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演变类”命题分析与对策
2016-08-05杨崇广安徽省泗县一中安徽宿州234300
杨崇广(安徽省泗县一中, 安徽 宿州 234300)
黄本涛 宋发刚(湖北省巴东县第一高级中学, 湖北 恩施 444300)
“地质演变类”命题分析与对策
杨崇广
(安徽省泗县一中, 安徽 宿州 234300)
本文结合“城市化”专题复习课的教学设计,提出用“断、舍、离”的教学理念,进行专题复习课的有效设计,旨在寻找能更有效地突破复习课的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的教学途径。
城市化;复习;地质演变
下面通过两组高考题的分析,寻找命题规律与解题的方法。
【例题一】
(2015·天津卷)某矿物形成于上地幔软流层,后随岩浆活动到达地表。人们在图1所示古火山的岩浆岩及河滩泥沙中均发现了该矿物。读图文材料,回答1~2题。
图1 某古火山及附近地区地质剖面示意图
1.该矿物从上地幔软流层到达河滩泥沙中的地质作用,依次应为
A.岩浆喷发 岩层断裂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
B.岩浆喷发 岩层断裂 搬运、沉积 风化、侵蚀
C.岩层断裂 岩浆喷发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
“比如说我们到北京,到云南旅游,但你的钱肯定是交给旅行社的。比如说500块钱,但是500块钱到了云南之后它就没了,就被上交旅行社,就把这个利润给缩掉了,然后到我们这儿等于就是没有钱。所以说有个恶性的竞争,就是抢团之后,我的团低,你的团更低,结果就是强迫在游客身上,要购物,去贴补这个团费,或者最多的是贴补在导游身上。让导游去贴补团费,因为门票毕竟需要买的。”⑧导游叶军,玉龙雪山线路。
D.岩层断裂 岩浆喷发 搬运、沉积 风化、侵蚀
2.剖面图中绘制的火山坡度,与实际的火山坡度相比
A.变陡了 B.变缓了 C.无变化 D.无法判断
解析:1.C 2.A 第1题,根据图文信息可知,该矿物是形成于软流层,应是岩层断裂、岩浆喷发,冷凝后形成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作用下由大块岩石变成小块,在外力的搬运、沉积作用下,分布于河滩泥沙中,C项正确。第2题,古火山锥在外力的侵蚀作用下,应该是变得低矮、平缓,所以A项正确。
【例题二】
(2015·浙江卷)图2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完成3~4题。
图2
3.图中甲、乙两地有关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
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
C.乙—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
D.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
4.有人称丙处山峰为“飞来峰”,其岩石可能是
A.石灰岩 砂岩 B.花岗岩 流纹岩
C.大理岩 石英岩 D.安山岩 玄武岩
解析:3.C 4.A 第3题,根据图中岩层弯曲的方向可以推断,甲处为向斜,乙处为背斜,但是,从地貌上看,甲处为山岭,乙处为山谷。由于地壳的水平运动,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松动,容易出现裂隙,抗风化、侵蚀的能力弱,在长期的外力作用下,风化、侵蚀产生的碎屑被风、流水、冰川等带有,形成谷地,而向斜的槽部受到挤压力,岩石坚硬,抗风化侵蚀能力强,在外力的侵蚀中被保存了下来,形成山岭。第4题,从图中可以推断丙处的④、⑤岩层层理结构明显,应为沉积岩,在四个选择项中只有A项符合。
从以上两例可以看出,试题设置往往是通过图文信息,展示某一地域一定时期内的地质演变过程,隐藏或“缺失”某一环节的信息,让我们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原理,恢复其地质演变过程,从而破解所设问题。需要把握的“微考点”有:
(1)岩层的新老关系:在水平岩层没有受到扰动的情况下,下面的岩层老,上面的岩层新;有生物化石的岩层,根据生物出现时间的早晚来确定;有岩层侵入的,被侵入的岩层老。
(2)地层缺失的原因:一是缺失地层所代表的时代,发生地壳隆起,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二是当地开始是有沉积作用,但是由于地壳隆起后,上部的沉积层被风化、侵蚀而消失;三是由于当时气候等原因,当地缺少沉积物的来源。
(3)背斜、向斜都有可能形成山地:在内力作用下,水平岩层受到挤压隆起形成山岭,即背斜山;在地壳水平运动中,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力,岩石坚硬,抗风化、侵蚀能力强,在长期的外力侵蚀中得以保存,形成山地。
(4)岩石圈物质循环模式图的判读技巧:岩浆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起点和归宿,即从岩浆开始,也在岩浆结束;沉积岩与变质岩之间的变化是可逆的,而岩浆岩与沉积岩、变质岩之间的变化是单向的,岩浆岩可以直接转化为沉积岩、变质岩,而沉积岩和变质岩不能直接转化为岩浆岩,必须先变为岩浆,才能形成岩浆岩;三大类岩石若要转化为岩浆,都要经历变质作用,因为岩石随地壳运动下降的过程中,温度升高、压力变大,一定会发生变质作用;在岩石圈物质循环中,形成沉积岩的是沉积作用,即外力作用,其余环节的地质作用均为内力作用。
(5)沉积岩往往有层理构造、化石;岩浆岩中的侵入岩断面上可以清晰看到粗大的晶粒,喷出岩往往有气孔构造;变质岩往往有变质构造和变余构造,这个最难把握,但是,对它的形成往往会有“高温、高压”的条件提示,可以作为判断依据。
掌握了这些“微考点”,在处理“地质作用类”试题时,就会轻松自如许多。
黄本涛 宋发刚
(湖北省巴东县第一高级中学, 湖北 恩施 44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