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节奏重现生命的情感与律动

2016-08-04杨荔

出版广角 2016年6期
关键词:节奏生命

【摘要】作为20世纪最杰出的音乐家之一,巴伦博伊姆所撰的《生活在音乐中》记录了他的音乐感官发展史,并突出强调了音乐与生命之间互为牵绊、互为影响的关系。本文从《生活在音乐中》出发,分析音乐节奏是怎样通过作品与演绎表现生命的情感与律动,并在此基础上阐述应该如何让节奏实现生命化。

【关键词】巴伦博伊姆;《生活在音乐中》;节奏;生命

【作者单位】杨荔,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音乐的魅力不仅在于其悠扬的旋律和律动的节奏,更在于它既是艺术,也是生活的产物。一曲动人的音乐能够点亮人们的生活。初读巴伦博伊姆的《生活在音乐中》时,很容易被其中大量风趣的音乐故事所吸引,富特文格勒、库贝里克、切利比达克、鲁宾斯坦、阿劳等音乐家独特的个人魅力与在音乐上的造诣深深打动人心。巴伦博伊姆不仅在书中记述了其他音乐人的故事,还对音乐、声音、节奏、风格进行了独特的诠释,使读者对音乐的本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一、音乐与节奏,艺术与生命

《生活在音乐中》不仅是一本传统意义上的自传,而且是一本“关于音乐的书”。音乐不只表达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它本身也是人类的一项创造。《生活在音乐中》提出:音乐是什么?作者巴伦博伊姆对音乐的理解脱离了传统艺术的拘束,他眼中的音乐并非只是通过空气传达的声音,而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像爱与恨,尤其是在剧场音乐中”。音乐与生命有着紧密的联系,尤其在绝对音乐中,在没有歌词的与无标题的音乐中,音乐也表达了一个人内在的自我,他与世界和宇宙的关系。“没有比音乐更好的途径去逃避生命,也没有比音乐更好的途径去了解生命”[1]。正是因为这种对生命的逃避与了解,音乐才以动人的旋律和节奏扣人心弦。巴伦博伊姆以音乐生涯所累积的丰富经验作为资源,为专业音乐人、业余音乐爱好者在书中构建了一座辉煌的音乐城堡。

二、作品与演绎,感悟与掌握

音乐最先产生的要素就是节奏,让听众第一感知到的也是节奏。只有谱写出具有美感的节奏,才能引起听众在心理上感受到内在生命的律动,与心灵的节奏巧妙结合,充分激发听众的情感反应。

音乐节奏在生命情感与律动上的重现不仅需要作品的支持,更需要演绎者的巧妙展现,需要演绎者赋予作品更多的个人情感与丰富色彩。巴伦博伊姆认为鲁宾斯坦演奏的音乐就具有生命般的情感:鲁宾斯坦对“节奏有着独一无二的感觉,他的节奏的稳定性几乎是可以触摸到的。”如果演奏者缺乏对节奏的情感,在表达上无法实现生命化,那么音乐就成为一种空洞的艺术。鲁宾斯坦直到去世前对音乐节奏都倾注了深刻的感情,这种感情亦感染了巴伦博伊姆。巴伦博伊姆说:“节拍器代表了客观时间,自由速度代表主观时间,而张力的感觉是取决于你用掉每分钟六十秒的方式。”除鲁宾斯坦外,《生活在音乐中》还记录了不同音乐家对不同音乐节奏的把握。“在《春之祭》中,用自由速度节奏则就像在肖邦的夜曲或瓦格纳的歌剧中不用自由速度节奏一样错误。”而大提琴家杰奎琳·杜普蕾在演奏时“那种完全投入、忘我的境界,是其他同行和听众最为欣赏的。在她的演奏中,无论速度和力度,都有一种无可辩驳的准确感。她大量使用自有节奏,但是如此令人信服,让人真正见识什么是超凡入

圣[2]。”

在巴伦博伊姆看来,不是每一种音乐、每一次演奏都需要节奏的自由,但每一种音乐、每一次演奏都需要生命化、情感化、律动化的节奏。例如富特文格勒对节奏的把握虽然不是随性而至的,不是优美的、戏剧性的,但是他却做到“理智与感情度集中……令人感到他达到了这样理想的境界——用头脑来想,用心去感受。”富特文格勒将自己的生命、感情融入每一次指挥之中,因此他才能够“使乐队的演奏有一种震撼人心的紧张度”。巴伦博伊姆从未听过指挥中有如此之深的绝望,这种情感的张力、渐快渐慢的节奏律动,都是来自指挥者、演绎者内在情感的抒发需要,在这种强烈情感的对比与衬托下,外在的炫技已经变成一种附庸与滑稽的表现。

巴伦博伊姆将钢琴演奏划分为三种类型:纯炫技巧、施纳贝尔的智慧型以及费舍尔型。第一种在节奏上缺乏生命的情感与律动,演奏者只做到了传音,却未做到传情;第二种过于理性,忽视了音乐节奏对听者情感波动的影响;第三种充满敏感、生气,全然而又率性。

不同节奏的演绎方式对巴伦博伊姆演绎音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为一个钢琴奇才,巴伦博伊姆完美地诠释了莫扎特、贝多芬、勃拉姆斯与肖邦的优秀钢琴曲。他认为,要让听众发现节奏中的“情感”,不仅要发展听众“倾听的能力”,而且演绎者也应该“去读懂字里行间的东西,领悟全部的意义。”巴伦博伊姆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不仅简单地将谱子弹熟,更从细节出发,对最微小的情感加以发掘,这使他演奏出来的节奏如生命般律动、如流水般行走。虽然有人认为,速度在音乐作品中极为重要,如果不能把握速度,那么就会完全扭曲音乐作品的形象。但是巴伦博伊姆并没有机械地去理解、记忆音乐作品中的速度标记,而是在把握律动节奏的基础上,找到最适合作品形象的节奏去演绎。如在《暴风雨》中,巴伦博伊姆灵活运用踏板,将大自然的蓬勃向上诠释得活灵活现,这也是他自己对命运的抗争,对正义的向往。

三、情感与律动,分析与内化

回顾巴伦博伊姆对每一首伟大作品的演绎,音乐在节奏上早已从呆板的复刻转化为一匹跃动的野马,承载着演绎者自由地在情感的旷野中尽兴奔走、灵活律动。“每一首伟大作品都可以有许多种诠释,只要不违背它的精神。”就像贝多芬的音乐总是被塑造成英雄的形象,瓦格纳的音乐总是被看作带有明显的悲剧色彩,布拉姆斯的音乐总是传扬崇高的风范,演绎者不能忘却的是音乐的精神,而非音乐本身。在节奏的演绎中亦是如此,这要求表演者能够对音乐有着清醒的认识,对自我的能力、情感有着准确的把握。

巴伦博伊姆在《生活在音乐中》里高度赞扬了库贝里克,后者的音乐既充满了威严,也不失活泼,生动体现在他的节奏律动与独特演绎上,库贝里克可以将《第一交响乐》演奏得像德沃夏克。一个乐队也不能机械化地、例行公事地、不经思考地去把握节奏,这样所呈现的音乐是无律动性的。节奏的律动性需要演绎者结合乐曲的情绪语言、意境,与把握诗歌中的韵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如果说节奏的情感是节奏作为生命的内在,那么律动就是其生命的外在表现,尤其是在较快速的段落、有规律的伴奏音型等部分,节奏的律动就像一个个跳动的音符、一次次颤动的脉搏,勾起每个人对音乐世界的向往。巴伦博伊姆听过无数音乐,他看过许多指挥者、演奏者对音乐节奏的演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如演奏出紧张的富特文格勒、演绎出生动的库贝里克、演绎出个性的鲁宾斯坦、演绎出忘我的杜普蕾、演绎出准确的卡萨尔斯……巴伦博伊姆总是在观察他们的风格和他们的节奏把握技巧,从而加强对自身指挥、演绎的自省。

最后,节奏对生命情感与律动的重现还需要演绎者能够把握准确的速度。库贝里克曾经告诉巴伦博伊姆:“必须舍弃片刻的美来达到长句子和结构的美。”而巴伦博伊姆自己也总结出:“音乐的速度是要能够使每一样东西都能够听到透明清晰的声音,音乐的力度与张力。”巴伦博伊姆并不提倡音乐家遵照节拍器上标记的速度,而是应该依靠音乐家自己的预感。这就需要音乐家经过长期的、周而复始的练习,能够根据自己对音乐情感的把握合理调配音乐节奏的速度,选择加快或者渐慢的部分;也需要音乐家能够培养自身的内心听觉,在演绎乐器、唱歌或者指挥时,必须做到“在你心中听到你想要的声音,才能获得它。”这种预感也许如同巴伦博伊姆所说,在音量与音效展现的过程中才能发现,但依然需要有效的练习。

节奏中生命情感与律动的呈现,其实是对音乐家音乐精神的继承,对音乐艺术性的展现,对演绎者内心世界的表达。这种呈现需要情感的内化、需要律动的演绎与思维,更需要对速度的把握与反复的练习。正如《生活在音乐中》所言:“在任何情况下,音乐都不是那种肤浅的娱乐”,音乐能够“以某种方式不时给予我安慰,特别是它使我能够面对死亡”。音乐不是生命与人类需求的附庸,而是通过节奏去感染听众、影响听众。音乐节奏的迷人需要演奏者与听众一起去探寻,它“可能是诗意的、感官的、灵性的、激情的”,而每一面都是一副灵动的画卷。

[1]周铭孙. 音乐,节奏,风格——读摘巴伦博伊姆的《生活在音乐中》之二[J]. 钢琴艺术,2010(5):8-11.

[2]赵越. 浅析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第一乐章[J]. 音乐时空(理论版),2012(4):41.

猜你喜欢

节奏生命
花有自己的节奏
生命之树
从地里冒出来的生命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把握节奏,顺势爆发
树懒的节奏
YOUNG·节奏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