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动教育模式下运动道德教育的价值探析

2016-08-03王景贤

山东体育科技 2016年3期
关键词:体育道德道德运动

王景贤

(浙江财经大学 体军部,310018)



运动教育模式下运动道德教育的价值探析

王景贤

(浙江财经大学 体军部,310018)

摘要:运动道德培养长期以来是学界关注的课题之一,然而现有研究对于运动领域中道德行为成因了解并不充足,难以形成有效的道德教育成果。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法,通过对运动教育模式及运动道德成因发展理论的综述,提出二者发展理论具有高度契合性,为运动教育模式实施体育道德教育可能性提供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阐明运动教育模式具有培养运动道德的价值:1)形成“非物化”学生的体育道德教育;2)实践”非教条化”的体育道德教育;3)创造”自由”氛围的体育道德教育情境;4)体现运动道德的语源学内涵;5)发展运动道德的社会责任目标。得出结论:因为理论的契合,运动教育模式的内涵、特征以及教学目标,有利于促进学生达成运动道德品格,透过运动教育模式最能激发学生的个人与社会责任目标的学习,使运动教育模式下体育教学成为运动道德培养的有效途径;运动教育模式下运动道德培养中教师应利用恰当的处置策略,鼓励“契约责任”的形成,避免“运动道德脱离”现象的发生。

关键词:运动教育模式;运动道德;影响;教育;价值中图分类号:G80-0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840(2016)03-0068-07

随着教育不断地变革,社会价值不断更迭,体育课程除了学习主要的运动技能、比赛策略、发展体适能外,不能忽略道德品格的培养。但在竞技运动与身体活动情境里,品格及道德推理并非感染而来的,而是通过有系统、有策略的方法教导出来的。而运动教育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干预策略,更加实效地促成参与者正确运动道德观的形成。

1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

以“体育道德”、“运动道德”、“道德”“德育”“运动教育模式”为关键词,在浙江财经大学图书馆、中国知网、SAGE、 ScienceDirect 、EBSCO 体育类全文学术资料检索平台进行文献查阅,文献起止年限为 1976-2015,共计查阅相关科研文献89篇、专著5 部,其中引用、参考文献 26篇、专著3 部。

1.2逻辑分析

以运动教育模式、运动道德发展理论为框架,分析比较、阐述运动道德发展理论与运动教育模式理论之间的契合性,为运动教育模式下实施体育道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系统地总结、归纳运动教育模式下运动道德培养的价值所在。

2运动教育模式的概述

2.1运动教育模式的理论基础

由美国体育教育家西登托普创立的运动教育模式是一种课程模式也是一种教学方法,其目的是为了提供学生一种真实且富有教育意义的运动经验[1]。为能厘清本课程理论的本质与内涵,我们将由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三个层面加以界定。

2.1.1运动教育模式的社会学基础

1)角色论

社会心理学中“角色”特指个体在一定社会环境内,所显示的功能和集体行为。团队中每一成员所获得的地位,称为归因的地位;学生担任裁判或队长等,称为获得的地位。

2)合作学习论

合作学习理论核心是以异质性的结构,以各种合作的方式学习,并以正增强结构,强调个人及同伴间来控制行为,并引发学习行为。

3)结构功能论

结构功能学认为团体为一功能整体,通过各部门的相互合作与紧密关系,取得高度的共识,并提供团体安定与各部门整合的基础。

4)符号互动论

符号是社会生活的基础。运动教育模式是由人类以符号来界定比赛制度、裁判任务、团队精神、胜负输赢、合理分配等外在或内在的意义。

2.1.2运动教育模式的心理学基础

1)增强理论

运动教育模式中的运动季与庆祝仪式即是一种刺激,当团体产生反应时,则积极设计训练计划,创造内在力量,引发驱力,在团体共同协议的交互作用下,将平时基本动作或战术运用的学习成果迁移至比赛情境当中。

2)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强调针对学生已知的知识或经验进行评估,并了解其实际需求后,进而共同创造或发展切合学生需要的课程。

3)运动领导与运动动机的关系

运动领导者所需具备的行为条件,可以帮助运动员完成目标,增加满足感和动机。

4)团队凝聚

凝聚被用来表示团体内社会结合力量的结构程度。在运动团队中,成员间的相互吸引与整体认同的程度,称为团队精神或士气。

2.1.3运动教育模式的哲学基础(游戏理论)

运动教育是游戏教育的逻辑性延伸,运动是一种复杂的游戏形式,学生就在从事运动的过程中,促进了社会行为的养成及生理成熟度。

2.2运动教育模式的内涵

以游戏理论的运动教育理论做为指导思想, 以教师直接指导, 合作学习和伙伴学习为学习方法, 以固定分组、角色扮演为组织形式,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比赛为主线, 提供给不同运动水平的学生真实的、丰富的运动体验的教育模式[2],该模式以培养学生社会心理、身体及认知水平为主要目标。在社会心理目标方面,学生透过体育活动学习团队合作及公平竞争的精神,学习在合理的竞争中做出正确的决策与分配,在欢愉的学习气氛中,了解运动的简易规则与礼仪,体会运动的节奏与步调,并成为一位成功的运动参与者。在身体目标方面,首先规划学生学习运动项目的基本动作、战术战略、简易规则及培养运动精神等课程内容,再以分组练习赛或比赛季的方式进行教学,增进学生体适能,熟练运动技能,感受体育活动所带来的乐趣与挑战。在认知目标方面,经由学生所组成的团队小组讨论比赛战术的运用。此外,通过筹划运动竞赛相关事宜,可了解运动竞赛的精神与规则,扩展学习视野。

2.3运动教育模式的特征

西登托普指出运动教育模式有:运动季、团队小组、正式竞赛、决赛时期、成绩纪录留存、庆祝活动等六项特征[1]。

2.4运动教育模式的课程目标

西登托普指出运动教育模式的课程目标如下列所示:

1)透过体育课程的实施培养学生特定技能与体适能。

2)能欣赏并活用战术策略于竞赛中。

3)配合学生的发展提供合适的参与机会。

4)参与活动计划或策划的过程中彼此分享、交换意见。

5)启发学生负责任的态度。

6)为团体共同的目标齐心齐力地付出,不分你我。

7)感受竞赛庆祝仪式所赋予的特殊意义。

8)培养学生“做决定”的能力。

9)培养学生担任裁判、教练、记分员等各种角色。

10)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主动参与各类运动。

3运动教育对运动道德的影响

3.1运动道德的涵意

运动道德是一种良好的社会道德,尤其是在运动比赛中最能使这种道德规范与精神发挥到极致。运动道德是用于调整竞技体育内部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行为准则,包含了体育与道德的本质特征,是二者本质上的有机统一[3]。Shields认为运动中的道德品格是:同情心、公平、运动员精神及正直[4]。国内学者认为运动道德应包含同理心、公平竞争、关心、正直、合作及勇于面对挫折,同时要遵从规则、裁判及相关工作人员等语言学内涵和语用学外延等要素[5]。

3.2运动道德发展理论

3.2.1社会学习理论在运动道德的研究趋向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对于社会可接受的价值,或是违反社会价值的行为等,都是通过重要他人与同伴的观察学习和增强所学得,发展出通过评估式的自我反应所形成的道德标准[6]。依据社会学习理论在运动道德的研究可归纳为4个方面:1)价值取向。根据以往研究[7]结果发现,竞技运动将会对运动参与者的价值取向造成影响;2)利社会行为的社会化。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对道德的定义可建立在促进利社会行为的形成条件,或是一种想要利益他人的自愿行为上,通过适当的处置(学习、增强等)这些行为,可有效助长利社会行为的发生,以及降低反社会行为的出现[8];3)运动员精神和非运动员精神的观察学习。孩童经常通过角色模仿而树立什么是对与错的信念,这些被模仿的对象包括来自于教师、同学等重要他人。研究表明:观察所学到的非法攻击方式以及选手在比赛中使用这些行为的方式之间有中等强度的关系[9];4)攻击和不公平比赛的社会认同。重要他人表现出对恶劣运动员精神的赞同会造成运动员增强这类相同的行为。研究[10]发现:选手认为队友、朋友和观众是最赞同这样的行为;选手也表示重要他人在他们的比赛中会影响他们是否使用攻击性的行为。国内,社会学习理论运用在体育运动领域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运动技能水平上[11],而促进运动道德的研究几乎是空白。

3.2.2结构发展理论在运动道德的研究趋向

结构发展理论的基础主要是区别道德内涵和道德结构[12]。因此,结构发展理论在运动中对道德实征性调查是要探讨道德推理和认知、情意及行为的相关,所以主要针对以下部分进行探讨。

1)在运动和日常生活背景的道德推理

Bredemeier等研究[13]后发现:在运动情境上所展现的道德水准比日常生活低。

2)道德推理、知觉攻击合法性和运动行为

结构发展理论在运动领域中探讨了道德推理与其他变项间的关系。根据实征性研究[14]证实了低运动道德推理与攻击行为合法性判断和攻击行为表现之间有关,且偏好赞同攻击的运动员与其较高的攻击水准有关。相反的,具有较高道德推理者是与较多的利社会行为,较少的攻击行为有关。

3)个别差异和道德发展

个别差异对道德形成的影响主要是在某种特定情境下,有关个人的能力特质和自我发展会形成因应或保护机制。因此 ,Shields与Bredemeier将角色认取和社会观的认取能力、道德推理、价值和信念、道德动机、自我概念、自我调整技能和社会问题解决技巧等做为运动道德发展的个体差异因素。其中,成就目标取向被认定是影响道德意图和行为的主要自我概念因素,工作与自我取向分别与运动道德呈现正面和负面的关系[15],国内孙延林等研究[16-17]也证实了这样的观点,且个体(目标定向、能力知觉)和情境(动机气氛、同伴关系)变量可预测运动道德取向[18]。梁廷方等通过实验研究[19],进一步证实掌握气氛、任务取向,可促进积极的体育道德取向。情绪管理能力被视为自我调整技能,且与运动道德的关系,被证实两者呈现显著正相关[20]。此外,张良祥,刘建勋研究发现[21],运动员表现出违反体育道德行为,裁判员在比赛中判罚正确或公正与否也是主要诱发因素。

4)社会背景因素和道德发展

在一些实证性研究中[22],仅有道德气氛(团队规范和教练行为)被用来调查与竞技运动的合法性判断和道德作用之间的关系。道德气氛会引导成员采取适当的行为、发展与团队队友之间的宽恕行为、以及制定团队的共同规范和公约。这种道德气氛最突显部分是队友和教练会共同具有什么样的行为是属于适当或不适当的信念。

3.3运动教育模式对运动道德形成的影响

3.3.1运动的德育涵义

运动本身具有德育意涵。首先,道德是以自由为前提,自由是自律的必要条件,一个人如果完全被剥夺了自由选择的机会,他也不必为自己的行为负起责任。运动的自主性与自由度提供自我抉择的机会,有助于陶成自律的特质,运动的肢体伸展从最初的无律,历经他律,最后发展到怡然自得的自律阶段,不仅和道德发展过程相互呼应,也能通过规范意识的觉知,培养行为的自尊自重。其次,运动能够平衡身心发展,而且运动培养坚强意志,在逐步克服身、心障碍与技能突破的历程中,渐渐达至身心和谐的境界,这种超越、自得的生命意境能与他人和谐共在,形成良善的人际网络。就此而言,运动本身其实蕴含着深邃的德育意涵。

3.3.2理论的契合

运动教育模式理论基础与运动道德发展理论有许多相似之处,为运动教育模式下培养学生的运动道德提供了理论前提(如图1所示)。以游戏作为发展基础的运动教育模式,其主要概念是源自于游戏理论,它与道德推理之间关系基于“游戏推理”[13,24]。游戏推理涉及在考量追求竞技的目标——赢,它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观点而造成在运动情境中的道德转换。运动的特征使运动和日常生活的经验在空间和时间上产生区隔。因此,一个人能暂时地设定超出一般的道德责任,而只考虑为了获胜来满足身体上和心理上的需求。然而,一旦游戏结束,只要攻击行为并不会对对手造成负面的结果,或是只要发生在游戏规则所定义的技术和策略之内,则这种为了获胜所展现的行为都是合法的。运动领导行为、团队凝聚、结构功能论、符号互动论与道德气氛相关,都体现了体育道德发展的社会背景因素。增强理论、建构主义与合作学习是运动道德学习的理论基础。而角色论属于影响运动道德发展特定情境下的个别差异。

图1 运动教育模式与运动道德发展理论基础契合图

3.3.3运动教育模式下的运动道德教育的价值

3.3.3.1形成了“非物化”学生的体育道德教育

教育的真谛在于人,而不是把人当物看。教师若把人“物化”很难形成教学互动,会成为一种反教育。教师将学生视为不具思考的个体,学生则无法体现人类自由的特质,因为思考是人类的自由的特质。在运动教育模式下的体育教学,由学生所组成的团队小组,在分工合作与彼此激励的团结气氛下通过相互沟通与讨论的方式,形成一致性的共识与合理的解决策略,完成团队各阶段的任务目标。整个教学过程已包含了建构主义所具有的合作学习、主动经验与社会互动等基本内涵。同时也尊重了学生自由意志的选择,让他们可以自已做决定。由于团队小组的教学设计,个人在团队中的自我价值,逐渐在人际互动关系中建构出新面貌,基于相互信赖的友谊关系,摆脱不同技能表现所拥有的“高”与“低”,所有学生皆能自由为团队荣誉贡献一己之力,形成了较多的工作取向。作为社会化的动物-现代人必须以群体的形式和相互协作才能提高满足人类多种需要的能力[23],而这样的时代特征在运动教育下的道德教育中得以反映。因为此教学过程维护了学生的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成员间通过彼此的对话消除隔阂,产生对团体的认同与支持,获致成就感,从教师的教导行为、团队的凝聚力的体现、个体对团队的认同,到团队创立的环境氛围是以“与自己比较”的方式来衡量成功等,此种道德气氛培养了学生具有自主的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进而避免了道德教育的“非自由化”,学生在体育课中或运动竞赛中会展现较多的利社会行为。

3.3.3.2实践了”非教条化”的体育道德教育

以宏观角度看,运动是一种正式的社会系统。而以微观论,运动则是一种面对面的社会互动,这种互动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才能体现彼此的尊重。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承担不同的角色,获得不同的地位,基于教师所规定的运动规则与班级常规,执行不同的工作任务。所以,运动教育模式体育课程,打破了“集权式”的教学,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道德教学活动,避免了过去课堂道德教育的“形式化”、“教条化”、“口号化”,相较于其他课程,更有能力提升学生的社会行为能力。教师必须找出合适的方法让学生以社会互助、团队教学等方式来增强或引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参与,养成社会生活的必备能力。此外,体育教师可通过竞赛所提供的探索与发现、角色实验以及解决问题与统一性任务活动,来训练学生学习少数重要他人,形成自我概念,这种“非教条化”的道德教学,才能体现学生的自由意志,并让学生的体育学习与其生活产生关联,如合作学习形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深刻学习共鸣。因此,在实施运动教育模式之前,教师必须先充实该项运动的认知与技能,巧妙地运用教师个人领导魅力与班级经营技巧落实课程计划,让学生根据个体差异通过实际参与来寻求人生目标或成功经验。真正道德是主体自我抉择的产物,而完整的道德行为不仅仅服从特定社会所认可的习俗和规范,更是在面对不同规范和行为时做出的选择行动和创造行动[23],任何有效的道德教育都需要一定程度的“训练”。

3.3.3.3创设了”自由”氛围的体育道德教育情境

教育是师生共同构建的有意义的价值活动,以人为核心的教育活动,应该营造自由个体的教学环境。自由意味着人有自我选择的能力,在道德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创造“自由”氛围的道德教育情境,让学生拥有自我选择的自由。自由是道德教育实践的要素之一,也是追求人性完善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回归道德教育的本质是追求人性完善的过程。运动教育模式是一种以团队形式进行体育教学的一种课程模式,其课程内容具有多元的特色,学生可在体育活动课程中较为自由的选择与积极的参与。体育教师的主要职责是让学生能够在优质的体育课程环境中,享受运动学习的乐趣,培养积极的社会互动行为,避免彼此间的恶性竞争与仇视,营造温馨和平的团体气氛,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应从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转变为指导者,让学生有充分的时空共同学习,并成为真实的运动参与者。运动教育模式以运动为方法,期盼追求更高层次的乐趣,同时让参与者在游戏中获得满足感。因为游戏具有教育自主性、表现性、自发性和日常生活区别性等特征,这样自由的学习氛围,不仅能提升学生高度的兴趣与参与感,更有助于建立学生正确的运动习惯与学习态度,强化道德推理水平。

3.3.3.4体现了运动道德的语源学内涵

从词源上看,运动道德包括:同理心、公平竞争、运动员精神、合作精神等四项要素[5]。只有当一个人将事情对与错的道德原则内化后,才能期许他在任何方面都能表现出好的一面,在体育课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技能较差的学生总是被排除在体育课程活动外或教学器材总是被运动能力较好的学生使用,而此时教育者应尽量让技能较差的学生可以参与体育活动课程、并让其资源可平均分配使用,另外教育者让学生练习担任裁判,这样做除了可以让学生更了解竞赛规则,也可以让其学会以裁判的立场来看事情,以帮助学生发展同理心。运动教育模式的实施在正式赛程的规划之下,让学生更能提高学习专注力,凝聚团队向心力,通过团体讨论对比赛中出现的道德难题进行选择,道德难题可以让学生讨论一些不违反规则,但其作法可能对,也可能错的灰色地带,如:受伤选手应不应该让他继续参与竞赛,对手受伤,要不要攻击他受伤的部位以求其胜利、是否服用禁药进行比赛的行为等。让学生从道德难题及争议中发现问题,做出道德判断,形成公平竞争的道德观念。庆祝活动的举行,更强化了“胜不骄,败不馁”的运动家精神,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意愿。运动教育模式内含合作学习的精神,以异质分组的方式,采用团队沟通、互动、协调的方式做出合理的分配与解决冲突,视团队荣誉为主要奋斗目标。此外,以团队小组方式进行合作学习,鼓励各成员就分配任务如实执行,启发自我概念的形成,创造不同技能水平同学间的合作经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增进团队凝聚力,最终增强社会适应能力[24]。Hastie and Sharpe以运动教育模式介入体育教学,对青少年行为偏差学生的社会行为改变情形的研究显示[25],从比赛当中学生能体验到公平竞争、自我检讨及团队合作的概念,也能配合队长或裁判的决定。团队合作过程中,可建构出公平竞争的运动精神。

3.3.3.5发展了运动道德的社会责任目标

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发现通过学生积极参与,并鼓励其社会行为的发展已成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运动教育模式的课程目标 4、5、6 等3项,可以发展“尊重”的社会责任目标,如,通过运动教育课程模式的目标 4 “参与活动计划或策划的过程中彼此分享、交换意见”,学生要学会接纳不同意见,自我控制情绪,和平解决分歧意见,这是尊重的表现。课程目标 1、2、3、6、9、10 等6项,可以发展“努力与合作”的社会责任目标,如通过运动教育课程模式目标 1“发展运动技能与体适能”,学生要学能够自我激励,努力学习各项运动技能与体适能力;亦可在目标 2 的“比赛策略的执行中”,学生们讨论最好的比赛策略,共同合作达成团队目标。课程目标 1、2、3、6、8、10 等6项,可以发展“自我引导”的社会责任目标,例如通过目标 1 的发展运动技能与体适能,学生也需要自我设定目标,引导自我不断持续进步,让自己的运动能力朝向最佳的表现发展。课程目标 4、5、6、7 等4项,可以发展“助人与领导”的社会责任目标,就以目标 5而言,培养学生负责精神与领导力,学生可以发挥助人精神与领导能力,达到个人与团队最大荣誉。

4结语

4.1从社会学习理论与结构发展理论所提供的影响运动道德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无论是价值取向、个体差异还是社会背景等因素都可以通过运动教育模式下运动情境加以检验——即运动教育模式可以建立社会学习理论和结构发展理论指导下的系统的道德干预策略,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26],培养体育道德价值,形成体育道德能力。体育运动不是道德形成的必然原因,学生参与体育运动中正向道德发展程度与水平,取决于他们运动过程中是否有目的和有意识地被输入和培养一定的道德价值[27]。运动教育模式的重要内涵在于教师鼓励学生多方位的学习,不管是担任教练、球员、裁判、计分员、计时员等,学生都能从竞赛中享受彼此的成就感与欢乐。团队采取异质分组,在公平竞争的原则下,启发学生服从、尊重他人的意念,逐渐地减少运动技术不佳的同学对运动的恐惧感,增加其参与运动的机会。

运动教育模式能为运动道德教育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运动教育模式下的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的社会心理目标过程,也是运动道德培养的过程,此过程可以有效的避免传统的“管教式”和“说教式”体育道德教育的不足[27],教师通过有系统和策略的教导方式下,通过团队的形式,围绕运动竞赛这条主线,让学生体验到运动的真正乐趣:具有合作与团队精神、自我奋斗与公平竞争精神、服从与尊重精神;培养了冲突解决与领导能力、同理心与正向乐趣的能力。

4.2道德是一个人的品格与涵养,对于一个人的一生影响至深。虽然在运动领域里普遍强调取胜是主要的目标,然而运动参与者的道德发展不仅关系到其本身的品德建立,也关系到其未来一生在社会行为的发展。运动教育模式的课程设计不仅让学生没有性别的差异,而且无论运动技能的表现如何,队长依公平合理的精神赋予任务,增加对团体的贡献与成就感,使每一位成员都是运动的参与者,进而增加投资在运动学习或参与的时间,不仅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同时塑造了正确的社会行为习惯。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对学生运动道德的培养,体育教师可利用恰当的处置策略,例如将运动情境塑造成强调参与者的自我进步与努力不懈,甚至强调每位运动参与者都是团队中不可缺少,且具有贡献力的人,这将有助于学生产生具有环境适应性的行为,并发展正面的运动目标取向。同时要注意运动道德脱离[28](个体在运动情境中,通过改变认知的方式,为非道德行为辩护的心理机制)现象的发生,毕竟参与体育也会对道德发展产生负面影响[26]。此外,道德制度化是运动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29],运动教育模式下团队凝聚力就体现着一种“契约责任”,当教师在面对学生在运动比赛中的违反体育道德行为时,应当加以制止或明确规定团队之中不容许违反道德的行为发生。反之,对于表现满足运动道德的行为应加以鼓励或表彰,让这种符合真正运动价值的涵养在团队中形成一种正面的道德气氛。

参考文献:

[1]Siedentop, D. Sport Education: A Retrospective[J].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2002,21(4):413~409.

[2]高航,等.当代运动教育模式研究[J].体育科学,2005,25(6):79-80.

[3]梁伟,梁柱平.体育道德与职业运动员职业道德关系的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26(1):36

[4]Shields, D. L. L., & Bredemeier, B. J. L.Character development and physical activity[M].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1995:12.

[5]王进.运动道德的认知与实践:“知”与“行”的省思[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26(6):645.

[6]Bandura, A. Moral disengagement in the perpetration of inhumanities[J].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1999.3:193~209.

[7]Knoppers, A., Zuidema, M., & Meyer, B. B.Playing to win or playing to play?[J].Sociology of Sport Journal,1989. 6, 70~76.

[8]Sharpe, T., Brown, M., & Crider, K.The effects of sportsmanship curriculum intervention on generalized positive social behavior of urban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J].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1995. 28, 401~416.

[9]White, S. H., & O’Brien, J. E.What is a hero?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students’ conceptions of heroes[J].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1999.28, 81~95.

[10]Stuart, M. E., & Ebbeck, V. The influence of perceived social approval on moral development in youth sport[J]. Pediatric Exercise Science, 1995.7, 270~280.

[11]高翔.社会学习理论在体育课运动技能教学各阶段的运用研究——学校体育现代化实施途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7(5).

[12]Kohlberg, L Essays on moral development (Vol. 1): The philosophy of moral development[M]. San Francisco: Harper & Row.1981.

[13]Shields, D. L. L., & Bredemeier, B. J. L. Character development and physical activity[M].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1995.

[14]Bredemeier, B. J. L.Children’s moral reasoning and their assertive,aggressive tendencies in sport and daily life[J]. 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 1994.16, 1~14.

[15]Dunn, J. G. H., & Causgrove Dunn, J. Goal orientations, perceptions of aggression, and sportspersonship in elite male youth ice hockey players[J]. The Sport Psychology,1999. 13, 183~200.

[16]孙延林,等.体育活动与青少年道德发展关系[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4(22):284-288.

[17]张璐斐,等.青少年运动员的目的取向和体育道德行为关系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29):190-191.

[18]孙开宏,等.青少年运动员体育道德取向的预测:个体与情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4,(29)5:369-375.

[19]梁廷方,等.运动员体育道德TARGET模式的干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4(5)34:99.

[20]韦光辉,等.集体项目运动员情绪管理能力与体育道德行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7)46:76-80.

[21]张良祥,刘建勋.和谐视角下篮球运动员体育道德建设的思考[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2,28(1):39~41.

[22]Duquin, M. E., & Schroeder-Braun, K.Power, empathy, and moral conflict in sport[J]. Peace and Conflict: Journal of Peace Psychology,1996. 2,351~367.

[23]王勤,谢佳.“和谐”视域下的道德教育——兼论道德教育的人性回归[J].教学与研究,2006(3):64-68.

[24]吴伟.运动教育模式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12):1682-1685.

[25]Hastie, P., & Sharpe, T.. Effects of a sport education curriculum on the positive social behavior of at-risk rural adolescent boys[J].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Students Placed at Risk, 1999.4, 417~430.

[26]魏玉勇,于涛.参与体育与人的道德发展[J].体育学刊,2003,(10)4:138-140.

[27]熊文,张建永.学校体育中道德教育的多维审视[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5:80-83.

[28]Boardly, I. D., & Kavussanu, M.The influence of social variables and moral disengagement on prosocial and antisocial behaviours in field hockey and netball[J].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2009. 27(8),843~854.

[29]熊文,蔡端伟,李荣芝.竞技体育道德制度化及其特殊形式——道德契约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1(2):17-19.

收稿日期:2016-04-05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编号:ELA120413)。

作者简介:王景贤(1975-),男,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An inquiry of the value of sport moral education in sports education model

WANG Jing-xian

(Dept.ofP.E. &MilitaryTraining,ZhejiangUniversityofFinance&Economics,Hangzhou310018,Zhejiang,China)

Abstract:Sports moral cultivation has been one of the hot topics in academic field for a long time; however, there is not enough understanding in the existing research for the cause of sports moral behavior and it is difficult to form effective moral education results. Using literature and logic analysis, and based on the theories of sports education model and sports education origin, it puts forwar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wo theories are highly conjunct, so it is possible to implement sports moral education under sports education model. On this basis, it further clarifies the value of sports moral education on sports moral cultivation: 1) The formation of "non-materialized" students' sports moral education; 2) the practice of non-dogmatic sports moral education; 3) the creation of "free" sports moral education situation and atmosphere; 4) the embodiment of etymological meaning of sport; 5)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of sports ethics. It is concluded that as the two theories are highly-fit, the connotation and features of sports education mode and the teaching goal help promote students to achieve sports moral character, and it can most stimulate students' individual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rough sport education mode, making sports education mode an effective way to cultivate moral values; teachers should use the right strategy to encourage the formation of the "contract responsibility" and avoid the occurrence of "sports and morality deviation".

Key words:sports education model; sport moral; influence; education; value

猜你喜欢

体育道德道德运动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初中生体育道德发展水平研究①
2010—2019年我国体育道德研究进展分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群众体育道德践行的路径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不正经运动范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