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产业扶贫“裂变”
2016-08-02严碧华
严碧华
问题摆在面前,西秀区的做法是树立扶产业就是扶根本,加大推进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示范园建设,通过发展特色农产品生产增加贫困群众收入。
车行至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宁谷镇林哨村,出现在眼前的是一片片桃林,漫山遍野。再走近一看,快成熟的桃子挂满枝头,构成一道道美丽风景。
在安顺多个乡村的走访中,类似这样的产业盛况常见。
7月12日,安顺市扶贫办副主任戴雁翔告诉记者,安顺市近年来通过精准识别贫困户瞄准“扶持谁”,并解决“谁来扶”及“怎么扶”等一系列问题,因地制宜发展了一批特色产业,有力地带动了老百姓增收。
发展产业致富
林哨村是当地有名的精品水果种植示范基地。曾顺祥是村支书,他告诉记者,因交通不便,以前村里很穷,属省级一类贫困村,原人均收入不足1000元。
该村1998年开始试种,当时只有6户农户种植,面积也不到10亩,通过示范推广,大户带动,鼓励土地流转,形成连片种植。
林哨精品水果种植示范基地有种植户200多户,面积3200多亩。精品水果种植示范基地辐射带动该镇种植户达到600多户,其中带动贫困户156户。
种植面积达11000多亩,进入盛产期的有3800多亩,年产量5200多吨,产值1900多万。
曾顺祥说,每到采摘期,村里的公路停满了收购的车辆。
西秀区扶贫办主任曾海平告诉记者,林哨村通过大户种植、壮大农业合作组织、捆绑使用资金、整合部门资源带领贫困群众致富
2015年,全村人均收入已达10000多元,比2000年增长10倍多。林哨村现在成了远近闻名扶贫开发亮点的“桃子”村。
如今,精品水果种植成为宁谷镇农民增收致富支柱产业,很多外出务工人员陆续回乡搞起种植。
西秀区双堡镇大坝村以前也是一个地处偏远、土地稀少、缺水严重的村落,2008年人均年收入仅1928元。
大坝村在党支部书记陈大兴的带领下,成立了延年果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了2300亩刺梨,修建了20多个育苗大棚,每年培育刺梨苗200多万株,成为安顺种植最早、规模最大的金刺梨种植基地。
金刺梨基地的开发使大坝村人居环境改善,村民生活水平提高,2015年全村人均增收近1万元。
此外,杨武乡依托大屯河现代高效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瞄准贫困户
曾海平告诉记者,尽管“十二五”期间全区共减少贫困人口4.46万人,8个贫困乡镇顺利实现了“减贫摘帽”,但是区委、区政府也清醒地认识到,作为国家滇桂黔石漠化片区重点县,贫困地区产业规模化程度低,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群众增收渠道不宽,脱贫压力大。
面对脱贫攻坚这块小康路上的“硬骨头”,西秀区委、区政府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和中央、省、市扶贫开发会议精神,从加强组织领导、出台配套政策、开展精准识别、推进六项行动、强化宣传培训等方面,研究部署了一系列推进精准扶贫的具体措施。
在精准识别贫困户方面,杨武乡严格按照“一评二议三公开、四看三优两目标”(一评:群众评议;二议:村民组长、党员代表村支两委评议,驻村干部乡级干部参与评议;三公开:评议出来的贫困对象、帮扶措施、帮扶单位公开。四看: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无读书郎;三优:共产党员离任村干部扶持优先,计生两户扶持优先,遵纪守法、邻里和谐、尊老爱幼者扶持优先;两目标:实现精准机制目标,实现和全区同步小康目标)的扶贫工作措施和村组评议、乡级审核的原则实施精准识别全乡贫困户。
促产业发展
贫困户识别出来后,怎么帮助他们脱贫?
问题摆在面前,西秀区的做法是树立扶产业就是扶根本,加大推进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示范园建设,通过发展特色农产品生产增加贫困群众收入。
比如上文提到的林哨村,通过观摩典型、学习先进,林哨村“两委”班子意识到,传统种植,只落个白受累、不赚钱。通过召开党员和村民代表会进行广泛征求意见,同时结合本村自然资源,最后选择发展艳红桃种植。
为使产业发展规划得以全面实施,在区扶贫办大力支持下,村“两委”班子带头创建了股份合作组织。一是对规划项目区内既没有劳力,又不愿种地的,通过协商把土地流转出来,年亩转租费500元。对有劳动力但是又不愿转租的,通过地块调整,从而实现流转。二是对缺乏建棚资金投入的户,可带着土地入股,根据拿出土地多少,确定股份占比。贫困农户除土地参股,可带扶贫项目补贴资金,一并入股。三是按照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原则,年终将按合作社章程,根据入股土地及资金占比,进行分红。
同时,为确保剩余劳动力有活干,促进土地流转户增收,一方面优先照顾流转户到合作社打工,多增加一份收入;另一方面,引导剩余劳动力通过参加劳务技能培训,外出打工,有效解决了土地流转户的再就业问题。
产业发展起来,如何做大做强?
林哨村在创建九龙·精果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基础上,申请注册了产品商标。合作社按照科学化、规模化、规范化的生产经营理念,逐步实现“五统一”,即统一育苗栽培、统一种植标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产品检测,统一标识销售,全面推进精品水果园区整体发展。
该村常年与贵州省农科院、安顺市农科院专家、教授联系,对种植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和技术指导,同时加强精品水果的培育、种植、施肥、采摘、销售一体化管理。施肥以农家肥和有机肥为主,打造绿色无公害精品水果品牌。
需要强调的是,在发展思路上,正从单一的种植业向立体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业转型。进一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曾海平表示,西秀区树立了扶产业就是扶根本、促就业就是促增收的理念。
结合该区实际,以109个贫困村为主战场,紧紧围绕需要生产和就业扶持的9033户贫困户需求,通过改善生产条件、发展优势产业、培育经营主体、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等,加快推动产业发展、就业途径扩展、贫困户收入持续增长。
为使扶贫工作常态化,西秀区把扶贫开发纳入全区经济社会目标考核,逐级签订脱贫攻坚责任状,层层分解目标,明确任务链、责任链,全区形成了“区、乡、村”三级“四书记”(含村“第一书记”)齐抓扶贫的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