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玉石之路”(上)
2016-08-03方其
方其
2014年6月22日,在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正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可以说是名闻天下。其实还有比古老的丝路更要早几千年的贸易通道值得我们去了解,这就是“丝绸之路”的前身——“玉石之路”。
2002-2003年,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和CCTV联合组织科考队,就“玉石之路”探源进行了一次科学考察,他们进入大沙漠,登上昆仑山,穿越黑戈壁……
《太平御览》曰:“取玉最难,越三江五湖至昆仑之山,千人往,百人返,百人往,十人返。”古人取昆仑山之玉千难万险,都是用生命来换的。
没想到今日昆仑山上玉路之艰难,竟然较古代少有改善,原生玉石矿洞分布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雪山上,科考队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取得重要成果:玉石标本和历史遗迹证明,昆仑山巅确系和田玉的源头;玉石的历史可以从距今3000年提早到6000年;查勘之高海拔玉矿储量及开采目前依然良好;昆仑山不仅出珍贵的和田玉,还发现了大量的蛇纹石(岫岩玉)矿脉。
可以说,遍察各地所出玉石,唯昆仑山和田玉之温润、缜密独领风骚,无与伦比,昆仑山和田玉这种独一无二的优势是促使其西传东输的原动力,所谓的“玉石之路”主要就是以昆仑山和田玉的流动走向为指南。
从昆仑山下的于田,到楼兰,再到玉门火烧沟,出土的和田玉标本揭示了“玉石之路”最初的行迹。有一种说法认为,较早的“玉石之路”,是从新疆于阗,东到楼兰,经巴里坤草原,再往东过内蒙古居延海、宁夏北部、陕北、晋北,进入中原,这条路线被称之为“玉石之路”的“居延道”或“草原道”。如果从楼兰转向东南,走敦煌、玉门路线,被称之为“玉石之路”“河西道”。向西的“玉石之路”则是从新疆于阗到乌兹别克斯坦,并远达地中海沿岸欧亚各国。
2003年,社科院考古所和CCTV联合科考队在返程途中对“玉石之路”“草原道”进行了考察,获得许多相关的重要线索。比如,走过的沙漠、戈壁、草原中有许多地方都以泉水命名,古代的“玉石之路”正是由沙漠戈壁草原上一处又一处泉水串联起来的,水源才是真正的生命线。再比如,肃北马鬃山处于500里黑戈壁上的一个十字路口,北面是蒙古国,向东是“玉石之路”“草原道”,可以进入内蒙古到居延海。如果从马鬃山往南可经安西(瓜州)、玉门,走“玉石之路”“河西道”东下河西走廊。科考队在马鬃山发现不少散落的历时久远的和田玉石,说明古代此地曾经作过转运玉石的中间站。
玉饰(图1),白玉,公元前1000年,直径4.2厘米,孔径0.7厘米,厚1厘米,新疆于田县阿羌乡昆仑山深处流水村墓地9号墓出土。2003年,社科院考古所边疆考古中心发掘流水墓葬65座,是迄今在昆仑山北麓发现年代最早的古代文化。
玉凿(图3),青白玉,四坝文化,公元前1900~1400年,长14厘米,宽2.3厘米,甘肃玉门市火烧沟墓地出土。四坝文化于20世纪60年代初发现于河西走廊中部甘肃山丹县四坝滩。四坝文化主要分布在武威、张掖、酒泉、玉门、安西等地,1976年发掘玉门火烧沟上层遗址,距今3900~3400年。
玉斧(图2),青玉,公元前2000年,长3.9厘米,宽3.2厘米,厚1.3厘米,新疆若羌楼兰古城南13公里处出土。楼兰遗址位于新疆若羌县罗布泊沿岸,曾是西域一个著名的“城廓之国”,向东通敦煌,东北到哈密,西北到尉犁、焉耆,西南到若羌、且末,是古代交通贸易的枢纽。楼兰遗址已出土40件玉斧,被定为史前时代晚期,距今大约4000年。
玉人头像(图4),白玉,龙山文化,公元前2300~前2000年,高4.5厘米,宽4.1厘米,厚0.4厘米,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出土。1976年对陕西神木石峁遗址考古确认,它是由“皇城台”、内城、外城三座石构城址组成,兴盛于龙山文化晚期。在石峁遗址发现了大量玉器,有玉璋、玉刀、玉戈、玉璧等,表现为二里头文化前期玉器向西北之漂移。
联璜玉璧(图5),和田青玉,齐家文化,公元前2200年~前1600年,长7.3~10厘米,宽2.4~2.8厘米,厚0.3~0.5厘米,甘肃天水师赵村遗址出土。1924年由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在甘肃广河齐家坪遗址首先发现,距今约4200~3600年,地跨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已经发现齐家文化遗址1000余处。目前在甘肃、青海博物馆及文物单位收藏的齐家文化玉器,有玉琮、玉璋、玉璧、玉璜、玉钺、玉刀、多璜联璧和玉斧、玉锛、玉凿、玉铲等,其中主要的玉礼器类型与陶寺文化玉器、二里头文化早期玉器的影响有关。甘肃自古以来就是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齐家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体现在对和田玉的认识和使用上。
兽面形玉饰(图6),白玉,陶寺文化,公元前2400~前1800年,高3.4厘米,长6.4厘米,厚0.2厘米,山西襄汾陶寺遗址Ⅱ区22号墓出土。陶寺遗址是黄河中游地区龙山文化陶寺类型遗址,主要分布于晋南汾河下游及其支流浍河流域,地处传说中的尧都与夏墟地域范围内。1978年以来在200多座陶寺文化墓葬中出土了大批玉器,有玉钺、玉圭、玉璧、玉琮、玉刀、玉环等,其中玉饰兽面纹具有明显的龙山文化纹饰特征。在距今4500年前后,周围地区各文化系统逐渐辐辏中原,陶寺文化成为龙山文化时代华夏文明共同体的最初缩影,其中晚期已经跨接夏王朝前期阶段。
玉柄形器(图7),白玉,二里头文化,公元前1900~前1500年,长17.1厘米,柄部宽1.8厘米,厚1.5~1.8厘米,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4号坑出土。1959年发现的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偃师二里头村,距今约3900~3500年,相当于夏、商时期。二里头遗址出土玉器主要有玉圭、玉璋、玉琮、玉钺、玉刀和玉柄形器等,其中玉柄形器是目前所知最早的玉质柄形器,器物上的兽面纹、花瓣纹和弦纹组合完美,精雕细刻,技艺娴熟。
从神木石峁遗址、天水师赵村遗址、襄汾陶寺遗址,到偃师二里头遗址,其出土玉器呈现了龙山文化晚期到夏代的礼制内涵。中原王朝礼玉制度和玉礼器之发展勃兴,愈加促进了西玉东输的步伐。昆仑山和田玉通过“玉石之路”跋山涉水进入中原,始为王室所爱,从而开启了帝王玉之先河。夏代玉器,承前启后,意义重大。
公元前1046年,武王克商,《逸周书·世俘解》记载:“时甲子夕,商王纣取天智玉琰五,环身,厚以自焚。凡厥有庶,告焚玉四千。五日,武王乃俾于干人,亲爱之四千庶玉,则销天智玉五,在火中不销。凡天智玉,武王则宝与同。凡武王俘商宝玉万四千,佩玉亿又八万。”
《逸周书·世俘解》记载,殷商王室曾拥有相当多的宝玉,商纣王对宝玉甚为珍惜。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商王武丁配偶妇好墓出土玉器755件,经检测其中7件玉器与6组和田玉的化学分析结果进行比较,认定妇好墓中玉器原料主要来自新疆和田。昆仑山和田玉此时已经大量东进中原,并得到王室的尊崇和收藏,商代玉器制作的规模远远超过了夏代。
玉燕(图8),白玉,商代晚期,长7.3厘米,高3.3厘米,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诗经·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玄鸟即黑色的燕子)。《史记·殷本纪》说,简狄因吞食玄鸟之卵而怀孕生下商契的传说。契“长为尧司徒,成功于民,受封于商”,在契的领导下商部族历经磨难发展壮大,商族从此有了父子相承的惯例,契成为商人祭祀的最早的男性直系祖先,而有关“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传说一直为商人坚信不疑。
其次,也表明周武王继商纣王之后,使西周王室成为当时最大的宝玉占有者。武王获得了纣王心爱的“天智玉”,他跟纣王一样“则宝与同”。此外,武王还接收了曾为殷商王室治玉的大批能工巧匠及其先进的工具和技术,进而又将西周玉文化推向了发展的新高度。
凤鸟形玉佩(图9),白玉,西周,左高3.5厘米,右高4厘米,陕西扶风齐家村19号墓出土。传说周文王普施德政,有凤来仪,凤鸣岐山,护佑“小邦周”取代“大邑商”,于是凤鸟成为周人最为崇拜的幸运之神,凤鸟纹饰也在西周玉器上得到神圣而精彩的表现。
西周肇始,周公“制礼作乐”,用玉制度是“周礼”体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以玉事神”,“行礼以玉”,玉礼器被使用于王室及主流社会的各种礼仪活动。这时玉成为贵族身份和地位的标志,玉文化成为周文化的核心,周人对优质和田玉料的认识愈加深刻,使用更为广泛,昆仑山和田玉作为珍贵的稀缺资源,身价陡增,需求大涨。
(未完待续)(责编:禹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