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虚拟社交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2016-08-04张培

科教导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大学生

张培

摘 要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学生虚拟社交已经发生变化,移动虚拟社交已成为新趋势,表现出新的方式、内容和特点。移动虚拟社交也正在改变着大学生的思想、生活及思维方式,研究移动虚拟社交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当前高校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关键词 大学生 移动社交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6.02.082

4G时代的开启以及移动终端设备的凸显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注入了巨大的能量,据CNNIC第36次互联网报告,截至2015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68亿,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94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88.9%,①手机继续保持上网第一大终端的地位。在笔者对武汉工商学院的在校大学生做的移动互联网使用情况的调查统计中,学生使用最多的上网设备是手机(表1),且在使用时长上,手机每天的使用时长要远远超过传统电脑(表2),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虚拟社交的主平台,那么研究移动虚拟社交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的标准,学术界目前还存在一定分歧。吴智育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应该包括七个方面,一是有适度安全感,有正确生存意识,有良好竞争意识。二是了解自我,悦纳自我,不断完善自我。三是接受他人,与人为善,人际关系和谐。四是正视现实,接受现实,改造现实。五是热爱生活,乐于学习,追求人生价值。六是协调控制情绪,保持心境良好。七是人格和谐完整,并不断完善。②吴才智、包卫主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一书中将评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分为八个方面: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人格完整,自我评价正确,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正常,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③在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中,笔者认为至少需要从情绪、人格、自我认知、人际关系四个方面判断大学生心理是否健康。

2移动虚拟社交及其特点

移动虚拟社交是借助手机、pad等移动网络设备,使用移动社交软件进行虚拟社交活动。代表性的移动社交软件有微信、微博、手机QQ、陌陌等,发展方向主要涉及三个范畴,即陌生人交友,兴趣社交和社交媒体。移动虚拟社交比起传统社交表现出以下几个新特点:(1)移动性。传统网络社交会受到一定的时空限制,而移动互联网只要智能手机在手就可以实现,手机的便携性也带来虚拟社交时空上的无限扩张,使得虚拟社交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2)隐私性。传统互联网进行虚拟社交,虽也是个人行为,但大学生一般选择在宿舍或者网吧上网,周围存在他人监控。而以手机为主要载体的移动互联网由于手机体积小方便营造更隐私的个人空间,有效避免他人监控,使虚拟社交更具有个人化和隐私性。(3)现实性。移动虚拟社交使人际传播得到回归,使虚拟社交更具有现实性。传统的网络社交更多的强调工具性,而忽略了交往的情感性,使得网络社交过于虚拟化,如今移动社交软件采用实名制,逐步以人的现实社交关系为基础,再建现实社会的人际关系网络,使虚拟社交更具有现实性。

3移动虚拟社交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移动虚拟社交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并呈现出双重性。

3.1 积极影响

(1)获得社会支持,降低孤獨感。依据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大学生处于成人早期(18~25岁),这一时期人格特质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建立和维持与他人满意的人际关系,以从中获得激励、自信和归属感。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这些需求时常难以满足,因而与其它年龄阶段的人相比,孤独感表现得尤为强烈,可见大学生有强烈的交往需求。雷雳的“富者更富模型”认为那些社会化良好和外向型的以及得到社会支持较多的个体,他们倾向于通过手机互联网与人交往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从而降低内心的孤独感和消极情感。另一个“穷者变富”模型,该理论认为社会化不良的和内向型的个体,他们在现实社会中获得社会支持较少,而在网络社交中能够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持,也能够降低内心的孤独感。④移动虚拟社交能够帮助个体获得更多的网络社会支持,成为摆脱现实生活中的孤独感的有效方式。

(2)释放消极情绪,减少压力感。情绪是衡量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标准,很多心理问题的产生归根结底是情绪的问题。情绪可以被标明、表达,但一定不能被压抑,否则被压抑久了的情绪会以破坏性的方式对外或对内爆发,表现出躁狂、攻击或者是抑郁、苦闷,从而带来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甚至疾病。移动虚拟社交软件作为社交媒体可以随时发布自己的一些信息,例如在微信微博上发表自己的心情、经历。同时可以得到好友的留言、点赞等反馈,对消极情绪是一种积极的宣泄方式,同时减少生活的压力感。

3.2 消极影响

(1)容易产生依赖、成瘾行为,不利于大学生人格发展。移动虚拟社交加强了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性,笔者调查中发现同学们每天使用手机上网的平均时长为4.5小时,占每天总时长的18.75%。手机上网的场所,85%的学生选择宿舍,45.8%的学生选择教室,55.3%的学生选择乘坐交通工具,21.3%的学生选择食堂,32.4%的学生选择公园等公共场所,还有9.1%的学生选择其他场所,可见移动互联网已经随时随地侵入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使用手机上网,90.5%的学生会进行社交活动,且每天花在微信、微博等移动社交软件上的时长,51.4%的学生选择1~3个小时, 15%的学生选择3~5个小时,还有4.7%的学生选择5小时以上。从移动虚拟社交软件使用的时长来看,移动虚拟社交更是加强了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性,促成网络成瘾行为。而当大学生陷入网络社交,不能有效实现客观现实和虚拟现实之间的角色转换时,容易造成心理上的错位,比如逃避现实社会,不愿与他人沟通,封闭自我,甚至导致人格的异化畸变,诱发人格障碍,例如攻击、回避、偏执等人格障碍。

(2)混淆虚拟自我与现实自我,不利于大学生真实自我的形成。移动虚拟社交的便捷性使大学生在虚拟社交中更加凸显主体意识,使移动社交中的自我表达更主动、更自由。人际交往自我呈现理论认为人际交往即向他人表演自己,以求得肯定的评价。移动虚拟社交由于缺乏现实监控,使得这种“表演”成分更为浓厚,在自我呈现上表现出虚拟性,而现实自我却被隐藏在后台,久而久之,虚拟自我与现实自我混淆,不利于大学生形成真实的自我认知。

(3)移动网络人际沟通模式的间接性,不利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情感维系。移动网络人际沟通属于间接沟通模式,在信息的传递上需要借助第三方工具手机,但信息的传递并不能完全代表情感的沟通。面对面的沟通方式可以感知更多的肢体语言及蕴含的情感信息。调查中关于手机QQ,微信等社交软件中的站内联系人,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同学占到98.8%,亲人占到70.8%。移动社交关系中联系更多的还是现实关系,而人际关系的核心是人际情感,大学生移动虚拟社交模式不利于情感的表达与感知,也影响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4 利用移动互联网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

(1)打造移动互联网先进文化。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坚持用正确的舆论、健康的文化去占领移动网络空间。让同学们多关心社会热点时事,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养成良好的网络行为。用先进的文化武装大学生的思想,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指导日常行为,使同学们在移动网络社交中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约束网络行为,全面认识自己,完善现实社交行为。

(2)利用移动互联网开发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高校建立心理健康的微信公众平台,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同学们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帮助大学生增强心理健康意识,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各种心理问题,并适时寻求帮助。建设网络心理健康课堂,使同学们能够利用网络進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增强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开设网络咨询系统,增加校园心理咨询的普及面,使更多同学能够接受心理老师、专家的帮助,走出心理问题的困扰,积极建设大学生活。

(3)建立移动网络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微信、微博、QQ空间等移动社交软件成为大学生传递心理危机信号的重要平台,高校及早发现并及时干预能够防范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学校可以在移动网络上建立包括班级心理委员、学院心理专员、学校心理老师、学校相关领导的危机干预系统,一旦发现相关学生的心理危机信息,能够及早进行干预,帮助同学们处理心理危机状况,维护健康心理。

基金项目:武汉工商学院2014年校级科研项目(I2014001)

注释

① CNNIC《2015年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nnic. cn/gywm/xwzx/rdxw/2015/201507/t20150723_52626.htm

② 吴智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构建新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

③ 吴才智,包卫.大学生心理健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④ 姜永志,白晓丽.大学生手机互联网依赖对疏离感的影响: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4(5).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大学生
心怀阳光,健康成长
运动过度不利于心理健康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大学生就业趋势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