安心藏匿于混沌万有的文字中,给后世留下大量小说、诗歌和散文。却不知道司汤达说过,“一部小说犹如一面在大街上走的镜子。”
他至死不知自己也是一面合格的镜子制造者。
6
西方镜子意象入诗,多承担引发哲思的功效。
每一面镜子后面
有一颗死去的星星
有一道孩子的彩虹
在沉睡。
——【西班牙】加西亚·洛尔卡《镜子组诗》王央乐译
此处的镜子是安宁岑寂之物,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将之视为静物的歌咏。
里尔克则着重说明镜子的神秘博大,可以容纳一切,却不可测量:
镜子收集从它们的脸上淌出来的美
再把它完整地收回到它们身上。
镜子啊,没有谁可以形容在最内部的王国里的你们像什么样子。
你们,时间深不可测的空隙
仿佛除了充满筛子再也没有什么。
——里尔克《杜伊诺哀歌》,黄灿然译
俄罗斯当代诗人萨维利约夫如是发问:
什么镜子能在如此的深处吸吮
我在臼中捣击得所有的水?
能够毫不隐瞒,尽情汲取,
包罗我的幼稚与深思熟虑,
接纳我的怯懦与勇气。
大抵也是同理。诗人们歌颂镜的深刻与包容,面对镜子时,自身似乎也悄悄趋于美善。上一刻照出的容颜,和下一刻已经不同。而改变一切的时光就在这分秒之间断然逝去。
我国古诗词中的镜子意象则相对而言要简单。不是“白发今如此”的“临照不胜悲”,就是持镜赠远以期“分镜重圆”,若求中正清明,便是:“大国置衡镜,准平天地心。群鉴无邪人,朗鉴穷情深。”(李白《送杨少府赴选》),颇有李世民以人史为鉴的精神。然而我私心所爱者,却是晚唐温飞卿的《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此处镜还是镜,花却不复是花。前后镜照同一人,只照出珠拥翠绕无可排解镜花水月反求自身的虚空。风光殊胜,同时又清冷绝伦。
是非常盛大华美的寂寞。
7
“别的地方是一块反面的镜子。旅行者能够看到他自己所拥有的是何等的少,而他所未曾拥有和永远不会拥有的是何等的多。”
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里,写过一座叫做瓦尔德拉达的城市。这座城市临湖而踞,每一处细节都在湖面上造成倒影。毋宁说这湖便是一面大镜,市民的饮食起居无一不被反映其中,因此“无论是做爱或是杀人,他们的举动总特别有尊严”。
“这面镜子有时提高事物的价值,有时又予以贬低。镜子外面似乎贵重的东西,在镜子中却不一定贵重。这对孪生的城市并不相同,因为在瓦尔德拉达出现或发生的一切都不是对称的:每个面孔和姿态,在镜子里都有相对应的面孔和姿态,但是每个点都是颠倒了的。两个瓦尔德拉达相互依存,目光相接,却互不相爱。”
这也是关于镜子、同时也是关于城市的最迷人讲述之一。非要在现实生活中寻求这样的镜城,大概就是玻利维亚的天空之境。在波托西省西部高原,有世界最大的盐层覆盖的荒原。每年夏季,乌尤尼盐沼被雨水注满,便形成无风的浅湖,如镜般纤毫毕现地倒映出仿佛不在地球上的绝美天空——
这美得令人窒息的天空之镜,在我国也同样也有。《汉书·地理志》记载:“金城郡临羌西北至塞外,有西王母室、仙海、盐池。”仙海即今青海湖,盐池就是茶卡盐湖,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茶卡镇,是古丝绸之路的重镇,也是历史上游贾进疆入藏必经之地。与其他盐湖不同的,是茶卡无分干旱季,始终固液并存,镶嵌于雪山草地之间。
这面湖水之镜永恒倒映出来的,是西部中国最澄静的日光与将去未去的流云。
而我知道这一切有多美,是因为去年七月间曾去过。
当时还坐了当地的小火车,车速极缓,沿着木制轨道驶入盐湖深处,再和同去友人沿着铺满青盐和沉积矿物质的步道慢慢走回车站起点。湖心四周景物荒凉岑寂,确实有如来到另一个星球,而天上云朵静静悬挂于湖心,又像超现实主义的油画。
走累了,我们并排坐在盐湖的木头铁轨边说话。突然说起大学时代友人的故事。她在学校一直被目为问题少女,许多次离家出走,而我长久扮演一种同龄监护人的角色,不懈地将她拉回正常轨道。但我对朋友说:“她这么多年一直谢谢我。却永远都不知道我有多么感激她。”endprint
朋友问,为什么?
“因为她反抗了一切我原本也想反抗的事物。因为她的存在,我似乎成了一个正常人。只有我自己才知道,我本质上有多么像她。她替我身体力行地当了真正的叛逆者,头破血流之后,再告诉我边界在什么地方。”
在低垂的天空之境之下私语,如此这般,说起一个关于镜像的故事。
友人之于我,就是瓦尔德拉达之于大湖。孪生之城。然而唯一不同的是,我们彼此相爱。我爱我曾经失去的那些危险丰富的可能性,远胜于爱此时此刻乏味安全正确的自己。
8
张国荣在《阿飞正传》有一段著名的独舞。漫长无聊的夏日午后,他穿白色汗衫背心,短睡裤,脸孔发型是所谓的“官仔骨骨”,略微屈膝盯着镜中的自己,有节奏地扭摆身躯,神情魅惑。
他参演的许多电影里面都有镜。《春光乍泄》里斜叼着烟对镜梳头的瞬间,《异度空间》里镜中出现少年时代女友的鬼魂,而《霸王别姬》片场更遍布大大小小的镜,此处镜里虞姬,镜外蝶衣,不像古希腊神话中临水照花的少年纳西索斯,却是虚凰假凤的戏梦人生。
不疯魔,不成活。
一段心事郁结于心,程蝶衣许多次借镜,深深凝望师哥段小楼,爱欲之大,求之不得,终染上烟霞癖。戒大烟的那场戏里,墙上挂着空镜子。镜头再一晃,空镜子碎了。
而塔科夫斯基的自传性电影《镜子》则关于一名艺术家梦魇般的童年创伤性记忆。小男孩陪母亲去在邻家借钱,被单独留在了厨房,无意间发现一面镜。外面正在下雨,而母亲在另一个房间应付炫耀的邻居。贫穷是最初的衰老——初老的男孩久久凝视镜中泼洒的一杯牛奶。电影第二处出现镜子,是在渐趋激昂的巴赫音乐声中,幼年的主人公睡在床上,彩色场景变为黑白,大风掠过灌木,远处鸮鸟轻声鸣叫。父亲帮年轻的母亲洗头,随着水声变大,头发仍湿的母亲直起腰来,走过房梁正在坍塌的房屋,越来越大的水滴不断从天花板上落下。
当她再次出现在镜中时,已经变成老妇。这转换时光的一幕竟和《金锁记》中的蒙太奇手法如出一辙。
“风从窗子里进来,对面挂着的回文雕漆长镜被吹得摇摇晃晃,磕托磕托敲着墙。七巧双手按住了镜子。镜子里反映着的翠竹帘子和一副金绿山水屏条依旧在风中来回荡漾着,望久了,便有一种晕船的感觉。再定睛看时,翠竹帘子已经褪了色,金绿山水换了一张她丈夫的遗像,镜子里的人也老了十年。”
这本是无数电影用惯的桥段。镜中人永远无法定格,遂成生死过客。
而镜子精确残酷地永生。
9
“你爱照镜子吗。”
“不……是的。”
我家里一直没有全身镜,最多只有八个宜家买回来的小方镜拼在一起,藏在储物间的门背后,打开门才能看到。有时候也会在电梯或走廊与一面陌生的镜狭路相逢。驻足方数秒,唯恐人看到一般匆匆走开。哪怕身后并空无一人,仍然感到某种无以名状的窘迫。
我也不是不照镜——背着人的时候。通常都是那种椭圆形的小镜子,大小只够容下脸。尽可能伸长手臂,才看到头发、脖子和肩。
心理测试里说,喜欢照椭圆形镜的人最自恋。也许是。也许只是因为最初的青蛙镜是椭圆形的。
事实上,我和镜子的缘分开始得相当之晚。开始有照镜的记忆,已是《封神榜》热播的时代,八九岁的我站在大衣柜镜前,仔细端详自己有没有一点像傅艺伟——再大些,看《上海屋檐下》,又迷上里面演青年宋庆龄的李羚,因为她是齐耳短发,就站在镜前自己给自己剪刘海,总嫌剪得不够齐。一刀一刀剪下去,渐渐刘海又短又厚,无法见人。至今仍然在那时期的家族合照里十分醒目。
童年时代我完全无从判断自己的美丑,因为没人告诉我。家里关于长相的话题始终是个禁忌。看电视里的周恩来,想起不知道从哪里学来的话,说:周总理是美男子!
妈妈立刻呵斥道:你知道什么是美男子!
至今仍然记得她如临大敌的声口,当时便吓住了讷讷不能言的我。
十岁以后,坐爸爸摩托车出去兜风,路上遇到熟人恭维,爸爸回来得意复述,妈妈便说:好看什么?一只丑小鸭!
就这样默默当丑小鸭了许多年。又因早早近视,戴一副遮住半张脸的黑框眼镜,只做眼保健操时才取下。有要好同学告诉我:有人趁你做操时偷偷看你。但也依然不信是因为好看,只担心鼻梁上有眼镜压出来的印子。
全家都十分鄙夷女生照镜。父母都到深圳去的头年,我被托管在奶奶家,十一岁,偶尔照镜也会被奶奶骂:怪不得成绩不好。这么爱漂亮。
最难听的骂人话是红漆马桶——只有外表堂皇。
这一切都造成了整个青春期对照镜无法言说的羞耻感。至少是绝不能当众照的——连当时暗恋的男生上课照镜子也暗地里引为憾事:怎么可以这么肤浅?
然而私底下,我仍然珍藏了一面小镜子。还是初二时,早来深圳许多年的表妹给我的。它外形是一只手掌大的卡通青蛙,打开来才是椭圆形镜子,里面配的小梳子很早就丢失了。我一个人时常常凝视里面的自己。我怀疑过自己一只眼睛大,一只眼睛小。也怀疑过鼻梁不够挺直。对镜子练习露出八颗牙的标准微笑。午睡时也要偷偷把镜子带上床。
青蛙镜好比青蛙王子,陪我度过整个暗淡无光的青春期。高中有一次和父母去珠海玩,却把它丢在了大巴上。下车后遍寻不得,失魂落魄了很久。直到终于在大巴座椅的缝隙上找到才安心。我爱它如同爱尚未完成的自我,认定只有青蛙镜里的自己才不至于变形。那才是唯一的,不论美丑,真正的自己。
那时候我还没有比它对于我来说更重要的朋友。
上大学后它依然陪伴我。我把它带到新的寝室,新的抽屉,新的床,认识新的朋友,让它见证头发一点点从短变长的自己。大一暑假的时候,甚至为它写了一篇小说,叫《魔镜》。
“魔镜魔镜,谁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告诉我。
告诉我。告诉我。”
青蛙王子最终也会离开。来北京读研后,这面陪伴我超过十年的旧镜子终于有一天摔碎了。彩云易散、琉璃脆。我用了好一段时间,默默消化掉这桩不足为外人道的惨剧。有很长时间不再照镜。又过了更长时间,开始觉得照什么都一样。
而碎掉的青蛙镜我则长久带在身边直到今日,偶然拉开抽屉还会看到。它的外面看上去仍然完整,没人知道它已经从里面四分五裂,再也无法修复。
然而我看着它,旧得那么亲切,就像看整个少年时代唯一的朋友。
开始接受全身镜中的自己,是在学佛朗明高之后。
和六七个学舞的同学一起,排成一列,一模一样地甩头,击掌,提起裙子并抛至另一侧。在镜子中看到自己在集体队列之中,会有一种异样的平静感。
也许是那时起才终于克服从青春期起对镜子尤其全身镜的惧怕。也许一切从打破了那面青蛙镜开始,我不再相信有永远不变的关系存在,却开始变得自信。
跳舞老师一直说:看镜子。
又说,要相信自己最美。
我从来并不真的相信这句。但终于知道美丑并不是那么重要的一件事。美也好。不美也好。总有些东西是镜子无从了解,而只有自己知道的。我学会坦然面对任何一面镜,接受任何形态的镜中人,也学会平静面对这个遍地镜子的世界。镜子不过是镜子,而我永远都可以从镜前走开。除了那个摔碎的青蛙镜。也许它碎掉,也不过为了最终放开我。
然而我毕生怀念与它共处的时光。它认识我,远比我自己为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