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脾法治疗痞满临床与实验观察*
2016-08-04钟恒
钟 恒
(深圳市宝安区福永人民医院凤凰山社康中心,广东 深圳 518103)
中医健脾法治疗痞满临床与实验观察*
钟恒
(深圳市宝安区福永人民医院凤凰山社康中心,广东 深圳518103)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健脾法治疗痞满(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与实验结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84例痞满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42例为研究组行中医健脾法治疗,另42例为对照组行安慰剂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4周治疗后,研究组和对照组的胃脘痞满、纳呆、嗳气反酸与四肢乏力等症状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胃脘疼痛、烧心症状积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研究组的胃脘痞满、纳呆、烧心、嗳气反酸与四肢乏力等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胃脘疼痛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92.86%高于对照组的7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结论中医健脾法治疗痞满(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显著,安全可靠,不仅改善了患者临床症状,还提高了其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中医健脾法;痞满;疗效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属于功能性胃肠疾病,属中医痞满范畴,其临床表现有上腹痛、嗳气、食欲不振、呕吐、恶心等。据统计,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病率在12%左右,它直接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1]。FD发病机制复杂,其病因尚不明确,西医治疗尚无特效药物。FD属于痞满、嘈杂、胃痛等中医范畴,脾虚气滞是消化不良的中心病理环节,应采用益气健脾、理气和胃的治疗[2]。中医治疗FD优势显著,为了进一步证实中医健脾法治疗FD的临床疗效,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84例痞满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划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2例,研究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具体报道内容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84例痞满患者,男54例,女30例,最小23岁,最大68岁,平均年龄(48.7±8.4)岁,平均病程(1.7±0.4)年,所有患者经西医诊断,均符合FD2006年RomeⅢ诊断标准,经中医诊断,均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痞满病症及《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的相关规定,并均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划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行安慰剂治疗,将安慰剂制成与研究组药物规格相同,1袋/次,3次/d,冲服;研究组行中医健脾法治疗,党参15 g、茯苓15 g、砂仁8 g、白术15 g、炙甘草5 g等,制成中药复方颗粒剂,1袋/次,3次/d,冲服。
1.3观察指标中医症状积分,主要包括胃脘痞满、胃脘疼痛、纳呆、烧心、嗳气反酸与四肢乏力等;临床疗效。
1.4疗效判定中医症状积分,症状分级标准与评分,1级,无;1级,轻度;2级,中度;3级,重度,其评分分别为0分、1分、2分与3分[3]。临床疗效,分为痊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有效临床症状有所好转,与无效临床症状无变化,甚至加重,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结果
2.1中医症状积分 经4周治疗后,研究组和对照组的胃脘痞满、纳呆、嗳气反酸与四肢乏力等症状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胃脘疼痛、烧心症状积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研究组的胃脘痞满、纳呆、烧心、嗳气反酸与四肢乏力等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胃脘疼痛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2.2临床治疗效果经4周治疗后,研究组痊愈5例、显效16例、有效18例、无效3例,对照组痊愈1例、显效11例、有效20例、无效10例,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92.86%高于对照组的7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不良反应本组84例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事件。
表1 研究组和对照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s)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FD作为功能性胃肠病,具有常见性,其发病率逐渐上升,由于病因、发病机制尚不明显,目前无特效药物,直接影响着患者的生活与工作,中医药治疗FD具有显著的优势,基本治法为中医健脾法[4],为了明确其疗效,本研究探讨了中医健脾法治疗痞满(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与实验结果。
经4周治疗后,研究组和对照组的胃脘痞满、纳呆、嗳气反酸与四肢乏力等症状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研究组的胃脘痞满、纳呆、烧心、嗳气反酸与四肢乏力等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事件。
参考文献:
[1]王亚.中医疏肝健脾和胃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5,7(13):114-115.
[2]杨帆,金小晶.中医辨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J].吉林中医药,2014,34(3):237-240.
[3]刘小琼,陈红梅.温阳健脾法治疗脾胃虚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60例临床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1):1284-1285.
[4]吕林.中医健脾法治疗痞满(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与实验观察[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41-45.
*作者简介:钟恒(1977—),女,广东深圳人,主治医师,主要从事临床中医内科工作。
中图分类号:R2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115(2016)06-0697-02
doi:10.3969/j.issn.1004-7115.2016.06.046
(收稿日期2016-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