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理念下地方高校新闻学专业立体化实训平台的构建
2016-08-04苏晓暹
苏晓暹
【摘 要】随着一系列国家级政策的出台,各地方高校在办学过程中逐步融入产教融合的理念,并开始付诸行动。榆林学院建立的“业务技能实操平台+职业素养实训平台+成果转化实战平台”立体化实训平台模式,为学生提供不间断的全过程新闻技能与职业素养训练,社会媒体组织全面参与立体化实训平台项目,融入区域新闻人才的培养过程。此举对地方高校新闻学专业实施产教融合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产教融合 实训 新闻学专业 立体化
基金项目:2015年陕西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15BZ60);2014年度陕西本科高校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自2014年4月首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在驻马店举行以来,地方高校战略转型的议题不断升温,产教融合的理念与操作在地方高校逐步深入和施行。产教融合在欧洲兴起,是欧洲职业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布局和人才市场需求出发,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产教融合育人模式是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方式。产教融合并不是简单的校企合作,以往把学生送进企业实习、把专家请进校园讲课的校企合作模式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产教融合。高校要根据学科和产业的发展,科学定位,制定系统的施行方案,在管理方式、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作出一系列转型,实现产业和专业、生产和教学的融合。①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新闻学专业理应是产教融合理念的先行者。在产教融合理念下,探索行之有效的专业实践模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
产教融合理念在新闻学专业的落实与渗透
产教融合理念需要打破以往简单的校企合作藩篱,对于强调实践的新闻学专业来说,不能只是培养新闻人才的高校一头热,需要调动社会媒体组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切实提高新闻专业学生的业务技能与职业素养。
以往“校内媒体实训+校外媒体实习”的简单操作已经不能适应当下的新闻教育理念与产业发展实际,此举虽然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为新闻专业的学生开辟了专业实践的途径,但无法从根本上切实提高新闻专业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一方面,校内媒体数量有限,并且往往带有行政化色彩,学生能够得到的专业素养与技能的锻炼极为有限。另一方面,校外媒体接收新闻学专业实习生也有诸多现实障碍。以榆林学院新闻学专业学生为例,每年需要进入媒体见习、实习的学生超过80人。虽然榆林学院与多家榆林新闻媒体单位签订了共建实习基地协议,但榆林地区新闻媒体单位接收实习生的能力有限,加之学生的实习时间短、流动性强,媒体一般不会交予其过多的实际任务,重要采访和突发性事件,实习生更是没有机会接触,部分实习甚至仅流于形式。
一直以来,社会媒体单位对于新闻学教育颇有微词,新闻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差、对行业状况缺乏认知、后劲不足是不争的事实,许多媒体单位宁愿选择其他专业的学生进入媒体行业。这一方面与新闻教育脱离实践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传媒行业对新闻教育的低参与度不无关联。虽然一些高校和新闻单位建立了合作机制,但无外乎邀请媒体精英授课、提供实习岗位等传统方式,新闻单位在其中始终扮演着“客串”的被动角色,并没有真正参与到新闻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来。高校有必要提供更为开放和务实的平台,确立以促进产业转型、人才结构调整为目标的产教融合共识,调动企业自主参与人才培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于新闻学专业而言,要联动社会媒体单位和校方,促成社会媒体单位与高校有效互动,共同培养新闻人才,共同面对媒体生态环境变迁,实现成果产出的目标。社会媒体单位不应是“客串”角色,而应成为与教学单位并驾齐驱的主体,与高校共同研究区域媒介生态环境,就形成特色媒体、特色专业共同发力。高校应当为参与产教融合的社会媒体单位提供媒体需要的专才,为媒体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让社会媒体单位看到产教融合将带来人才“红利”的希望;社会媒体单位应当有更远大的眼光,全面参与高校新闻人才培养的软硬件条件建设,充分利用双方的各项资源,创新合作方式,实现共赢。
因此新闻学实现产教融合的关键在于合作平台的合理构建,平台要成为高校和社会媒体单位深度合作的主要阵地,承载双方的共同利益,促进适应市场需求的新闻人才的培育,促进合作成果的产出,促成区域内传媒行业的良性发展。专注于培养传媒人才的立体化实训平台是落实产教融合理念的必经之路。
立体化实训平台的建构模式
1.业务技能实操平台
尽管新闻媒体行业随着技术更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媒介生态环境日趋复杂,但传统新闻学训练所强调的“采写编评摄”仍是新闻大厦坚固的基石,不可动摇。因此教学中首先应夯实新闻基本技能的训练,并将之转化为学生的实操技能。榆林学院新闻学专业采取的做法是多课程联动实践和技能竞赛机制。
多课程联动实践是榆林学院新闻学专业自创办以来坚持的实践模式,旨在增强课程之间的联系,在一次实践活动中训练学生的多种实践应用能力。具体做法是,各专业技能课程任课教师独立完成理论教学任务,根据教学任务和计划共同设计实践教学任务。如,《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两门课程要求学生以同一个选题完成采访和写作的课内实践,《新闻摄影》和《新闻写作》两门课程共同完成一篇图文并茂的新闻作品,《电视摄像》与《电视节目编辑制作》共同完成一个视频作品等。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对实践各环节分别予以指导,促成完整的新闻作品成形。对整个实践过程的考核不再单纯以新闻成品为考核对象,各课程教师从选题策划、角色分担、作品质量、汇报展示等几个方面分别予以评价和讲评,学生通过实践获得的收益更加完整、全面。这种教学方式使各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纳入到一个规范的秩序中来,有利于师生和学生间的密切交流,有利于教室、设备、资源合理的配置和整合,有利于建设相应学科群,使专业建设更加合理化。
仅有课内实操训练仍不足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为此榆林学院新闻学专业在课外实践中引入技能竞赛机制,通过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在实战中让学生迅速提高实践技能。如每年举办的“魅力校园 精彩瞬间”新闻摄影展和“我的视界”大学生DV作品大赛,是对学生摄影、摄像技能的全面检验,报纸编辑大赛则是对学生采写编评能力的一次集中锻炼。这些竞赛都向所有新闻学专业学生开放,不同年级同学间发起竞争与合作,在竞赛的压力下增强了自主学习、主动思考的积极性,通过比赛检验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
2.职业素养实训平台
社会对新闻学专业学生的要求是上岗即上手,即学生在校期间要完成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积累,要熟悉媒体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这仅仅靠集中的见习、实习是无法保障的,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训课题与项目,整合校园资源搭建综合性的实训平台,全面提高学生对媒体的操作能力。榆林学院新闻学专业校内实训不依赖校园媒体,而以自建的新闻工作室为平台。这是因为,校园媒体在功能上带有或多或少的行政色彩,业务操作上也不以培养学生新闻职业技能为目标,能够为学生提供的技能与素养锻炼较为有限。因此学生除自愿参加一定的校园媒体实践之外,主要参加新闻学专业的新闻工作室。新闻学专业自2012年起建立了新雨新闻工作室,以项目的形式开展新闻技能与职业素养实训。具体做法是,由教师担任主持人,承担实训项目,学生根据个人意愿选择加入,教师也可根据项目要求遴选成员。团队组建后由教师指导开展实训,项目完成的新闻成品面向全体在校学生,接受受众的检验。新雨新闻工作室目前持续开展的实训项目有校内报纸《新雨报》,视频制作项目“新雨视界”,微信公众号“北国合唱团”,新雨报官方微博账号等。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团队不仅要完成内容编辑,还要参与运营方面的实战锻炼,视频制作团队除负责视频采编之外,还要开展广告、播出平台合作等业务。这些实训项目都会不定期邀请媒体专家予以指导,优秀的团队成员也可进入社会媒体单位进一步实践。基于新闻工作室的职业素养实训平台以适度的社会化媒体运作方式为操手,着眼于高校校园,坚持新闻产品学生办、学生看,充分利用校内媒体人与受众合而为一的环境优势,开发校园媒体天然的易接近性和参与的便捷性,调用校园软硬件资源,保证新闻学专业学生最大程度上投入实体的新闻生产组织,提高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
3.成果转化实战平台
产教融合的目标是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帮助学生提高就业、创业技能。因此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将素质转化为成果是其中的关键所在。高校教育应提供促成学生创造力向成果转化的平台,助力学生就业与创业。榆林学院新闻学专业积极与区域内社会媒体组织建立互动机制,促进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向成果转化。具体操作时,新闻学专业打破常规的集中大面积媒体单向式实习,改为不定期、小规模、有针对性的互动式实习,效果显著。如,学生在学习《评论课程》时,专任教师结束理论教学后,邀请榆林日报资深编辑和评论员进入课堂,与学生共同交流评论题材、体裁的处理,对学生完成的评论作业由专任教师和媒体专家分别予以评价,优秀作品经修改后在《榆林日报》发表。在评论方面有潜力的学生由媒体专家带队进入媒体进行为期3-4周的专项实习,得到在新闻评论方面的全方位锻炼。对于实战中面对的实际问题,学生、专任教师、媒体专家共同面对和探究,部分问题成为学生长期关注的问题,进入毕业论文选题。类似的做法还有《新闻摄像》与陕西电视台榆林站的对接,《电视节目编辑与制作》与榆林广播电视台多档节目的对接等。
目前,榆林学院新闻学专业学生在二年级进入平面媒体、三年级进入广播电视台、四年级进入社会化运营的各类文化传媒机构,至第八学期毕业大实习之前已经完成一轮有针对性的专项实习。这种注重成果产出的专项实习方式使学生在毕业大实习之前对各类新闻媒体机构都有所了解,对个人专业技能在某方面的潜力深入发掘,更有利于学生有针对性地在毕业实习中进一步得到锻炼,有利于学生把握个人的职业方向。
除课程与媒体单位对接,新闻学专业的技能竞赛也做到了与媒体单位的对接,新闻摄影比赛、DV大赛、报纸编辑大赛等常规比赛都与相应媒体单位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如,DV大赛与榆林市微电影协会对接,鼓励学生有目标地参与榆林市微电影大赛,斩获奖项;教师参与微电影大赛的筹备与评选,了解地区专业发展水平与发展瓶颈;邀请榆林市微电影大赛获奖主创人员在校园举办创作沙龙,激发学生创作热情。
产教融合是一个不断磨合的过程,高校与企业需要不断探索,寻求最佳的合作方案。新闻学专业需要因时而动,加强与社会媒体组织的互动,搭建务实有效的合作平台,使学生在专业理念、业务技能、学科视野各方面都获得收益。
注释:
①曹丹:《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应用型本科高校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困惑与思考》,《天中学刊》2015第2期,第135页。
作者单位:榆林学院文学院 陕西榆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