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敏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
2016-08-03王士源徐亚莉高原高晓娟甘肃中医学院兰州730000
王士源,徐亚莉,高原,高晓娟(甘肃中医学院,兰州 730000)
·临床研究·
热敏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
王士源,徐亚莉,高原,高晓娟
(甘肃中医学院,兰州 730000)
【摘要】目的观察热敏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治疗组采用热敏灸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多潘立酮片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及血浆胃动素的变化情况,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3%,对照组为82.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症状评分和血浆胃动素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症状评分和血浆胃动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敏灸是一种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灸法;热敏灸;消化不良;血浆胃动素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消化道症状,系指除器质性疾病外,患者有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的上腹部不适感,常伴有餐前或进食正常餐量后出现腹胀、嗳气、疲乏无力等一系列症状。相关流行病调查表明本病的社区人群患病率高达18.9%~19.8%[1]。目前西医对本病的治疗多采用促胃肠动力药物或促消化药物如多潘立酮片、盐酸伊托必利片等,但此类药物治疗后容易复发,长期疗效并不理想。近年来针灸以其疗效显著、价格低廉,安全无毒副反应等优势,受到越来越多临床医师和患者的关注,但多数医者往往重针而不重灸,关于单纯艾灸的临床文献也相对稀少。然而,灸法作为针灸的一部分,有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故笔者采用热敏灸治疗FD患者28例,并与药物治疗28例相比较,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56例FD患者均为2014年4月至2015年3月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针灸中心门诊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采用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治疗组中男13例,女15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74岁,平均(38±15)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4年,平均(22.35±10.83)个月。对照组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70岁,平均(38±14)岁;病程最短7个月,最长4.5年,平均(22.39±11.91)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1.2.1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2005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2]和ROMEⅢ[3]的诊断标准制定。即过去1年内至少存在12星期(不一定是连续的)具有空腹或进食正常食量后出现上腹不适、饱胀感、嗳气、大便不规律等症状中1项或多项者;经检查未发现能解释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疾病者。
1.2.2中医诊断标准[4]
本病表现为空腹或餐后自觉脘腹满闷,时轻时重,喜温喜按,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语声低微,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者;且满闷部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反复发作3个月以上,病因与饮食、情志、起居、寒热等因素有关者。
1.3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②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者;③年龄为16~75岁;④艾灸前禁食12 h者。
1.4排除标准
①合并幽门梗阻、胃癌、胃溃疡、肠癌、十二指肠溃疡等胃肠部实变者;②合并心、肺、肾、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原发性疾病与精神类疾病者;③近1个月内接受手术者;④近2星期服用影响胃肠动力药物、多巴胺能药物、抗胆碱能药物及心血管等药物者;⑤糖尿病患者;⑥不能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5剔除标准
①纳入后发现不符合纳入标准者;②受试者依从性差或自行退出者;③治疗期间出现并发症,或出现病情加重等不宜继续接受试验者。
2 治疗方法
2.1治疗组
取双侧承满、梁门、气海、脾俞及公孙穴。参照《腧穴热敏化艾灸新疗法》[5],先使患者选择舒适的体位,充分放松,并告诉患者思想集中,注意体会艾灸时的感觉。诸穴均选用规格为1.8 cm×20 cm的华佗牌纯艾条在距离皮肤3~5 cm处进行悬灸。首先进行腧穴热敏化的探查,即先在施灸穴位及其附近距离皮肤进行回旋灸,以温热施灸部位,当局部潮红时,再用艾条对准回旋灸的部位进行雀啄灸,以进一步加强穴位的热敏化,直至找到该穴位及其附近的热敏点。在探查过程中,某处若出现以下1种或1种以上的灸感反应,即为该处穴位的热敏点。①透热,灸热从施灸点皮肤表面直接向深部组织穿透,甚至传到体腔脏器;②扩热,热感从施灸点向周围片状扩散;③传热,热感从施灸点沿静脉循行向远端传导;④局部无热远部热,即施灸部位无热感,而远离施灸部位却热感明显;⑤其他非热感觉,如局部产生酸、胀、压、重等非热感。找到热敏点后,再对该点进行温和灸法,即用点燃的艾条对准热敏点3~5 cm处不动,持续施灸,直至上述的热敏化现象消失,即达到最佳施灸量,然后换另一处穴位继续重复上述步骤,直至所选穴位依次灸完。每日上午治疗1次,每星期治疗6次,连续治疗2星期后进行疗效评价。
2.2对照组
给予餐前30 min口服多潘立酮片(吗丁啉,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每次10 mg,每日3次,连续服用两星期后进行疗效评价。
3 治疗效果
3.1观察指标
3.1.1临床症状
艾灸前记录患者最近1星期脘腹满闷、大便不调、嗳气呃逆、反胃反酸、食欲下降、疲乏无力等症状评分,6个症状分别按程度计为0~3分[6]。无症状为0分;症状轻微,但不影响工作和生活为1分;症状明显,一定程度上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为2分;症状较重,需治疗方能缓解为3分。
3.1.2血浆胃动素(motilin,MTL)
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MTL,两组治疗前后均在清晨空腹时抽取2 mL静脉血液,并添加100 g/L的EDTANa230 μL及抑肽酶40 μL,混匀后迅速送往实验室检测,由专人操作。所用试剂盒采用解放军总医院科技开发中心放免研究所产品,批内CV<10%,批间CV<15%。
3.2疗效标准
采用尼平指数[7]进行疗效评定。疗效指数=[(治疗前症状总积分-治疗后症状总积分)÷治疗前症状总积分]×100%。
显效:疗效指数≥75%。
有效:25%≤疗效指数<75%。无效:疗效指数<25%。
3.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内治疗的前后对比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3.4治疗结果
3.4.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3%,对照组为82.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3.4.2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症状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症状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 (±s,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28 13.21±2.89 6.75±3.051)2)对照组 28 13.67±3.25 8.25±3.371)
3.4.3两组治疗前后MTL比较
两组治疗前血浆胃动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浆胃动素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浆胃动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MTL比较 (±s,ng/L)
表3 两组治疗前后MTL比较 (±s,ng/L)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28 216.39±43.40 280.11±50.311)2)对照组 28 208.00±40.62 252.36±42.271)
4 讨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从其临床表现来看,相当于中医学的脾胃虚弱型痞满,是一种心下痞塞,胸膈满闷,触之无形,压制不痛的证候。《素问·五常政大论》:“备化之纪……其病痞”“卑监之纪……其病留满痞塞”。认为其病因乃由饮食不节、起居不适等因素所致。痞满病名则首见于张仲景的《伤寒论》中“满而不痛者,此为痞”。《诸病源候论》则从病位病机的角度对本病的病名做出了解释[8],“诸否者,营卫不通,阴阳隔绝,脏腑否塞而不宣,故谓之否”。西医对本病的具体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研究清楚,相关文献表明其发生可能与胃肠动力障碍、胃肠激素水平的改变以及胃电节律紊乱有关。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规律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本病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且一直居高不下,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危害性[9]。对于本病的治疗西医主要应用抗酸抑酸制剂、促胃肠动力药物等[10],但疗效往往不甚满意,容易复发,且由于此类药物多具有一定的副反应,也不宜于患者长期服用。
灸法是中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用灸法防治疾病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艾灸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左传》中“疾不可为也,病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治焉”,这里的“攻”即指灸法,“达”即指针刺。《黄帝内经》:“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明确指出灸法有着针刺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治疗疾病上有其独到之处。唐代医学大家孙思邈也说过:“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医学入门》:“凡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可见艾灸一直被古代医家所重视[11]。此次研究,便是用热敏灸法干预FD,并观察其疗效。热敏灸法由陈日新教授所创,它的理论体系建立在传统针灸学之上,认为人体的腧穴存在敏化态与静息态两种功能态,当人体发生疾病时,部分体表的腧穴会发生相应的敏化,敏化有多种类型,热敏化便是其中一种。经陈日新教授多年的研究发现,腧穴一旦热敏化,那么其在艾灸的刺激下相较于静息态腧穴更容易发生灸性感传,甚至可以达到气至病所,使艾灸的临床疗效大幅度提高。本次研究所选用的腧穴中,承满、梁门皆属于足阳明胃经,有“经络所过,主治所及”之意,且由于此二穴临近胃肠部,又有“腧穴所在,主治所及”之意;气海则有培补正气之功,为补益要穴;脾俞则取《难经》“阴病求阳”之意;公孙为足太阴脾经的络穴,同时亦为八脉交会穴,且通于冲脉,更是有理气宽胸、降痰除烦之功[12]。
本研究结果表明,两组患者治疗后评分均明显下降,其中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热敏灸法有助于改善FD患者的临床症状,能够促进患者各项临床症状的恢复,疗效优于对照组。MTL是一种胃肠收缩活动的脑肠肽,能够促进胃肠道的蠕动,并且能够清除胃肠道内的残渣、细菌等,有着清理胃肠道的作用[13],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治疗后MTL水平均有所提高,其中治疗组患者治疗后MT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证实热敏灸法是治疗本病的一种切实有效的临床方法,相对于西药治疗,本法安全、无毒副反应,且操作便捷、价格低廉。但由于此次研究因样本含量较小等原因,其对于治疗本病的具体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明确。
参考文献
[1]李佑桥,郑其进,张亚琳,等.疏肝健胃汤配合针灸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胃动素及生长抑素的影响[J].中医学报,2011,26(12):1497-1498.
[2]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 (6):559-561.
[3]Lacy BE,Talley NJ,Locke GR 3rd,et al.Review article:current treatmentoptionsandmanagementoffunctionaldyspepsia[J]. Aliment Pharmacol Ther,2012,36(1):3-15.
[4]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201.
[5]陈日新,康明非.腧穴热敏化艾灸新疗法[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76.
[6]柯美华.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痞满85例[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2(9):736-737.
[7]韦安暄,蔡伦,何乾超.柴胡疏肝汤加味治疗肝郁气滞型痞满证123例[J].湖南中医杂志,2013,29(4):48-49.
[8]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197.
[9]阮庆文,冼启彪.半夏泻心汤治疗痞满临床疗效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3):89-90.
[10]陈建永,潘峰,徐建军,等.针刺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胃动力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10):880-882.
[11]谢锡亮.谢锡亮灸法[M].第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4:1-3.
[12]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122.
[13]李德科,唐荣伟,赵淑芹.半夏泻心汤加味配伍吗丁啉辅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20(22):203-206.
【中图分类号】R246.1
【文献标志码】A
DOI:10.13460/j.issn.1005-0957.2016.05.0538
文章编号:1005-0957(2016)05-0538-03
作者简介:王士源(1988-),男,2013级硕士生
通信作者:徐亚莉(1967-),女,教授,研究方向为针灸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和循证医学研究,Email:xyl0931@126.com
Observations on the Efficacy of Heat-sensitive Point Moxibustion in Treating Functional Dyspepsia
WANG Shi-yuan,XU Ya-li,GAO Yuan,GAO Xiao-juan.
Gansu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Lanzhou 730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heat-sensitive point moxibustion in treating functional dyspepsia. MethodsFifty-six patients with functional dyspepsia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to treatment and control groups,28 cases each.The treatment group received heat-sensitive point moxibustion and the control group took domperidone tablets.The symptoms were scored and plasma motilin was measured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The total efficacy rate was 89.3%i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82.1%in the control group;there wa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re-/post-treatment differences in the symptom score and plasma motilin in the two groups(P<0.05).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ost-treatment differences in the symptom score and plasma motilin between the treatment and control groups(P<0.05).Conclusion Heat-sensitive point moxibustion is an effective way to treat functional dyspepsia.
[Key words]Moxibustion;Heat-sensitive point moxibustion;Dyspepsia;Moti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