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减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跌倒事件的研究*

2016-08-04杨佳丽吴巧珑

关键词:本体缺血性下肢

杨佳丽  吴巧珑

(广东燕岭医院 ,广东 广州 510507)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减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跌倒事件的研究*

杨佳丽 吴巧珑

(广东燕岭医院 ,广东 广州510507)

摘要:目的评价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对减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跌倒事件的效果。方法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12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60例, 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治疗组6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只进行药物、心理康复、运动康复等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实施常规康复治疗的同时,进行每日2次,每次45 min的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治疗,持续治疗3个月。治疗前1天和治疗3个月后用Berg平衡评价量表 (BBS) 和Fugl-Meyer 评定量表(FMA)评价患者下肢平衡和运动功能;重心平衡测定仪评价患者静态平衡功能;跌倒风险评估量表(FRAQ)评价跌倒风险。结果治疗前组间、对照组和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治疗组FMA 、BBS评分、静态平衡功能和FRAQ跌倒风险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FMA 、BBS评分、静态平衡功能和FRAQ跌倒风险评估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相比,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治疗组康复效果更显著,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治疗中应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可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平衡能力,减少患者跌倒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跌倒;缺血性脑卒中;下肢平衡

缺血性脑卒中是由大脑主要动脉的血流短暂或持续减少引起的[1]。由于大脑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脑卒中患者常引起平衡功能下降、躯干控制障碍及运动协调性下降等,影响正常运动模式的建立[2]。脑卒中后常存在运动和感知觉等障碍,易因失衡跌倒引发其他损伤而进一步加重功能障碍。脑卒中患者跌倒率为1.3%~6.5%[3-5]。因此,脑卒中后频繁跌倒已被确定为脑卒中主要的并发症之一,提高脑卒中患者下肢平衡能力并预防患者跌倒是脑卒中后康复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方法[3]。有效的康复训练,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和运动功能。针对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功能训练的方法有很多。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 通过刺激肌肉本体感受器和关节,利用牵张、关节压缩和牵引、施加阻力等感觉刺激和应用螺旋对角线运动模式,促进神经肌肉再控制和运动功能恢复,是脑卒中运动功能康复的主要治疗技术之一。本研究采用PNF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干预,研究该技术对脑卒中平衡功能和跌倒的影响,为预防脑卒中患者失衡跌倒,提高运动控制能力提供帮助。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12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中男性61例,女性59例,年龄55~60岁。所有病例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8]并经CT和MRI检查确诊。按照就诊先后顺序查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对照组和PNF治疗组。其中对照组只进行药物、心理康复、运动康复等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进行每日2次,每次40 min的PNF治疗。整个疗程持续3个月。实验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患者病例资料比较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包括神经科常规药物,进行卧位、坐位、站立位下的体位转移及平衡能力训练,并且配合被动运动、辅助运动和主动运动训练。每天2次,每次45 min,共3个月。

1.2.2PNF治疗组在接受与对照组相同的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 PNF治疗。具体方法如下:下肢单侧D2屈模式:起始位是髋关节伸展、内收、外旋,膝关节屈或伸,踝关节跖屈并内翻,脚趾向内侧屈曲;终止位是髋关节屈曲、外展内旋,踝关节背屈并外翻,脚趾向内侧屈曲;下肢双侧对称模式(D2屈):起始位是双下肢呈D2伸模式,终止位是双下肢呈D2屈模式。治疗中灵活运用收缩、放松、拮抗、收缩活动,保持节律稳定和缓慢逆转反复20遍,每天2次,每次45 min,共3个月。

1.3评价指标

1.3.1下肢运动功能采用 Fugl-Meyer 评定量表(FMA)对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分,评分越高表示下肢运动功能越好。

1.3.2下肢平衡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价。Berg平衡量表分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共 14个动作对患者进行评估,每个动作依据患者完成的效果,按5个等级记分(0~4分),0分代表无法完成动作,4分代表可正常完成动作。最高累计分为56分,得分越高反映平衡功能越好[9]。

1.3.3静态平衡功能采用重心平衡测定仪评估患者重心变化的摆动情况。受试者立于无辅助器械的传感器平台,平视2 m处目标,双手自然下垂于,并足(双脚重心距离70 mm),分别测定睁眼、闭眼模式下的轨迹长度(L)、轨迹总面积(A)、单位面积轨迹长(L/A)。每项测定均为 20 s,间隔30 s。重心轨迹摆动幅度以及轨迹面积越大,表面平衡功能越差。

1.3.4跌倒风险评估量表(FRAQ)通过 20个条目 5 个维度对跌倒风险进行分析,评估研究对象的跌倒风险程度。每个条目 0~4 分,5 个等级。20 条目得分的累积平均分为研究对象的最后得分,整个量表的填写一般在 10~15 min内[10]。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P≤0.05 表明具有统计学意义。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2结果

2.1下肢平衡和运动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BBS和FMA评分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BBS和FMA 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并且PNF治疗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PNF治疗能提高患者下肢平衡能力,改善运动功能。见表2。

表2 各组BBS和FMA评分比较

注:1与治疗前与对照组相比P>0.05;2组内与治疗前相比P<0.05;3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P<0.05。

2.2静态平衡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静态平衡功能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对照组静态平衡功能评分部分低于治疗前(P<0.05),PNF治疗组各组静态平衡功能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并且PNF治疗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3跌倒风险评估量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FRAQ各维度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FRAQ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并且PNF治疗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与对照相比,PNF治疗方法更有利于降低患者跌倒风险。见表4。

2.4跌倒事件发生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跌倒率在15%左右,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治疗方法都使患者跌倒率下降(P<0.05), PNF治疗组下降率比对照组更明显(P<0.05)。说明PNF治疗显著降低的跌倒的风险。见表5。

表3 各组静态平衡功能比较

注:1与治疗前与对照组相比P>0.05;2组内与治疗前相比P<0.05;3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P<0.05。

表4 各组FRAQ各维度评分比较

注:1与治疗前与对照组相比P>0.05;2组内与治疗前相比P<0.05;3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P<0.05。

表5 两组跌倒事件发生率比较

注:1与治疗前与对照组相比P>0.05;2组内与治疗前相比P<0.05;3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脑卒中的发病率、患病率在我国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已成为当前威胁我国老年人健康与生命的主要疾病。由于脑卒中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导致机体功能失调,跌倒是经常发生的意外事件。跌倒发生后可造成患者身体伤害,活动受限甚至导致死亡。研究表明,约有5%的患者跌倒后会造成不同程度的骨折,十成以上患者会造成颅脑损伤和关节脱臼等[4-5]。跌倒不仅会给脑卒中患者造成身体上的伤害,还使患者产生心理恐惧而不敢行走,直接影响患者的康复效果。因此,住院患者跌倒已经成为临床护理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指标。

近年来,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具有易于掌握、实用性强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康复治疗中。但应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跌倒事件的评估,国内外还很少相关报道。本实验选取120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研究。通过治疗前后下肢平衡和运动功能、静态平衡功能、跌倒风险评估和跌倒事件发生率的比较可以发现,无论是对照组还是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治疗组,患者的各项功能指标都得到明显改善,其中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治疗组对患者改善的效果更优于对照组,说明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疗法明显优于单纯的康复训练。因此,在进行传统康复疗法的同时进行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治疗更有利于患者平衡能力的提高,预防跌倒事件的发生。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能够改善下肢运动功能和姿势控制能力,激活损伤感觉运动皮质、对侧运动皮质及损伤周围皮质,促进大脑皮质的功能重组,是运动功能康复的有效治疗方法[5]。本研究采用螺旋型运动,充分利用本体感觉刺激,增强肌肉和神经反应性,促进相关肌肉收缩。使用牵拉反射和施加阻力,可以提高运动神经元的活动,增强肌力,适当的抓握与加压对运动起引导和促进作用,从而增强了躯干与相关肢体和感觉功能的协调性,提高整个身体的稳定性和平衡能力。

综上所述,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注重整体治疗,使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平衡和运动功能得到明显改善,跌倒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因此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中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Zheng Z, Yenari MA. Post-ischemic inflammation: molecular mechanisms and therapeutic implication[J]. Neurol Res, 2004, 26(8):884-892.

[2]郑洁皎,赵尚敏,吴梅芬. 防治脑卒中后误用综合征的研究[J].老年医学与保健, 2006, 12: 167-168.

[3]Sze KH, Wong E, Leung HY, Woo J. Falls among Chiense stroke patients during rehabilitation. Arch Phys Med Rehabil. 2011;82(9):1219-25.

[4]Suzuki T, Sonoda S, Misawa K,et al. Incidence and consequence of falls in inpatient rehabilitation of stroke patients. Exp Aging Res. 2005; 31(4):457-69.

[5]Teasell R, McRae M, Foley N, et al. The incidence and conse-quences of falls in stroke patients during inpatient rehabilitation: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high risk. Arch Phys Med Rehabil. 2002;83(3):329-33.

*作者简介:杨佳丽(1975—),女,辽宁朝阳人,主管技师,本科,主要研究方向为脑卒中康复治疗技术。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115(2016)06-0615-03

doi:10.3969/j.issn.1004-7115.2016.06.006

(收稿日期2015-03-18)

Study of 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 on the fall of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YANG Jia-li WU Qiao-long

(Yan Ling Hospital of Guangdong,Guangzhou 510507,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 (PNF) on the tumble of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Methods: We selected 12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who conform to the criteria of being selected, and then divide into a PNF treatment group of 60 cases and a reference group of the other 60 cases. While carrying on conventional recovery treatments such as drugs, psychological rehabilitation and exercise rehabilitation, therapy treatment group also take PNF therapy, which is conducted twice a day (45 minutes each time) and lasts for 3 months. The day before treatment and the day after 3 months treatment, Berg balanced scale (BBS) table and Fugl-Meyer scale (FMA) table were used to verify the lower limb balance; Center of gravity balance tester for determination of static balance function; Fall risk assessment questionnaire (FRAQ) was used to assay fall risk. Result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exist between two groups' various evaluation indexes before being treated. After 3 months treatment, FMA, BBS, static balance and FRAQ were improved. Compared with reference group, the PNF therapy group achieves more remarkable improvement on the functions, which is statistically different. Conclusion: The PNF therapy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lower limb balance and reduced the tumble of patients.

Key words: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 tumble, ischemic stroke, lower limb balance

猜你喜欢

本体缺血性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研究进展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基于本体的机械产品工艺知识表示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中蒙医康复治疗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本体性教学内容及启示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