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北工程:旱区治理的中国经验
2016-08-02赵慧
赵慧
在水土流失最严重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每年每平方公里侵蚀模数超过万吨,每年冲走氮磷钾肥2800万吨。在每年流入黄河的16亿吨泥沙中,80%来自这一区域。
时隔38年,曾经那条西起新疆东到黑龙江的万里风沙线,已被亿万株林草阻断了扩张的脚步,成为抵御风沙南侵的绿色长城。这是中国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的阶段性成果。目前,这一总周期73年的国家级工程已经工期过半,距离14.95%的森林覆盖率目标只有咫尺之遥。
7月8日,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6年年会期间,在国家林业局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共同主办的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系统治理论坛上,作为中国生态修复的标志性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成为各方热议焦点。
三北即西北、华北、东北,1978年,为根本解决三北干旱半干旱区的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问题,我国启动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这一工程后来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与美国的罗斯福大草原林业工程、前苏联的斯大林改善大自然计划、北非的绿色坝工程等并列为世界干旱半干旱区生态治理的典范。
地球的绿飘带
中国是世界上干旱半干旱区分布最广的国家之一,旱地占到国土陆地面积的一半,主要位于三北地区。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三北地区风蚀沙埋严重,667万公顷土地沙漠化,1300多万公顷农田遭受风沙危害,1000多万公顷草场严重退化,沙漠化土地面积以每年15.6万公顷的速度扩展。
在水土流失最严重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每年每平方公里侵蚀模数超过万吨,每年冲走氮磷钾肥2800万吨。在每年流入黄河的16亿吨泥沙中,80%来自这一区域。
1978年11月,三北工程正式启动,这一涉及13省市、551个县区,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的工程,规划周期73年,分3个阶段、8期工程建设,规划总造林3508万公顷,目标是到2050年工程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4.95%。
目前,三北工程已进入五期工程(2011—2020年)阶段,截至2015年,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2918.5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13.02%,森林蓄积量由7.2亿立方米增加到14.4亿立方米。
“如果把这些树木折算成5公里宽的防护林带,可绕赤道一圈半,如同一条地球的绿飘带。”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说。
内蒙古是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为集中的省份之一,通过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全区森林覆盖率目前达到了21.03%,草原植被盖度提高了14%,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分别减少了4400多万亩和1800多万亩。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副主席王玉明表示:“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涵养了东部嫩江流域水源,减少了西部入黄河泥沙,大大降低了华北特别是京津地区沙尘暴次数,为维护三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生态减贫
干旱与贫困往往相伴而生。有统计显示,全球最不发达国家几乎都在干旱半干旱区,我国三北地区集中了46%的国家级贫困县。
“内蒙古的贫困旗县、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干旱半干旱、荒漠化沙化严重地区。”王玉明说,对“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内蒙古果断实施了扶贫移民搬迁,同时,大力发展沙产业、草产业,把防沙治沙、生态治理恢复与发展沙草产业、促进农牧民脱贫致富结合起来。
治沙与扶贫相结合,“十二五”期间,内蒙古减少贫困人口178万人,沙区减贫82万人,几乎占了一半。
据国家林业局三北局局长张炜介绍,三北工程区目前已经具备年产2000万立方米木材的生产能力,建成了以苹果、红枣、板栗、核桃为主的特色经济林基地432万公顷,年产干鲜果品3600多万吨,年产值537亿元。
“工程区林产品加工业、沙产业、森林旅游业等蓬勃发展,形成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林业产业。”
地处干旱地区的宁夏,则在生态治理的同时大力培育特色产业。“我们通过发展林业改善生态,培育增收产业。宁夏这几年着力发展枸杞产业、葡萄产业,这两个产业既是农民增收产业,也是宁夏叫得响的产业。”宁夏回族自治区林业局副局长平学智介绍,宁夏枸杞种植面积已达85万亩,产值将近100亿元,至于葡萄和葡萄酒产业,贺兰山已经成为中国的波尔多。
全球关注旱区生态治理
干旱半干旱区约占全球陆地表面积的34.9%,居住着约15亿人口。在这一区域,以荒漠化和沙漠化为主要特征的土壤、植被、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退化仍呈加剧趋势。
张建龙表示:“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系统治理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全世界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干旱半干旱的危害,且这一趋势还在不断加剧,加快干旱半干旱区生态治理与修复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
作为中国生态修复的标志性工程,三北工程无疑为全球旱区生态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
张炜用三个“第一次”总结了中国的三北工程:第一次提出了建立以木本植物为主体,多林种、多树种、带片网、乔灌草、造封管、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的思想;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的思想,统筹生态治理与民生改善协调发展;第一次将生态建设以国家重点工程形式组织实施,创造了“大工程带动大发展”的生态治理模式。
出席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系统治理论坛的多位嘉宾对三北工程给予了高度评价。“全球都可以学习中国的经验,学习中国所选择的未来发展路径,也就是生态文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理事会主席章新胜说。
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库拉拉伊·卡利巴耶娃则表示:“中国的三北工程不仅是中国自身的一个项目,而且是关系到世界利益的项目。”
论坛最后,国家林业局造林司司长王祝雄代表与会嘉宾发布了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系统治理主题论坛宣言,宣言表示,将通过“一带一路”建设等多边合作机制,互助合作开展造林绿化,共同改善环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生态挑战,推动形成合作共赢的全球生态治理体系,不断提升全球干旱半干旱区生态治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