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今虞琴社:七弦清音八十年

2016-08-04胡越菲

音乐爱好者 2016年7期
关键词:古琴社员上海

胡越菲

今虞琴社,中国当代历史最悠久的传统古琴社,2016年迎来了它的八十华诞,并在森海塞尔上海音乐厅举办了一场名为“七弦清音八十年”的纪念音乐会。音乐会前,我们对今虞琴社的几位主要成员进行了一次采访,包括现任社长戴树红、上海音乐出版社资深编辑樊愉、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副教授戴微以及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赵晓生。采访时,几位老社员嬉笑打趣,亲密无间,一个问题被抛出来后,大家争先恐后地抢着回答,讲到兴头时还会高声唱起歌来。这样融洽的氛围,正如今虞琴社成立以来的一贯宗旨,“不分你我,不分流派,不分高低”,只是因为爱琴,才相聚到了一起。

由于古琴遭到骂声而建社

古琴,古称“琴”,西方的钢琴传入中国后,为了加以区别,才在前面加了一个“古”字。古琴是汉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乐器,它寄寓了文人的风凌傲骨和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并以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在“琴、棋、书、画”中居于首位。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古琴评定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然而,在二十世纪初,古琴竟然遭到过一片前所未有的骂声,濒临灭绝的边缘。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樊愉先生告诉我们,原来,以前有贵族养门客弹琴作诗,宫廷灭亡后,职业乐师越来越少。大家都在讨论一个问题——古琴这样东西到底好不好?“那时西方音乐刚刚进入中国,跟小提琴、钢琴一比较,古琴的声音确实像在弹棉花,又不能在大庭广众上演出。所以,争论的结果是,这样东西实在是不灵,看不到希望,灭了就灭了吧。”这下,那些喜欢古琴的老先生不满意了,一众琴人雅士结社聚友,几度邀约相聚,终于约出了一段近代琴史的佳话,今虞琴社应运而生。

民国二十五年,即1936年3月1日,以琴学泰斗阜西为首,彭祉卿、徐元白、庄剑丞、樊少云等二十八位上海、苏州等地的同道琴家,在苏州成立了今虞琴社。《社约》有云:“吴门操缦之士为谋声气相求,以交换古琴音律、指法、曲谱之心得,议立本社。”为什么要叫“今虞”呢?那是因为琴社的几位创立者皆崇尚明代琴家严天池所开创的虞山琴派,“今虞”实是“今日之虞山琴乐”的简称。

一时间,今虞琴社俊彦云集,社员遍布全国各地。琴社最主要的活动形式是雅集,规定每星期一小集,称星集;每月一大集,称月集。社员之间切磋交流古琴技艺,并倡导“仰止前贤,用以互勉,并无门户派别之见”。今虞琴社在苏州先后大集过十次,后因上海同仁旅途不便,同年12月在上海成立了今虞琴社沪社,琴社的重心便渐移上海,此后更是以上海的今虞琴社而闻名于乐界,在近现代古琴发展的漫漫历程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今虞琴社的雅集基本上是向所有人敞开大门的,每位社员都可以带朋友来参加。“今天我有兴致,上去弹一曲。哎呀,一紧张,卡住了,没关系,从头再来。”现任社长戴树红介绍道。“这和你们想象中的音乐会不是一回事,它更自由,更自我,更贴近音乐的自然本性,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与交流。”是啊,古琴本来就是一种知音的艺术嘛。当被问到入社有什么门槛时,戴微笑嘻嘻地说:“没有什么门槛,只要你喜欢古琴,然后有两个介绍人即可加入社团。”看来,拥有一颗爱琴之心,是入社的唯一“门槛”。

在樊愉先生看来,古琴最大的价值在于它的文献,“这是中国汉族乐器中唯一有那么全文献的乐器,而且它的谱制能够被大家所读懂”。今虞琴社的创始人阜西对琴学研究特别注重,在他的带领下,琴社在整理典籍、考证源流、著述立论、打谱编刊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吴振平编配的《华胥引》、姚丙炎打谱的《酒狂》《乌夜啼》、沈德皓主持整理的《今虞琴歌》在琴界影响尤大,而樊愉先生的父亲、今虞琴社的前任副社长樊伯炎先生也曾与张子谦、吴景略共同整理出了一首非常著名的琴歌《精忠词》,在上海公演过数次。

1937年10月,由查阜西、彭庆寿等人主持编印的《今虞琴刊》出版,内容包括琴论、琴史、琴曲、琴事记述、艺文等部分,汇集了丰富的琴诗、琴曲和近代琴人、琴社资料,并首次提出了“利用现代音乐知识,系统收集整理古琴音乐遗产”的主张,一下子在古琴界激起了千层浪。《今虞琴刊》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研究具有非凡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中国近代琴史的查考仍有赖于它。可惜,因战事纷起,《今虞琴刊》仅出了此一期。“本来是想继续下去的,但还没印完,就抗战了,原稿散失,百业俱废。”当时张子谦先生住在淞沪会战打得最厉害的四行仓库附近,他不顾危险,到印刷厂找到幸存的稿件,终于将《今虞琴刊》监制完工,并印成了一千份,免费赠送给各地的琴社及琴友。

《操缦琐记》是张子谦先生作于1938年至1963年的琴学日记。他有感于战乱频仍、世事难料,遂萌生记录琴坛诸事以备将来查考之念,“凡会琴、抚琴、习琴、访琴诸端,事无大小,咸笔之于册”。《操缦琐记》不仅是研究二十世纪琴史的珍贵资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今虞琴社的发展历程。说到这本书,戴微难掩自己的羡慕之情:“张先生每天就记录着,今天哪里有新弦了,跑过去看,没买到,回来。”在她看来,这简直是一种“赛神仙”般的日子,“好像所有的战火纷飞,还有中国几十年间的起起落落,都跟这些琴人没什么关系,可能他的内心是经历过痛苦的,但记录下来的东西却是最美好的”。

猜你喜欢

古琴社员上海
胡耀邦:让社员们多搞点“小自由”
上海电力大学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寻琴记:古琴的前世今生
张俊波 情寄古琴,乐以忘忧
寻访千年古琴
古琴的收藏价值在何处
In situ synthesis ofhydrophobic magnesium hydroxide nanoparticles in a novelimpinging stream-rotating packed bed reactor☆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