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初民窑瓷画“焚香图”释读

2016-08-03李熊熊

收藏界 2016年4期
关键词:民窑落款瓷画

李熊熊

清初有一款民窑青花瓷画很别致(图1):净素的器物内底上画着一张香几,香几上安放一只香炉,香炉中有一两缕青烟在袅袅燃升(见图2图10)。这幅看似简单的瓷画能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流行一时,表明它的内涵其实并不简单。那么,它究竟有着怎样的寓意呢?本文对此试作探讨。

中国古代一直有焚香的习俗。最早的相关记录可追溯到尧舜时期。当年尧舜禅让,舜接帝位后,“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柴。”(见《尚书·舜典篇》)文中的“柴”,是指烧柴告天,让天知道自己已成新的天子。周武王伐殷归来,“越三日庚戌,柴望,大告武成。”(见《尚书·武成篇》)意思也是周武王灭殷后择日焚烧一堆柴火,通过升烟向天祭告:灭殷大功告成!在远古人们的观念里,焚柴产生的烟气是人天之间信息沟通的渠道,意义重大。汉代时焚香变得精致化了,燃料中添加了各种香料,并且放在一种专门的博山炉中燃烧。这种焚香告天的做法被后世传承成了一种习俗,人们遇有重大事情就通过焚香来祭告上天求得庇佑。

随着人们生活内容的丰富,焚香除了告天,又发展出来以嗅吸香气为主的功能。早期是三国时期道教提倡的做法。《三国志·孙策传》注引《江表传》:“时有道士琅邪于吉,先寓居东方,往来吴会,立精舍,烧香读道书,制作符水以治病,吴会人多事之。”可见,那时道教提倡焚香,是为辅助读道书,以提高功效。后经演变,这一类焚香不断花样翻新,渐成上流社会享受生活的一种方式。

佛教传导入中国后,焚香又增添了一层新的意义,即是用来沟通神灵。最早的相关记录是晋代佛图澄为石勒做的一桩奇事:“襄国城堑水源在城西北五里,其水源暴竭,勒问澄何以致水?澄曰:‘今当敕龙取水。乃与弟子法首等数人至故泉源上,坐绳床,烧安息香,咒愿数百言。如此三日,水泫然微流,有一小龙长五六寸许,随水而来,诸道士竞往观之。有顷,水大至,隍堑皆满。”(见《晋书·佛图澄传》)西域来的佛图澄通过焚香念咒,能把龙王请来降水,确实神奇。从此,焚香通鬼神的观念深入民间,求佛拜菩萨、追念先祖、向神祈祷等等,都用焚香的办法来进行沟通。

到明代,焚香告天、焚香助兴、焚香求神诸作用被全面继承,在社会各阶层的生活中呈百花齐放之势。总体而言,明代焚香的意义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告天,一类是助兴。

“告天”是人们通过焚香向未知世界表示敬意或者寻求帮助的行为。这一类事例在明代很多,比如早在洪武初年,官方就规定:每逢朔望日,郡县官员都要到文庙去行香祭礼。元明时期流行的杂剧《西厢记》中有著名的崔莺莺“焚香拜月”的情节。万历名臣袁黄在《了凡四训》中说到自己用功过格“治心”,每做一事都要将功过记在本子上,“夜则设桌于庭,效赵阅道焚香告帝。”民间到寺庙里焚香求神更是寻常之事。

“助兴”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通过焚香来享受香的愉悦。这一类焚香主要是文人雅士的癖好。他们在读书、弹琴、作画、习禅、雅集时焚香,可增添许多的情趣。万历年问,高濂著《遵生八笺》,其中专门有一节“论香”。我们且引用一段,来看看明人对焚香的讲究:“余以今之所尚香品评之:妙高香、生香、檀香、降真香、京线香,香之幽闲者也。兰香、速香、沉香,香之恬雅者也。越邻香、甜香、万春香、黑龙挂香,香之温润者也。黄香饼、芙蓉香、龙涎饼、内香饼,香之佳丽者也。玉华香、龙楼香、撒馥兰香,香之蕴藉者也。棋楠香、喳叭香、波律香,香之高尚者也。幽闲者,物外高隐,坐语道德,焚之可以清心悦性。恬雅者,四更残月,兴味萧骚,焚之可以畅怀舒情。温润者,晴窗拓帖,挥麈闲吟,篝灯夜读,焚以远辟睡魔,谓古伴月可也。佳丽者,红袖在侧,密语谈私,执手拥炉,焚以熏心热意,谓古助情可也。蕴藉者,坐雨闭关,午睡初足,就案学书,啜茗味淡,一炉初燕,香霭馥馥撩入,更宜醉筵醒客。高尚者,皓月清宵,冰弦戛指,长啸空楼,苍山极目,未残炉燕,香雾隐隐绕帘,又可祛邪辟秽。……”这样的讲究,今人看来怕只有惊奇之份了。

尽管焚香在明代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尽管明代瓷器反映生活的纹样品种极为丰富,但焚香本身在明代瓷画里始终只是一种偶见的点缀。如明中期出现的“焚香拜月”瓷画(图1)就是一例。这类瓷画的主体必定是某个人物,而不会是焚香本身。但到清初,焚香突然喧宾夺主,在一个瓷画品种里成了画面主体,甚至是一点陪衬都不要的主体,这是为什么呢?(见图2-图10)

清初瓷画出现“焚香图”,要说是当时的人更重视生活中的闲情逸致,那是说不通的。兵荒马乱的年代,谁还会去追求焚香的乐趣?唯一的解释是“告天”。那么,是谁在告?向谁告?所告者何事?

从图2-图10的“焚香图”可以看到,图中“告天”的人是一律缺席的。这是绘图者不想让“告天”者露面。原因之一是怕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另一个原因则可能是故意留出空间让观画者将自己代入告天的场景,即由观画者来告天。

向谁告呢?这个谜底不在画面中,而是在外底的落款里。这种“焚香图”的落款,几乎都是仿“成化”款。就本文采集的九块瓷片的底款看,包括:“大明成化年制”、“成化年制”、“大明成化年造”、“成化年造”四种。图10是个例外,它写的是“大明成化年化”,显然是仿“成化”款的一个错版。清初民窑瓷器的落款有大量的年号仿款,也有各种各样其他的款识。一般来说,民窑落款随意性很大,但“焚香图”如此统一使用“成化”款,应该是有特殊用心的,那就是呼应正面的“焚香图”,暗示所告者是大明王朝。

上面两点解释,符合清初的政治形势。在清政权高压统治下,—方面明朝的遗民有怀念大明王朝的需要,另—方面他们又不敢公开自己的情感世界,于是就想出各种曲折的办法来表达自己的心意。“焚香图”应是这类瓷画中心意隐蔽得比较深的一种。看上去“焚香图”是个很普通的瓷画,但会意者见之或许会潸然泪下,因为在这幅图面前,他们可以对故国亡魂默默地诉说自己的一片眷恋之情。

康熙中期以后,随着清政权的稳固和一代遗民的故去,“焚香图”在瓷画中也很快地消失了。

(责编:辛友)

猜你喜欢

民窑落款瓷画
明末景德镇民窑青花写意花鸟的文化艺术特征探析
落款
当代瓷画作品选登
墨韵书香
“画不够,落款补”之说
瓷画猫系列作品
古玩落款有讲究
花开富贵 瓷画
王清丽瓷画
景德镇民窑变迁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