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病中的“幸运儿”
2016-08-03方健
方健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从不治之症,变为仅靠口服药可维持正常寿命的疾病,可谓是最幸运最善良的白血病。
特效药格列卫的问世,承载了无数科学家和数十万患者的梦想,科学家通过发现CML的发病机制找到精准治疗的靶点,继而为更多抗肿瘤靶向治疗药物的发现提供了榜样。
CML患者是幸运儿,是因为它已经从致死性疾病转变为仅靠终身口服药物即可达正常寿命的疾病。CML患者在初诊时往往非常绝望,因为白血病通常意味着要尽快准备后事,如今,使他们与孙辈们共享天伦之乐的口服药已经问世!这种口服药就是全球首批靶向基因治疗药物之一:格列卫(伊马替尼)。
所谓靶向治疗药物,就是能够精准地对付目标细胞如癌细胞,对人体正常细胞则几乎不影响,从而实现“精准治疗”,前阵子美国前总统卡特脑部癌细胞消失,就是一种靶向治疗药物的功劳。
CML:罕见病中的“坎坷幸运儿”
CML年发病率约为 1/100000,在格列卫问世之前,CML平均生存期为仅为5年左右。CML发病机制现在非常明确,但人们发现和认识这种疾病本质的过程经历了几乎半个世纪。1960年科学家发现CML疾病的独特标志“费城染色体”,这也是人类首次发现肿瘤细胞中的染色体变异。
八十年代,两位来自加利福尼亚科技研究所的研究者David Baltimore和Owen N. Witte识别出CML疾病的致病原因:费城染色体产生一种(Bcr-Abl)的酶,它增强了酪氨酸激酶的活性,导致人体内白细胞过度增生产生癌细胞。打个比方,CML疾病的产生,就好比一盏灯被融合蛋白这种酶按到了“开”的位置,如果我们能找到办法阻断这种酶,我们就可以关闭癌症的开关。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化疗方案(砷剂混合物、马法兰、羟基脲)增加了CML患者的5年生存率,七十年代开始应用骨髓移植治疗,八十年代开始应用干扰素(IFN- )治疗。其中只有骨髓移植能为CML患者提供治愈性治疗,然而适合骨髓移植的患者不足20%,且费用高昂、风险较大。
直至1996年,美国的Brian Druker 教授及其同事第一次报道伊马替尼(格列卫)对CML患者有明确疗效,CML患者终于迎来了重生的曙光和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