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曾纪泽的外交》
2016-08-02索琼李昕阳
索琼 李昕阳
摘 要:《曾纪泽的外交》运用大量的国内外史料,对曾纪泽进行了专题化的具体研究与系统化的论述,这部书填补了对曾纪泽系统化研究的空白,可谓系统化专题化研究曾纪泽的开山之作。
关键词:李恩涵;曾纪泽;曾国藩;李鸿章;清;外交
1 主题概况
近代以来,史学界对于曾纪泽评价颇高,认为曾纪泽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具有开放思想的卓越的外交家,其外交成就在中国外交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清代最杰出的外交家之一。曾纪泽在晚清外交舞台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1878-1885年间,曾纪泽曾出使英法俄等国的公使,主要经历了中俄谈判、中法谈判、中英洋药征厘,朝缅交涉等事宜,这些外交活动均能证明其卓越的外交才干。
但近年来史学界对于曾纪泽《中国先睡后醒论》的定位与评价却出现了争议。胡绳根据曾纪泽的《中国先睡后醒论》认为曾纪泽是帝国主义的买办外交家,他是按照帝国主义入侵者的需要来认识世界的“外交家”。这受到了学界大部分学者的反驳,《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一书认为曾纪泽的《中国先睡后醒论》“驳斥西人关于中国已经衰老,正趋于亡的谬论”,曾纪泽在文中第一次向列强表示中国要修改条约,收回有条约为据没有条约为据的各种特权,开中国要求收回利权和废除不平等条约之先河。从这意义上说,其认为曾纪泽为近代中国外交史上的第一人。
实际上,李恩涵在《曾纪泽的外交》一书中,关于曾纪泽的《中国先睡后醒论》曾作非常翔实和严谨的分析,运用了大量的史料,引用大量的时人评价,客观的对曾纪泽的先睡后醒论进行了分析,肯定了曾纪泽先睡后醒论的历史价值,但也指出了曾纪泽在“后醒”观点上存在不足。总的来说,李恩涵中肯的评价了曾纪泽的外交思想。
《曾纪泽的外交》运用大量的国内外史料,对曾纪泽进行专题化的具体研究,对曾纪泽进行系统化的论述,这部书填补了对曾纪泽系统化研究的空白,可谓系统化专题化研究曾纪泽的开山之作。李恩涵,1930年生于山东诸城,1971年博士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曾任台湾“中央研究院”研究员、副研究员;台湾大学合聘教授、副教授;台湾师范大学、政治大学兼任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副教授(Reader,A.P.)、代主任、高级讲师;加州大学讲师。着有《晚清的收回矿权运动》(1963)、《曾纪泽的外交》(1966)、China'squestforrailwayautonomy,1904-1911(1977)、《近代中国史事研究论集》(第一册,1982;第二册,1987)、《日本军战争暴行之研究》(1994)、《北伐前后的“革命外交”,1925-1931》(1993)、《战时日本贩毒与“三光作战”研究》(1999)、《东南亚华人史》(2003)、《近代中国外交史事新研》(2004)、《注视日本新军国主义的动向》(2007)、《八十忆往:家国与近代外交史学》(2011)等书14册及学术性论文100多篇、时论30多篇。其中《曾纪泽的外交》一书,是作者的第二部学术论著,此书于1966年出版于中国台湾,并于2014年于中国大陆出版简体字本(中国大陆简体字版本更名为《外交家曾纪泽》)。
2 基本内容
作者自曾纪泽的家世背景与早年学行开展,可从中了解其父曾国藩的言传身教对于曾纪泽的影响。其后,以曾纪泽的外交活动为研究对象,对其一生事业进行了专题化的具体研究。对于曾纪泽对洋务的认识、中俄伊利交涉、中法越南交涉、使欧晚期、自欧返国5个阶段的外交活动进行了系统的论述。该书线索明了,史料充足,论证充分,是一部研究曾纪泽外交活动的佳作。关于本书,作者曾于2014年大陆出版的简体字版本的再序中做了说明“它主要系以外交家曾纪泽(一八三九- 一八九○)的一生为线索,借着曾纪泽所從事的一些主要对外国的交涉谈判,如在中俄伊犁交涉(一八八○- 一八八一)中中国收回了部分伊犁(伊宁)的谈判,和他在中法有关越南交涉(一八八三- 一八八五)中的许多项拟议,来描述分析清朝末年他进行实质外交所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困境,并试图站在较高的视野与标准,以详述解析这些问题与困境所显示出来的相关子问题。”
作者书本书的目的在于探索了曾纪泽一生外交事业的开展与成败。作者主要从曾纪泽早年的学行与家世背景对其外交素养形成的影响、曾纪泽对洋务的认识以及在外交事务中的表现、曾纪泽对国内各项新政的建议、对曾纪泽外交事业的评价以及与李鸿章的对比等几方面进行介绍。
作者在本书中对曾纪泽评价颇高,作者认为,曾纪泽是清代最杰出的外交家之一,他具有外交家忠实、谨慎、善辩、谋略、精确、坚韧、博学、勇敢、谦恭等品性。他在当时就可以认识到中国对外关系的根本在于国内的自强而不是交涉本身。他已经掌握到中外交涉中最关键的几个问题,而且可以运用欧洲的均势来维护中国的基本利益;曾纪泽也可以利用各国内部的政治矛盾以达成中国的特殊愿望;曾纪泽能够运用中国的军事实力以在外交上获取较大的利益;能够运用西方国际法中的某些原则,以迫使欧洲国家对中国做实质上或形式上的让步。
本书共分7章,加附一篇前言,四部分附录,足见作者的治史态度与史学功底。
第一章,家世与早年学行 附录一 曾纪泽大事年表
第二章,洋务的认识 附录二 参考书目
第三章,中俄伊犁交涉 附录三 译名对照表
第四章,中法越南交涉 附录四 索引
第五章,使欧晚期
第六章,自欧返国
第七章,结论
3 著作特色
本书的著作特色主要凸显在两个大的方面,分为内容层次与研究方式层次。
(一)内容层次
本书内容严谨而条理,笔者主要从书中抽取三个角度或者说是论点来阐释内容层次的著作特色:
(1)客观评价曾纪泽外交品质
作者认为,曾纪泽是清季最杰出的外交家之一,但是对于曾纪泽的外交并不是全盘的肯定,对于曾纪泽在外交方面的不足作者也进行了客观的介绍。
曾纪泽具有具有外交家忠实、谨慎、善辩、谋略、精确、坚韧、博学、勇敢、谦恭等优秀的品性。他在当时就可以认识到中国对外关系的根本在于国内的自强而不是交涉本身。作者认为曾纪泽在当时清廷的官员中属于凤毛麟角的角色,他说外交质量远优于中国当时其他的外交官员。
但是,作者认为曾纪泽在“博学”上实在有很多的欠缺,他对于国际事务的了解并不深刻,他所具有的西方政治、法律、历史、地理、社会等方面的知识也相当的肤浅,另外对于西方社会文化的认识一直停留在表面的层次,这些对于他外交活动无疑是很大的阻力。同时,曾纪泽对于清廷的外交实力过于理想化,他的外交行动在一定层面上与清廷的配合并不完美。而且,中法交涉中曾纪泽表现出来的直率个性对于外交活动并不加分。
结合当时的社会状况,作者认为曾纪泽的外交缺陷是情有可原的。曾纪泽仍是清季最杰出的外交家之一。
(2)从办外的主要目标来看,曾纪泽的外交品质优于李鸿章
作者通过曾纪泽与李鸿章办外的主要目标进行对比 ,认为曾纪泽的外交质量是优于李鸿章的。在本书第七章结尾中,作者通过实例说明李鸿章的外交政策是消极的、被动的,并无长期积极的目标以使中国跻身于与欧美列强并驾齐驱之列。李鸿章外交的主要原则之一是避战求和,通过体面的方式像欧美列强妥协。而曾纪泽并不赞成一味的向西方坚船炮妥协,曾纪泽能够运用西方的内部矛盾来提高中国在谈判中的地位。同时,曾纪泽能高瞻远瞩的提出撤发不平等条约和加强中国藩属关系等具体的外交政策,来谋求中国外交的进步。与李鸿章相比,曾纪泽已经掌握了中外关系中一些实质性的内容。就李鸿章与曾纪泽的办外主要目标来看,曾纪泽是明显优于李鸿章的。
(3)《中国先睡后醒论》引用大量时人的质疑
关于曾纪泽的《中国先睡后醒论》,虽未明确的阐明自己的观点,但是作者运用大量的史料和时人的评论来进行佐证,足见作者对《中国先睡后醒论》理想的认识与中肯的立场。
作者大量引用时人对《中国先睡后醒论》中肯的评价以及质疑,时人对于曾纪泽的评价各异,但是均认为“后醒”具有缺漏。这不仅运用大量的史料凸显曾纪泽关于“后醒”的不足之处——将“假醒”误认为“真醒”,更引发读者的思考,做出个人判断。在此部分作者的用心可谓意味深长。
(二)研究方式层次
作者在本书中凸显了作者深厚的史学底蕴,而本书也体现了作者著书的个人特色。
(1)善用对比方式
作者在本书中,多次将曾纪泽与其他的外交家(例如崇厚、李鴻章、郭嵩焘等)进行对比,使得曾纪泽在外交方面的特点与优势显而易见,更加凸显曾纪泽的独特质量与外交才干。
(2)史实重建、史实解释与史料论著
关于史实重建,作者曾于2014年简体字版的再序中谈到“我努力在“史实重建”的层次上,想极力做到在所运用的资料方面,务必应包括我所能见到的中外相关资料(至少应运用中、英、日、法文中的资料),即所谓“多种文字、多种档案”(multi language and multi archival approach)的资料标准,而且应尽力之所及地利用在我这本书出版前的学考与论评考的研究与论说。”
而在“史实解释”的层次上,作者对当年曾纪泽外交的成就与局限,作出一些小规模的解释,也曾就曾氏一生的外交事业予以全盘性的评论。
在本书中作者引用中外原始文献、报刊资料,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论证,使得本书更加的严谨也更具有学术意义。
(3)专题化的具体研究
本书以曾纪泽的外交活动为研究对象,进行专题化的具体研究,该书共分七章,对于曾纪泽对洋务的认识、中俄伊犁交涉、中法越南交涉、使欧晚期、自欧返国五个阶段的外交活动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4)注重写作的“外部形式”
在本书中,作者非常注重“外部形式”,作者认为引书(或引文)应详细注明该被引之书(或被引之文)的著者、书(文章)名、出版地、出版者(刊物名)、出版年(版本)、页码,以便于读者可以重检所用资料的可靠性。
4 个人看法
本书作者用笔简洁,词句凝练,字里行间显露出深厚的历史学功底。另外,作者善用史书、报纸以及私家笔记等资料,使得曾纪泽的行事与作为更加具体的呈现出来。
关于本书的内容,笔者认为有一小部分的不足。本书大部分都是对文献或者时人评论的引用,虽然在史料运用上颇具功底,但是作者关于对曾纪泽的个人观点及其评论除第七章结论部分的内容,在本书很难找到。所以笔者认为缺乏作者特有的观点,是本书的一大遗憾。
参考文献
[1]李恩涵,《曾纪泽的外交》中国学术著作奖助委员会出版,1966年3月。
[2]索琼,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民族学院 2013级历史学(师范)专业学生,400715.
[3]李昕阳,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民族学院2014级历史学(师范)专业学生,400715
[4]曾纪泽(1839年 -1890年),字劼刚,曾国藩之子,晚清著名外交家。
[5]胡绳(1918年1月11日-2000年11月5日),原名项志逖、笔名蒲韧、卜人、李念青、沈友谷等,中国著名哲学家、近代史专家
[6]季平子,《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7]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8]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作者简介
索琼(1995-),女,山西忻州。现就读于西南大学,历史学本科三年级在读。
李昕阳(1996-),女,山西静乐。现就读于西南大学,历史学本科二年级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