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永远的吴贻芳永远的金陵女子大学(下)

2016-08-04赵飞飞

教育家 2016年25期
关键词:金陵大学学生

文/赵飞飞

永远的吴贻芳永远的金陵女子大学(下)

文/赵飞飞

三、家国情师生缘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战火很快延烧到南京。不少机关、工厂都准备内迁,国民政府下令,接近战区的各大学另筹开学办法,以策安全。吴贻芳率校务委员会召开特别会议,决定学校撤出南京,只留下一部分行政人员成立维持委员会,由华群女士任主任,负责保护校产。

吴贻芳选择了三个学生相对集中、比较安全又便于与其他教会学校联系的地点,继续师生的学业。一处是上海,女大学生较多,特别是高年级学生,与在上海的其他四所教会大学合作办学。第二处在武昌,有本地籍学生三十五名,上课在华中大学。第三处在成都,学生人数较少,华西大学借予校舍。后来武昌很快成为日军下一个主攻目标,吴贻芳果断决定结束在武昌办学,前往成都。1938年3月初,金陵女大校务委员会在成都召开会议,认为学校分几处办学,困难多多,特别是学生的精神文化熏陶更难以达标。于是吴贻芳决定将学生全部集中于成都办学;对在上海的学生有三种选择,一是随学校去成都,二是继续在上海借读,三是转学到其他大学。后来有五名学生随六名教师去了成都,有31名学生在上海其他教会大学借读,直至毕业。其余学生全部转入圣约翰大学。这样金陵女大在上海的校务全部结束。到了五月份,除了在南京的留守人员外,金陵女大的全体师生和部分教学设备都迁到了成都。这段时间,吴贻芳到处奔波,含辛茹苦,带领学校顽强度过了危难。

>>吴贻芳20世纪50年代后期担任江苏省副省长在办公室工作

金陵女大在华西坝重新开课。国家的危难,使师生们受到磨砺锻炼。吴贻芳校长鼓励学生,要求她们“艰苦建校,抗日救国”,提倡“努力读书,后援抗日”并支持学生们创办农村服务部,鼓励她们到农村进行社会调查,还组织了救护队和妇女手工班等为前线服务。1939年10月,吴贻芳在学校作《如何振作精神》的演讲。她指出,为达到抗战胜利、建国必成的目的,精神力量的增加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在于实际表现。因此她号召同学们用自己的具体行动来支援抗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承担起作为一个中国国民的职责。会后她又带头捐款为前方将士制寒衣。

>>出席1945年联合国大会的中国代表团(自左至右)施肇基、胡霖、董必武、顾维钓、宋子文(团长)、王宏惠、吴贻芳、李璜、张嘉森

在艰难困苦之时的金陵女大,校长就像母亲,老师作为导师也要对学生全方位负责。学生们感受到的是一种浓厚亲情的家庭气氛,对于学校也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

吴贻芳校长笃行 “教育救国”理想,放弃了心爱的生物专业,全身心投入到金陵女大的建设和发展上来。她以校为家,住在学校,吃在食堂。新生入学时候,吴贻芳校长总是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亲自给同学们讲授校史,介绍情况。在她看来,“新生刚入学,一切都很陌生,还有点胆怯”,她要亲自给新生讲这些,帮助她们熟悉环境,更好地适应新生活。新生入学后,她总要到宿舍去看看,问寒问暖。早先金陵女大属于“贵族”学校,学生家庭非富即贵。但是吴校长接任后,扩大招生规模,平民女儿成绩优秀者也可以考入金陵女大。对于一些家庭生活困难的学生,学校设立奖学金予以补助。

1943年3月,吴贻芳和晏阳初、桂质廷、吴景超、李卓敏、陈源组织“六人教授团”前往美国,以学者的声望,游说美国开辟第二战场。在美期间,吴贻芳的时间排得很满,尽量多参加活动。在美国基督教联合会召集的特别会议上,吴贻芳介绍了抗战中的中国妇女,抗战中的金陵女大。她的讲话情真意切,很能打动人。六教授的美国之行,使美国人民了解了灾难深重的中国,看到了中国人民坚决抗击日寇的决心和行动,美国总统罗斯福赞誉吴怡芳为“智慧女神”。

1945年在美国旧金山隆重召开联合国制宪大会。中国政府派出行政院代理院长宋子文为首席代表,董必武、顾维钧、王宠惠、魏道明、胡适、吴贻芳、李璜、张君劢、胡霖等人为代表,施肇基为高等顾问的代表团。吴贻芳是唯一的女性,这在妇女界引起了轰动。重庆妇女界在国民外交协会的礼堂欢送她,她即席讲话说:“我对于和平有一个希望,就是觉得第一次的国际联盟太重理想,此次第二次世界和平的建立当靠武力;但最高的理想是民族互相谅解为重要的鹄的,即所谓世界大同。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由于血汗的经验,我们知道精神与道德是不可忽略的,不再使武力胜于正义,我们要维护世界的永久的和平。”

制宪会议上中国和英、美、苏分在同一小组。在一次讨论联合国宪章时,各国都有代表发言。轮到中国代表时,吴贻芳站了起来走上主席台。她环视了一下会场,瞧了瞧手里准备好的发言稿,放在一边作了即席发言。她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讲起,谈到近代中国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情况,谈到中国人民决心战胜一切侵略者的决心和行动,阐述了中国政府对维护世界和平的看法以及对联合国宪章的意见。她引经据典,娓娓道来,在场各国代表都被她的精彩演讲而吸引。发言结束后,会场上突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人们说,在国际讲坛上看到一位妇女有如此风度,能作如此精彩的演讲实在令人难忘。

在《联合国宪章》签署仪式上,联合国会议指导委员会考虑到中国是最先受到侵略也是最先奋起抗击入侵的国家,因而特别推举中国为签署《联合国宪章》的第一个国家。这样,吴贻芳就成了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第一位女代表,她的名字永远镌刻在联合国的史册上。

四、解放后为教育事业继续奔波

1950年12月30日,美国政府宣布停止美元汇来中国,在华各教会学校都面临经济来源断绝。1951年1月,在教育部召开的各教会大学校长会议上,各校决定接受中央人民政府经费,将学校改为公办。这年秋季,金陵女大与金陵大学合并成立公立金陵大学,吴贻芳担任校务委员会副主任。1952年夏全国高校院系调整,金陵大学与中央大学改名的南京大学合并成立新南京大学,在原金陵女大旧址建立南京师范学院,吴贻芳任副院长。对这些变故一些金陵女大学生想不通,吴贻芳对学生说:“要说感情,我与金陵女大的感情是够深的了。20多年来,我以校为家,学校成了我的寄托。现在党决定进行院系调整,以后,它规模变大了,可以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培养出更多的人才,来为社会服务,这正是我几十年来梦寐以求的。”

1953年元旦,江苏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决定让吴贻芳担任省教育厅厅长。当时,有人担心,吴贻芳解放前两辞教育部长之职,这次叫她担任教育厅长她肯赴任吗?吴贻芳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愉快地去赴任。她笑谈:“当教育部长是国民党的官衔,当教育厅长是人民的勤务员啊!”1956年8月24日,在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一届四次会议上,吴贻芳当选为江苏省副省长,这也是江苏省有史以来第一位女副省长。工作繁忙,头绪众多,吴贻芳仍然把主要精力放在教育事业上,为全省教育事业发展辛勤工作着。

1979年2月,吴贻芳突然收到母校——美国密执安大学女校友会的来函,通知她荣膺“和平与智慧女神”奖,并热情邀请她前往美国出席密执安大学的颁奖仪式。

一年一度的“和平与智慧女神”奖,是美国密执安大学女校友会在1972年设立的,专门授予终身从事某种事业取得杰出成就,并对社会服务事业、世界和平做出重大贡献,为母校挣得荣誉的密执安大学女毕业生的。当时国内对美国的认识尚不一致,吴贻芳也有所顾虑。中央很快通知她:吴校长赴美领奖是件大好事,有利于中美两国的文化交流,吴贻芳在美期间还可以顺便访问一下其他地方,以增进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这样4月27日中午,吴贻芳参加了隆重的授奖仪式,密执安大学代理校长史密斯博士亲手将用金色英文字母镌刻着吴贻芳名字的“和平与智慧女神”奖授予吴贻芳博士,赞扬吴贻芳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和进步的女政治家”。吴贻芳用流畅的英语作了20多分钟的答词,她深情地说:“这不仅是给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给予我的祖国,我的人民,特别是我们中国妇女的荣誉。”

结语

吴贻芳校长作为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中的佼佼者,她所期望的,远不仅是让金陵女大成为文化自由交流的场所。她还希望通过教育文化实践,创造出融中西文化为一体的新的中国文化。实际上,金陵女大开放的环境、国际化的视野与西方女子高等教育独特的文化背景和中国的社会现实交互作用,使得中西文化在金陵女大融会贯通,形成一种独特的现代文化教育理念。宋美龄曾称赞金陵女大:“使命重大,设备完全,声誉隆盛。”

>>吴贻芳陪同宋氏三姐妹访问华西坝

二十三年的校长生涯中,吴贻芳校长面对的不仅有国难、战乱,还有当时中国社会对女子教育的不重视。在那个男尊女卑的社会中,男女不平等,办女子高等教育必然会遇到一般大学不曾遇到的障碍与困顿。吴贻芳必须和她的女子大学面对种种压力和挑战,并适时做出回应和选择。据《中国教育年鉴》第一次统计,民国5年时,全国的公立女子中学仅有4所,学生为261人。当时即使要发展女子高等教育,也没有足够生源。金陵女大作为中国女子高等教育的拓荒者,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艰难拓展的。

金陵女大自始至终坚持办学的高标准,学校对教育质量要求非常严格,直接参照英美大学的办学标准,而金陵女大确实因其教学质量、毕业生素质好而著称。金陵女大之所以追求办学质量几近苛求的程度,盖因办女子教育之艰难。金陵女大在办学过程中也遭遇几次合并风波。吴贻芳治校期间,就出现了两次合并动议,被要求与金陵大学合并。吴贻芳指出,男女合校固然可以给女子以教育机会,但不能提供公平发展机会给予女性,因而坚决反对合并,捍卫金陵女大的独立。

吴贻芳任校长期间金陵女大为社会培养了999名毕业生,被誉为“999朵玫瑰”,她把培养的每一位女学生都形容为一朵娇艳欲滴的红玫瑰。玫瑰带刺,她们刺破了长期以来束缚妇女的纱罩。金陵女大维新的思潮、实践给社会带来冲击和示范。她们像一粒粒种子,撒落在世界各地,成为各个领域的领军或骨干人物,成为中国女性优秀的代表。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吴贻芳校长以无限浓情、智慧与担当书写了她与金陵女大道不尽的“母女情缘”,也为中国女子高等教育事业留下了金碧辉煌的画卷。

责任编辑 陈宝泉

猜你喜欢

金陵大学学生
“留白”是个大学问
地球日来金陵石化打卡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曹雪芹南游金陵说再考辨
赶不走的学生
《张祜 题金陵渡》
学生写话
THE FLOWERS OF WAR 《金陵十三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