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佛教伦理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

2016-08-02茹静

卷宗 2016年6期
关键词:积极作用和谐社会

摘 要:中国在科学技术、经济力量等的推动下正变得日益强大起来,然而却面临着社会失范、伦理失序而导致的危机,构建和谐社会成为社会发展所倡导的主旋律。本文通过对佛教中的五戒、十善、四摄、六度等伦理思想的介绍并将这些思想资源结合时代特征做出新的阐释,旨在说明佛教伦理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以及淳化人伦道德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佛教伦理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积极作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取得巨大成就的形势下,在我国全面对外开放、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在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日益增强、社会诉求日益增多、各种思想文化观念碰撞日益剧烈、各种矛盾不断出现的情况下提出来的。它是对人类历史上各种和谐思想的一次全新发展和实践。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有关的和谐思想均可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理论资源。对于佛教来说,和谐思想则是从人的主观思想入手,以人的身心和谐为基础,以主观和客观的关系为基本框架,涵盖了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各个生活领域。那么具体的说佛教的伦理教训可以为社会主义的和谐发挥哪些积极作用呢?下面将以佛教中的五戒、十善、四摄、六度伦理思想为主作一论述。

佛教原有的道德规范中最重要的是世俗道德规范。佛教重视个人的自我完善,这种完善更多的是个人人格或道德的修养,其中三条准则尤为重要:去恶行善、平等慈悲、自觉觉他。佛教伦理思想作为“去恶扬善”的价值观,对促进与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关系方面起到了一种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佛教伦理思想能促进当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佛教伦理思想贯穿于整个佛教教义当中,其中最基本的就是“五戒”、“十善”、“四摄”和“六度”。

五戒,指人们终身应当遵守的五条戒律,是人的根本德行。首先要维护众生的生命,所以“不杀生”被列为第一条。众生的生存需要物质条件,如果被抢占侵夺生存就失去保障,由此“不偷盗”列为第二条。人类的生命由男女夫妇结合而产生、延续、繁衍,“不邪淫”就是为了保护夫妇的和睦。为了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又规定了“不妄语”。最后为了防止迷心乱性,坚持佛教修炼,还规定“不饮酒”。这都是从维护人类生存和推动佛教修行而确定的佛教基本道德准则。把它置于当今社会中,五戒不仅对社会提供了一套道德规范,还有利于公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秩序的稳定,也有利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之和谐相处。

十善是五戒的扩展,分为口、身、意三类。身业有三: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业有四:不妄语、不两舌,即不搬弄是非,不挑拨离间;不恶口,即不说粗言恶语,不冷嘲热讽,不恶意攻击,不尖刻批评;不绮语,是指不花言巧语,不说淫秽的话,不唱艳曲情歌。意业有三:不贪欲、不嗔恚,指对他人不起忿恨之心;不邪见,即不违背佛教的见解。“十善与五戒相比较,两者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其中的四个戒也是相同的。但各有特点:十善比五戒更全面,他从思想、语言和行为三个方面明确的规定了不应当想什么,不应当说什么,不應当做什么。五戒偏重于止恶,十善着重于行善。” 十善中的有关不杀、不偷、不妄、不贪等行为准则有利于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伸张社会正义,维持社会安定。它符合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也正是社会所倡导并要求每个公民身体力行的。

如果说五戒和十善是个体道德修养的基础的话,那么四摄和六度则是在此基础上的升华。大乘佛教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为志愿,认为没有广大众生的解脱,就没有个人的真正解脱,为此它提出了“救苦救难”、“普度众生”的口号,相应的又将以个人修习为中心的戒、定、慧三学扩充为具有广泛社会内容的“菩萨行”----“四摄”和“六度”。四摄的“摄”是引导的意思,是修菩萨行者引导众生修持的四种方法:一为布施,如众生需要财物的支援,就给他施财物,众生热爱佛法的,就给他施佛法。根据众生需要,有针对性的去布施。二为爱语摄,根据众生觉悟高低的不同情况,善言开导。三为利行摄,做有利于众生的事。四为同事摄,与众生共同相处,共同行动,以随时对众生进行教化。“这里的布施和利行体现了一种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在社会存在贫富差别悬殊,弱势群体生存艰难的情况下,对于协调人际关系,缓和人群之间的矛盾,化解社会动乱危机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六度的“度”是济度、到彼岸的意思。六度是由生死彼岸到涅槃彼岸的六种途径和方法。一是布施,二是持戒,三是忍辱,四是精进,五是禅定,六是智慧。除了禅定和智慧外,其他都具有道德规范的意义。“六度一方面在实践上牺牲自我服务他人,一方面要求在认识上具有洞察人生和宇宙实相的智慧,以臻于济度众生、人己同一的精神境界。

以上提到的佛教伦理道德中的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等是我们生活的共同准则,虽然它是宗教伦理,但其中世俗伦理的成分则是当今社会提倡和引导的主流,它推动了人心向善,有利于维护人人之间的关系。如果在公民当中普及开来,并渗入到人际关系中,可以缓解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对立关系,在人与人之间建起友爱、和谐、诚信的关系。佛教伦理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佛教伦理思想教人们自律,提倡自觉遵纪守法,反对损人利己,提倡简朴的生活,反对奢华浪费骄奢淫逸的腐朽生活,鼓励人们扶危济困,倡导纯净人格等等,这些都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伦理精神,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一般而言,佛教伦理并不能直接应用于世俗社会的生活实践,它必须结合当前时代的特点和社会需要,作出既符合本意又富创新性的解释,才能有助于提升社会成员的道德修养,为夯实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佛教当中的许多伦理道德都可以转化为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资源,对现如今浮躁的人们具有很高的教育意义,对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具有一种普世的价值。无论是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还是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伦理,都可以借鉴传统宗教中的优秀道德伦理。那么如何将佛教的伦理思想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进而达到教化公民的目的又成为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首先佛教信仰者要以自己的道德操守、人格魅力去感化人,影响人。其次,我们这一代人作为佛教文化的熏习者,更是要主动挖掘佛教伦理当中的和谐因素,进一步丰富“和谐”这一充满东方文化智慧的传统理念,从日常生活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当中去寻求真谛,明辨是非、自洁其身,平等友爱、与祖国共奋进,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无论古今,人们在社会中都要面对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利及他人利益的对峙与衡量,要想维护一个和谐的社会,就要维护其社会秩序,而这只有从人们自己做起,适度控制自己的欲望,将社会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遵纪守法才能使社会更加和谐稳定,才能达成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文献

[1]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下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P879.

[2]方立天.中国佛教伦理的社会意义[J].伦理学研究,2004(1)

作者简介

茹静(1994-),女(汉族)甘肃张掖人,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藏学)系学生,本科生。

猜你喜欢

积极作用和谐社会
如何有效发挥离退休干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与发展策略分析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浅谈雾霾与经济
论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对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