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驱动:地方综合性大学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
——访南通大学党委书记成长春

2016-08-04王铁肩李玉婷党伟

教育家 2016年25期
关键词:南通办学大学

文/本刊记者 王铁肩 李玉婷 特约通讯员 党伟

创新驱动:地方综合性大学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
——访南通大学党委书记成长春

文/本刊记者 王铁肩 李玉婷 特约通讯员 党伟

随着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江苏沿海开发、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区域内高校的发展也随之受到影响并衍生出新的命题。南通大学作为区域内一所拥有百年办学历史的综合性高校,立足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抓住机遇深化改革,以科学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功能型、实用型、创新型人才,为江苏沿海经济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型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为此,记者走进南通大学,去探索、解读南通大学的转型发展之路。

策应大战略,强化育人特色

记者:南通大学作为一所立足经济主战场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在培养人才方面秉承着什么样的宗旨呢?是如何贴近当地区域优势办学的呢?

成长春:纵观高等教育发展史,大学的发展历程是一个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过程,主动服务国家需求往往是大学迅速崛起的重要条件。当前,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高校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创新。这是服务国家战略的社会责任,也是推动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地方综合性大学作为与区域联系最为紧密的创新组织,理应在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专门人才、产业科技创新和研发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理应在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体制和创新文化等方面作出积极探索。创新驱动,不仅使地方综合性大学成为推动区域创新的强力引擎,也将是实现自身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南通大学在这个过程中,主张要办“有远见卓识、有创新精神、有责任担当、有文化品位”的“四有”大学,这既是对时代发展的主动策应,也是对高教发展规律的积极遵循。

我们把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作为突破口。经济结构与教育结构的适应性,具体到高校主要是专业结构与当地产业结构的适应性问题。产业结构需要吐故纳新,高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也需要动态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近年来,学校瞄准沿海战略在交通运输业、现代服务业、海洋高技术、金融管理业等地方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重要作用,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注重学科交叉,新增生物工程、海洋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物联网工程、药物制剂等专业,迅速从注重办学规模、专业布点扩张转变到聚焦内涵建设、特色发展上来,大大提高了专业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

记者:变更专业结构以后,学校的师资力量、设备条件能跟得上学科交叉的课程改革吗?又调整了哪些内容呢?

成长春:为打造适应、适合学科发展的专业师资队伍,学校实施“人才集聚工程”,以学科和专业建设为引领,以人才发展和团队建设为抓手,以集聚高端领军人才和创新人才为重点,深入挖掘多方资源,统筹规划人才引进层次和布局,大力引进高端领军人才和高层次创新人才,并加大海外招才引智力度,面向全球广纳英才。同时,学校依托项目构建了“全覆盖、全过程、全方位、全协同”的教师发展支持体系,建立起校外高级专家库、地方高层次人才信息库、校地联合引才汇智机制,不断完善高层次人才共享体系。

同时“教学改革与质量提升工程”作为改革培养模式的一个着力点,学校坚持以能力为本位,培养应用型、学术型、技术技能型三类人才,探索多规格、多层次、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扎实推进“卓越工程师”“卓越医生”“卓越教师”计划,成立张謇书院和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组织形式试点。在工商管理类、电子信息类、交通运输类开展大类宽口径招生,实施“平台+模块”的分流培养。建立自主招生模式,推进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明确素质拓展课程的学分要求,开展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学科竞赛、职业资格认证、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建设基础、应用、创新三个实践教学层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对接大集群,优化育人路径

记者:立足区域优势的办学和以往相比有什么样的特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校是怎么做的呢?又取得了哪些成果?

成长春:南通大学一直秉承全面开放办学的理念,以校企、校校、校所等多元化合作的方式共享开放式办学资源,让行业企业深入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共建共享实践基地,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形成“平台共建、资源共用、成果共享”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校企融合深化协同育人。直接面对企业需求,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根据企业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量身定做,培养适合企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比如学校电子类专业与地方企业共建了STC高性能单片机联合实验室、嵌入式实验室,把赛事和项目引入课堂;纺织服装类专业将教学实践与企业生产相结合,与地方知名纺织企业建立校企互动教学实践基地,学生作品可以直接进入企业生产、投放市场,实现无缝对接,这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搭建平台激活双创基因。经过多年的实践,学校构建起必修课、公选课、网络课相结合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打造了以“双实双创”基地为重点的实训体系提升创新创业能力;通过配备导师、设立基金、提供免租场地等优惠政策,完善创业孵化体系,推动创新创业成果转化。构建的“国家、省、校”三级创新创业训练体系,累计投入经费200余万元,立项资助项目近800个,参与学生达3500余名。学生先后在国际数学建模竞赛、全国电子设计竞赛、全国机械创新设计竞赛、中国机器人公开赛等多项竞赛中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

开放办学加快国际化进程。学校为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确立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导向以加大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力度,不断提升对学生国际化素质、能力以及国际交流经历的要求。鼓励院系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在培养方案、教材、考试等方面与国际接轨,优化已有的课程体系,调整适应国际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运用国外优秀的原版教材,引进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国际执业资格证书课程,同时要求拥有境外学习经历的教师必须开设双语专业课程,支持教师自编双语教材。拓宽学习途径,开办国际合作办学项目、文化交流项目、跨国校企合作办学项目,为学生提供国际交流的机会与平台,同时也鼓励学生通过MOOC、微课堂等多种渠道接触国际优质教育资源。

创建大平台,发挥政产学研优势

记者:南通大学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地方大学转型的一个成功典范,您认为学校取得今日的成果依托了哪些条件呢?

成长春: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发展应坚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校地互动、合作共赢的原则,建设起“产教融合、校地联动”的合作办学体制机制,这样才能实现校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新局面。

政校携手共建启东校区。2009年,南通大学和启东市人民政府共建南通大学启东校区,发挥学校人才智力密集优势,探索校地互动育人之路,这不仅成为人才培养的试验田,也成为高校服务沿海开发战略的桥头堡。校区主动对接区域优势产业,开设海洋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管理等10多个本科专业,也在逐步开设船舶制造、生物制药、新能源、物流管理等相关专业,为地方培养专门人才和紧缺人才。同时依据地方的优势成立了江苏沿海沿江发展研究院、校企合作研发中心、科技成果孵化中心、工程训练中心、继续教育中心和实验动物中心、创意产业园等,全方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抢占高点打造服务窗口。围绕南通市高端纺织、电子信息、船舶海工等三大支柱产业的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产学研结合,以科技创新有效整合高校优势资源与社会优质资源,打造了一批“顶天立地”的学科建设平台。学校先后建立校企联盟162个、产学研基地262个,实现了重点项目和重大项目的突破;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成立技术转移分中心11个,技术转移工作触角覆盖全省,累计发布技术成果6000项;大学科技园成为苏中地区唯一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和南通市首个示范性众创空间,园区内现有大学生创业企业25家,注册资金862万元,共带动208名大学生创业就业,近千人次学生在园区企业实习实训。

>>南通大学党委书记成长春

服务决策塑造智库品牌。地方经济产业的升级换代也是学校目前转型发展的契机,学校成立的江苏沿海沿江发展研究院、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与首批国家高端智库上海社会科学院合作成立长江经济带联合研究中心,与南通市委市政府共同成立“南通沿海研究中心”,同时与中央媒体、国家高端智库、行业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开展强强合作,以协同打造新型智库为目标,致力于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理论研究基地、长江经济带发展决策咨询基地和复合型智库人才培养基地,为国家的经济发展贡献出力。

南通大学是一所具有博士授权的百年老校、省部共建高校,基于国家实施的长江经济带跨越发展战略和学校在长期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形成的办学特色,确立了“跨江发展、转型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新战略,正奋力开启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新征程。服务国家战略,培养功能型、实用型、创新型的适用人才,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也是办好“有远见卓识、有创新精神、有责任担当、有文化品位”“四有”大学的题中之义。

猜你喜欢

南通办学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大学》
蓝印花布:南通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非遗南通
南通职业
大学求学的遗憾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