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分析
2016-08-03周口市中医院消化内科河南周口466000
黄 淼(周口市中医院消化内科,河南 周口 466000)
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分析
黄 淼
(周口市中医院消化内科,河南 周口 466000)
【摘要】目的 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疗效。 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就诊的106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治疗组各53例。观察组采取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2.45%明显高于观察组69.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病;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
胃食管反流病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系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所造成的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患者可出现反酸、反食、烧心、嗳气、腹胀等症状,严重者出现吞咽疼痛、吞咽困难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导致严重并发症的产生[1]。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不良的饮食生活习惯等因素,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而传统的西医治疗整体效果不佳,我院消化科就多年临床经验,对此病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参照2014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专家组修定的《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中胃食管反流病诊断标准[2]:①有胃食管反流症状(烧心、反酸、胸痛、嗳气等);②内镜检查有反流性炎症存在;③PPI试验阳性、食管反流监测阳性、食管钡餐造影示反流、食管下段括约肌测压阳性及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参考《中医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主要为肝胃郁热型、痰气郁阻型、胆热犯胃型、中虚气逆型。
1.2 纳入标准。本文选取对象均符合以下几点:①符合胃食管反流病诊断标准;②治疗前2个月停止服用抑酸药或其他影响胃功能的药物;③病程在2个月以上的成年患者;④同意配合此次研究。
1.3 排除标准:①不同意配合此次研究;②不符合胃食管反流病诊断标准;③伴有严重心、肺、肾功能障碍者;④对治疗药物过敏;⑤有食管、胃、十二指肠手术史。
1.4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间诊治、且具备纳入标准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10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治疗组各53例。其中观察组男性28例,女性25例;年龄分布于27~62岁,平均(42.76 ±3.24)岁;病程4个月~8年,平均病程(2.23±0.41)年;病情轻度20例,中度31例,重度2例。治疗组男性30例,女性23例;年龄分布于25~66岁,平均(43.83±4.64)岁;病程6个月~8.5年,平均病程(2.48±0.56)年;病情轻度22例,中度28例,重度3例。观察组与治疗组性别、年龄、病程及疾病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5 治疗方法:观察组采取传统西医治疗,治疗组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两组患者均采取统一的生活作息及饮食。治疗期间,患者禁食辛辣、刺激、高脂肪等食物,戒烟戒酒,睡前2 h内不再摄入任何食物,避免餐后立即卧床,休息时抬高床头15~20 cm以减少反流。
1.5.1 观察组:观察组患者给予常规西医治疗,采用埃索美拉唑20.0 mg,口服,1次/天;莫沙必利5.0 mg,餐前口服,3次/天。连续服用8周为1个疗程。
1.5.2 治疗组:治疗组患者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西药疗法与观察组一致,添加的中药有黄连12 g,柴胡10 g,陈皮10 g,枳壳10 g,甘草6 g,吴茱萸6 g,佛手6 g;若患者伴有痰淤气滞,加用丹参10 g,桃仁10 g;若患者伴有脾胃虚弱,加用茯苓12 g,山药15 g,黄芪15 g;若患者脾胃湿热,加用佩兰10 g,仓木10 g;若患者伴有脾胃虚寒,加用桂枝5 g,干姜10 g。以上药方用水煎服,一剂300 mL,早晚各服用150 mL,连续服用6周为1个疗程。
1.5 疗效评定:参照卫生部药政局《中医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①治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内镜下食管黏膜无充血水肿或轻度充血、无水肿且糜烂面消失,食管及胃内无反流液;②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内镜下病灶面积较治疗前减少50%以上,食管及胃内反流液明显减少;③有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内镜下病灶面积较治疗前减少,食管及胃内反流液减少,但未达到显效标准;④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内镜下病灶面积未减少,反流液未减少。
1.6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与治疗组临床疗效对比,治疗组总有效率92.45%明显高于观察组69.81%,差异显著(χ2=8.874,P<0.05),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3 讨 论
胃食管反流病属于消化系统常见病,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单纯的西医治疗主要目的是抑制患者胃酸水平,增加胃肠动力,总体治疗效果不理想,且复发率较高。胃食管反流病在中医学中属于“泛酸”、“胃脘痛”、“吞酸”范畴,主要为脾胃虚损,表现为痰淤气滞、胃气不降,治疗中以疏肝理气、和胃降逆的方式进行治疗[4]。
西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优势在于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产生;其劣势在于停药后易复发。中药治疗此病的优势在于改善胃肠动力、调节肺腑功能、预防胃酸和胆汁反流。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柴胡和解表里,疏肝解郁;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枳壳理气宽中、行滞消胀;甘草益气补中;吴茱萸降逆止呕、温中止痛;佛手理气化痰、止呕消胀、舒肝健脾、和胃。诸药合用通调气机、疏肝理气、清热燥湿,配合使用埃索美拉唑、莫沙必利起到抑制胃酸分泌、促进胃肠蠕动的作用。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优于纯西医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瀛峰,张继全,吴飞,等.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西医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3,21(34):3821-3827.
[2] 张丽贤,袁双珍,陈玉梅,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胃食管反流病食道动力及酸反流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20(23):205-208.
[3] 廖莉.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研究[J].医药论坛杂志,2014,35(1):42-43.
[4] 陈媛飞.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45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4,20(5):129-130.
中图分类号:R5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16-018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