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合作学习的影响要素与运作机制分析*
2016-08-04唐承鲲
唐承鲲 徐 明
(东华大学 上海 200051)
社交媒体合作学习的影响要素与运作机制分析*
唐承鲲徐 明
(东华大学 上海 200051)
一、理论背景
Bandura(1986,1997)提出集体效能是自我效能的延伸,研究表明在合作学习环境下,高集体绩效通过增加个体效能会提升个体学习意愿和学习绩效。Bostrom等人(1990)认为学习者的态度对在线学习非常重要。Chiu等人(2007)指出学习者的满意的体验决定了在线学习的成功与否,并影响它们的持续使用。但是,Dishaw和Strong(1999)认为TAM缺少外部环境因素的区分,如定义含糊不清或存在界定错误。同时前期的研究还发现个性差异,会显著影响IT使用意愿。同样使用和需求理论让我们思考促进媒介使用的用户动机,影响因素,却不能忽略个体差异性的影响。
因此,面对泛在的学习场景,在线学习环境下的学习效果评价与传统的面对面教学环境中是有区别的。本研究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通过技术接受模型与使用满足理论的结合,认为个体信息技术创新性,系统使用经验和集体效能和三个外部因素影响学生的学习需求(趣味性、有用性、易用性),进而影响学习态度,导致学习效果(学习满意、感知学习支持和持续系统使用意愿)。
二、研究模型和假设
为了解释泛在学习环境下学员采用社交媒体进行合作学习的采纳行为和结果,在TAM的基础上,增加了感知趣味性作为自变量,来解释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使用效果的影响。另外,在需求满足理论的基础上,本研究模型中考虑了个体信息技术创新性,系统经验和自我效能作为个性特征,外部因素,见图1,各个变量定义见表1,通过上文分析得到本文假设。
图1:合作学习中社交媒体采纳影响因素及使用效果模型
表1:模型中各变量定义
续表
三、研究设计
1.调研方法与参与对象
本问卷中的检测变量大部分选自前人的研究,并且加以修改以适合社交媒体的合作学习环境。本问卷采用Likert7分量表本问卷在东华大学网络学院进行发放,发放对象为使用微信(Wechat)作为社交媒体的合作学习工具。本研究总共搜集了360份问卷,其中无效问卷37份,有效问卷318份,有效率89%。
2.实验过程
使用东华大学网络学院艺术类专业所共有课程“立体构成”由一位相同的教师负责课程教学,实验时间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由360名学生由教师组织分别以拼图法进行集体学习。我们将他们分成10人一组,一共36个小组,每批次10—6个小组,按班级人数和课程章节分批次进行了课程实验。整个实验过程如图2所示,首先每个小组建立单独的微信群组,其中选出组织能力强的一名学生作为组长,由教师将课程分成6—10章内容,将学生使用微信进行合作学习,该软件还提供位置服务(LBS),允许使用视频,超链接及编辑功能,实时视频会议和远程信息,小组成员可以发布问题,与其他成员或老师进行交流沟通。试验中会提10个问题,每个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需要思考并回答一题。每组中负责回答同样问题的学生组成专家小组,他们共同使用微信。40分钟后再讨论,他们回到他们原先的组中,分享他们学到的知识。最后老师额外再给每个小组一个的问题。实验过程中,老师作为学习过程的监督者。教师能够通过软件监督学生学习,并在需要时提供实时的反馈。
四、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使用SPSS22首先对本研究模型的信度效度进行检验,最终量表经过检验,接着经过软件计算,假设和模型得到检验。同时,该研究中我们也得到如下启示:
采用和整合社交媒体进行教学时,需要意识到学生的已有的系
统使用经验,考虑选择较为常用的或操作模式较为熟悉的应用或软件。对于工具的选择要避免学生不熟悉的工具,在采用前可以进行先期测试,以便提前得到客观的判断标准,老师也要避免自己不熟悉的软件或应用,以避免教学对话中导致的失真。在向学生推进社交媒体合作学习时,需要有一定的策略。对于希望采用新媒体技术并由此获益的学生来说,以下能力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
控制注意力:知道在使用社交媒体时,何时集中注意力,集中在哪里;何时在社交媒体和“真实世界”间转换。我们需要了解的是是什么决定了我的注意力,或是如何判断我们会分心。参与能力:即在集体学习中成为一个“好的参与者”,能知道何时,以及如何来发布一条好的信息。合作意识:在线集体学习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取得良好学习效果,孤掌难鸣,独木难支。互联网意识:需要明白社交媒体网络是运作的。信息甄别:我们需要能够判断我们所听所见,而不仅仅是捕风捉影,断章取义。
最后,对于社交媒体越来越多的引入教学,对于不同的学习场景和条件,可能是部分采纳,可能是完全采用社交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不管如何采纳,需要对于了解我们的选择,能够进行有效的教学效果评估,传统的测量在新的教学场景中需要进行重新设定,如引入在线时间,信息推送量等新型的评价指标,还需要针对使用的社交媒体增加评价指标,如易用性、趣味性、学习有用性等。在一些第三方的社交媒体上不一定会有如此细致,个性化的功能,在大数据时代下,对教育软件研发企业却是新的机遇与挑战。
*基金项目:东华大学终身教育研究所2015年度课题研究项目(项目编号: 2015LE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