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五位“非典型性”作曲家

2016-08-04顾梦怡

音乐爱好者 2016年7期
关键词:尼采作曲家音乐

顾梦怡

多年来,人们总是热衷于探索作曲家们本职工作外的各种才艺和兴趣爱好,例如门德尔松精湛的刷墙技术,埃尔加对于高尔夫运动的热爱,抑或是普罗科菲耶夫在国际象棋领域的不凡造诣。那么在其他领域呢?各行各业又有多少响当当的名字将作曲视为他们的爱好呢?翻开厚厚的档案,倒还真有不少,以下便是我们精选的十五个最有意思的范例。

1弗里德里希·尼采 Friedrich Nietzsche

哲学家(1844-1900)

纵使对于作曲的热情高如尼采,要让他谱出一部大作,其难度恐怕和让我们中的一些人彻底弄清他的哲学著作到底在说些什么不分伯仲(事实上,搞清他名字怎么拼就够难的了)。尼采的音乐环境倒真是样样不缺,他成长于音乐世家,钢琴也弹得不错,年纪轻轻便和瓦格纳成为了朋友。同时,理所当然的,尼采也是十九世纪最具灵光的脑袋之一。

遗憾的是,他的灵光带给我们划时代的著作,如《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以及《善恶之外》,却从未有机会将它们改编成惊世骇俗的音乐作品。1871年,科西玛·瓦格纳与汉斯·里希特(Hans Richter)演奏尼采的双钢琴曲《新年的回声》(The New Years Echoes)时,尼采的好友瓦格纳愤然离席,歇斯底里地攥紧了拳头。第二年,尼采的钢琴曲《曼弗莱德冥想》(Manfred Meditation)的待遇更为糟糕,汉斯·冯·彪罗在拿到谱子后写下,“你能不能找个别的法子消磨时间?”并表示尼采“玷污了音乐女神”。

让-雅克·卢梭 Jean-Jacques Rousseau

哲学家(1712-1778)

鉴于1750年,卢梭在他的论文《论科学与艺术》中提到,“艺术,粗略地说,其本质就是使人的天性变得腐败,它宣扬浮华,并徒增其他罪孽”,因此当我们得知卢梭曾热心真挚地参与作曲事业时,还是不免有所惊讶的。卢梭创作了数量颇多的歌曲、室内乐及管弦乐作品,他最杰出的著作莫过于1752年的歌剧《乡村占卜者》(Le Devin du Village)。这部歌剧为他赢得了路易十四提供的终身津贴(而他却拒绝了),且该歌剧风靡数年。卢梭的著作《社会契约论》(The Social Contract)对于社会有着广泛影响,在法国与美国的革命中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力。兴许是为了保持他的哲学观点,卢梭在《乡村占卜者》的创作中避免了技法的炫耀,着力突出了音乐的质朴。

埃兹拉·庞德 Ezra Pound

诗人(1885-1972)

权威的《新格罗夫音乐辞典》中这样写道“庞德的风格,可能是业余爱好者所创造的最独特的风格”。庞德的两部歌剧,《弗朗索瓦·维庸的遗嘱》(The Testament of Francois Villon,1923)以及《卡瓦尔康蒂》(Cavalcanti,1932)是出自美国诗人之手的首屈一指的杰作。主修文学的学生们可能更熟悉他那些拥有中国元素的诗集,例如《华夏集》(Cathay)和《诗章》(Cantos)。与其简洁的诗作风格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庞德的作曲风格极为复杂。不提别的,光说节奏,比如“维庸”,因其音乐灵感源自普罗旺斯的吟游诗人,节奏形式便包含了7/16拍和19/32拍。

塞缪尔·佩皮斯 Samuel Pepys

日记作家(1633-1703)

“到了希尔先生家,”1665年12月,佩皮斯写道,“唱着我的歌曲《睡吧,美人》(Beauty, Retire),他是喜爱我这首歌的,除了有两个音以外,总体来说他还是很中意的。”这位日记作家如此为自己的作品而自豪,在次年约翰·霍尔斯(John Hayls)为他画的著名肖像画中,他也紧紧攥着该曲的乐谱。事实上,这曲子挺无聊的。

列夫·托尔斯泰

作家(1828-1910)

《战争与和平》及《安娜·卡列宁娜》的作者列夫·托尔斯泰,曾在他1889年的小说《克莱采奏鸣曲》中向我们展现了他对于音乐的狂热以及丰富的音乐知识。故事讲述了一个因其爱好音乐剧的妻子“出轨”而嫉妒不已的男人。托尔斯泰写的音乐作品非常短,大概只有一分钟,但却十分精彩而迷人。1906年,他为音乐学家亚历山大·戈登怀瑟(Aleksandr Gol‘denveizer)演奏了自己在年轻时创作的一首《F大调小圆舞曲》。后来,亚历山大凭借记忆写下了这首乐曲,由钢琴家伊莫金·库珀(Imogen Cooper)和雷拉·奥尔巴哈(Lera Auerbach)录制。

查理·卓别林 Charlie Chaplin

演员、导演(1899-1977)

卓别林看不懂五线谱,却对音乐充满想法且情绪多变,因此对那些要把他的音乐想法付诸纸张的可怜人来说,无疑是一场噩梦。但事实证明,这些努力和噩梦都是值得的。几乎所有卓别林电影的配乐都是出自他自己之手,1973年,他更是凭借电影《舞台生涯》(Limelight)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电影配乐奖。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Clint Eastwood

演员、导演(1930- )

恐怕大多数人都会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那粗犷大胡子的形象,与埃尼奥·莫里康内(Ennio Morricone)的音乐联系起来,尤其是那标志性的《黄金三镖客》(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中的主题音乐“噢伊,噢伊,噢噢,哇,哇,哇”。然而这位伟大的西部电影明星(以及以防大家忘记,他还是个政客)也谱有不少作品——虽然在写管弦乐谱时寻求了一些帮助。其中知名度最高的莫过于2003年他为自己的电影《神秘河》(Mystic River)所写的同名主题曲。据克林特称,他在写三个主要角色的三重关系时,从一个三和弦中获得了的灵感。

安东尼·霍普金斯爵士Sir Anthony Hopkins

演员、导演(1937- )

是的,前有肮脏的哈里(克林特·伊斯特伍德饰),后有汉尼拔·莱克托(安东尼·霍普金斯饰),恐怕你不会想同时和这两个角色待在同一个地方。然而这两个角色的扮演者却更倾向于提升自己在音乐方面的造诣。当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与安东尼·霍普金斯爵士在好莱坞的派对中相遇时,你得相信他们讨论的并不是什么邪恶的话题,而不过是些单纯的曲调和五线谱罢了。在安东尼爵士2007年的电影《随心逐流》(Slipstream)中,他不但谱写了主题音乐,还写了管弦乐队总谱,更是亲自上场指挥。在2008年的一次访谈中,霍普金斯称他的作曲风格是非常随心所欲的,他的灵感都来自于他对于斯克里亚宾、德彪西以及拉威尔的热爱。顺带一提,你可千万别把他和同名英国作曲家安东尼·霍普金斯搞混了,据我们所知,那位作曲家可还没在大银幕上“吃”过任何一个人呐!

霍夫曼 ETA Hoffmann

作家(1776-1822)

托奥芬巴赫的作品《霍夫曼的故事》之福,在音乐类图书馆的书架上,我们可以找到“霍夫曼”这个名字,而柴科夫斯基于1891年改编的芭蕾舞剧《胡桃夹子》的精彩原著也正是出自霍夫曼之手。不过别忘了,霍夫曼在作曲家的行列中也占有一席之地。这位德国作曲家的歌剧作品现仍有六部被完好地保存下来,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作于1816年的《昂丁》(Undine,亦翻作《水中精灵》)了,其他还有一些合唱作品。霍夫曼的音乐作品显然润饰得不如他的小说那样充满想象力,风格上有很重的莫扎特以及格鲁克的痕迹。

安东尼·伯吉斯 Anthony Burgess

作家(1917-1993)

在安东尼·伯吉斯的小说《发条橙》中,以小恶棍亚力克斯为首的小混混们在磕了大量毒品之后,伴随着贝多芬的曲子(《发条橙》的主人公最喜欢的便是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贝多芬的音乐亦是《发条橙》的一条主要线索),在一个个长夜里肆意对人施加暴力与凌辱。后来,亚力克斯过去的一名受害者让贝多芬的交响乐在房间里轰然作响,以此来折磨已无反抗能力的亚力克斯。这些场面着实令人作呕,但同时身为一名作曲家的伯吉斯显然想通过滥用贝多芬的作品,来为这些犯罪场景增添一份恐怖之感。

伯吉斯从十八岁开始自学音乐。1975年,他的音乐成就第一次展现在公众的视野中——其《第三交响曲》在爱荷华州进行公演。“虽然我出过三十多本书,”他后来充满热情地说,“但这才是体现我真正艺术的时刻。”之后,伯吉斯持续高产,作品包括了相当数量的室内乐作品、独奏作品、康塔塔等。作为一名赋格曲的爱好者,伯吉斯的作曲风格被生物学家保罗·菲利普斯(Paul Philips)评价为类似“霍尔斯特与欣德米特融合后的风格”。

威廉·赫歇尔 William Herschel

天文学家(1738-1822)

说到霍斯特,是时候聊聊行星了(霍斯特的代表作为管弦乐组曲《行星组曲》)。威廉·赫歇尔几乎把一生的时间都花在了行星观测上——1781年,他发现了天王星。在凝视望远镜之余,这位巴斯八角教堂(赫歇尔曾在巴斯的一座引领当时潮流的教堂——八角教堂中担任管风琴手)出身的天文学家会将其视线转向音乐。令人赞叹的是,他音乐履历的大部分篇幅被二十四部交响曲所占据,其余则是大量的协奏曲,只可惜很多都已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不过,后世的天文学家帕特里克·摩尔爵士(Sir Patrick Moore)于1981年英国广播公司(BBC)“仰望星空”(The Sky)的一期特别节目中,用羽管键琴演奏了赫歇尔的一首键盘乐作品,受到了观众们的一致好评。

帕特里克·摩尔爵士 Sir Patrick Moore

天文学家(1923-2012)

呜呼,帕特里克爵士曾形容赫歇尔的音乐好似“失去活力的莫扎特”,那么摩尔自己在音乐方面做了什么尝试呢?他是BBC“仰望星空”的主持人,出了名地喜欢时不时地叮叮咚咚地敲打木琴——他曾经在电视上与著名打击乐演奏家依芙琳·格兰妮夫人同台演奏一首二重奏,也谱写过大量的音乐作品。从乔普林式的钢琴拉格泰姆到名为《法厄同的太阳车》(Phaethons Ride)的音诗,再到三部歌剧《珀耳修斯》(Perseus)、《忒修斯》(Theseus)和享有最多赞誉的《伽利略》(Galileo)。说到这儿,我倒觉得帕特里克的风格有点儿“吉尔伯特与萨利文”(Gilbert and Sullivan,指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作家威廉·吉尔伯特与英国作曲家阿瑟·萨利文合作的幽默剧组合)的味道了。

亨利八世 Henry VIII

皇帝(1491-1547)

和查理·卓别林一样,亨利八世也喜欢在舞会上听到自己的作品被演奏。不过,他作为一名作曲家的音乐成就,总是因为人们只关注他是否创作了《绿袖子》而被过度地掩盖。令人难忘的歌曲和器乐作品不断地从亨利八世尊贵的金笔下流淌而出,就像他签字处决那些把他惹毛的人一样利索。《与好伙伴一起消磨时光》(Pastyme with good companye)及《在安德纳肯》(Tandernaken)是这位国王的集大成之作。

阿尔伯特亲王 Prince Albert

皇室成员(1819-1861)

当门德尔松说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演奏管风琴是“如此迷人、精细与准确,简直可以和专业演奏家媲美”时,是否只是为了向皇室成员献媚?这并不无可能,然而阿尔伯特亲王的专业级水准却有其留给后世的音乐作品来保证,包括大量的德式艺术歌曲和一些完整的唱诗班作品,其中《歌颂上帝》(Jubilate Deum)就常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威斯敏斯特教堂演奏。哈!谁说十八世纪的英格兰是“无音之地”?好吧,咱们还是得承认阿尔伯特其实是个德国人……

伊沃·约西波维奇 Ivo Josipovic

政客(1957- )

所以,什么时候戴维·卡梅隆(David Cameron)会谱写他的第一首交响曲?巴拉克·奥巴马的第一支小提琴协奏曲呢?或许是不会有了,但是有一个国家还真能自夸一番,因为他们的现任领导人在本职之外坐拥数首多章节音乐作品,有着一手作曲的好本事。于2010年2月当选为克罗地亚总统的伊沃·约西波维奇,同时也是一名先锋派作曲家,他的作品《相机桑巴》(Samba de Camera)使他在1985年获得了欧洲广播联盟颁发的一个奖项,对此我们表示由衷的钦佩。

猜你喜欢

尼采作曲家音乐
虚无与轮回:《悲痛往事》的尼采之维
小小作曲家
青年作曲家危阳简介
著名作曲家杨天解
作曲家
尼采对修辞学的贡献
尼采的语言本体论预设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