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参与民间公益组织活动调查分析

2016-08-03陈昱婧

财税月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建议大学生

陈昱婧

摘 要 民间公益组织处处传递着正能量,成为政府的重要补充力量,可是其发展并没有想象中乐观,大学生作为社会公众中特殊的代表群体,也并没有表现出对民间公益组织开展的活动产生强烈的兴趣和回应。本文主要运用调查问卷及访谈的方式收集第一手资料,通过对南昌市部分高校大学生调查,探究大学生对民间公益组织基本认知和参与情况等问题,分析影响大学生参与公益性民间组织的因素,并就如何吸引大学生参与到民间公益组织中去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民间公益组织;大学生;建议

一、调查背景及目的

目前在我国,有些人认为公共服务的提供就是政府的工作,与自己无关。可是很多民间组织单靠微薄的财政拨款,无法满足日常运营的需要,更别说组织规模的扩大,甚至一些民间公益组织因为各种原因没有纳入体制内,连财政补贴也拿不到。因此,让更多人积极参与到社会公益中去,不仅有利于公益组织的发展,对缓和社会矛盾也有积极的作用。大学生恰好是公众中最具有优势的一个群体,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受过良好的教育,且价值观比较成熟;第二他们有充足的课外时间以及团队意识,容易形成一个组织调动积极性。

二、大学生目前参与公益的状况分析

调研过程中,我们主要从三方面分析大学生公益参与情况。第一部分是公益认知与评价,表现在很大一部分大学生都认为公益活动是培养自身素质的一个很好途径,同时能起到社会导向作用,但是对公益组织的认知还很少,对当地的民间公益组织知道的也不多,获知信息主要来源途径集中在学校、社团的宣传;第二部分是行为表现,调研结果表明大学生平均每个月参与公益活动次数大约1次左右,参与公益方式单一,集中在支教、献血上,参与动机也存在多元化的现象,最重要的是我们发现大部分大学生存在想参加但苦于没有有效的途径参与的情况;第三部分公益目标,很多人表示公益服务可以设立奖励机制,但主要还应该是自愿无偿的,并且他们中大部分表示今后还会继续参加,同时也愿意参与到宣传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队伍中去。

三、影响大学生参与民间公益组织因素及建议

1.校园公益氛围及舆论导向

大学生对公益的不理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高校目前慈善氛围的大环境,在这种环境下,有些人认为救助社会弱势群体是国家的责任,或者认为只有等到自己有足够的经济支持才有能力去做善事,殊不知每一个有双手、有知识的大学生都可以为公益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由于个体责任感的缺失,表现为主动助人者不仅得到不到肯定,还可能受到认为其目的不单纯的质疑,这一现象进一步打击了大学生参与公益的愿望。很多西方国家把高校公益教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把参与公益活动作为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升学考核的组成部分,其动机就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提供价值标准,传播公益意识影响大学生。

2.部分民间公益组织身份不合法化

以南昌市为例,已存有的民间公益组织有30余家,活跃于捐赠、支教、救援、养老等各个领域,其中在民政局登记注册的仅有15家,拥有“官方认证”身份的不足这一半,而对于这些没有注册得不到政府认可的组织,开展活动往往受到很大限制,同时因为未注册导致的资金缺乏、人才不足、宣传不够、公众参与意愿不高等缺陷凸显,生存状况堪忧。民间公益组织享受补助资金就好比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已经注册的民间公益组织,上报的社会救灾救助项目接受专家委员会讨论后,会根据制定的方案给予活动经费,而未注册的社会公益组织是无法享有这些补助资金的。大量“非法”身份存在的公益组织,得不到认可却发挥着积极的社会作用,这样一个事实是不合理的。所以我们希望更多的公益组织意识到这个问题,政府也应该努力降低注册门槛,扩大支持力度。

3.信息媒体的宣传及监督不足

调研中发现大部分大学生存在想参加但苦于没有有效的途径参与公益活动的情况,信息不对称切实地阻碍了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大众信息媒体以其影响力和传播速度,对整个社会公益行为产生巨大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信息媒体不仅有客观地宣传、报导的义务,还应该起到一定的社会监督作用,帮助这些公益组织实现透明公开化,从一定程度上逐渐消除公众部分不信任的情绪,促进其不断壮大。在这些信息媒体中,学校的媒体宣传,包括官网、校刊、专栏等对推动大学生参与公益尤为重要。

4.缺乏灵活有效的组织管理和激励机制

公益性民间组织的发展与大学生参与紧密相连,可是在现实中公益组织面对志愿者却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志愿者的加入虽然可以大大减少公益性民间组织的人力成本,可是志愿者中能够长期、稳定提供服务帮助的并不多,而往往正是这些人经验丰富,熟悉组织内部运作;另一方面大多数志愿者只是兼职参与活动,这其中一部分只是抱着体验的目的,热情很难持久,流动性频繁,缺乏使命认同与训练,日常的管理工作受到多方面限制和影响。这些因素都大大制约了民间公益组织的发展,甚至损害了其社会形象。那么就有必要对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建立一个灵活有效的公益管理和激励机制。

管理机制表现在组织内部可以以志愿者服务年限为依据,给予相应的头衔,并赋予相应的权利和权限,他们在处理工作时有细致的工作计划和目标方案,也保证了志愿者流动性很高的情况下,组织内部工作也能被合理安排。激励机制表现在一方面把学生是否做过志愿者或参与过公益活动当作对个体道德素质考核的一项指标,在大学生人生档案中体现对其善行努力的肯定;另一方面,公益组织每年或者每个季度安排志愿者联谊会,让有爱心、有责任感的大学生积极交流,获得满足感,同时这种的交流活动营造出的氛围及带来的影响也能感染更多人,吸引更多大学生参与进来。

猜你喜欢

建议大学生
我建议,你也想我一下
过剩的建议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关于不做“低头族”的建议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三代人的建议
新学期大学生网球装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