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报告文学的新文本

2016-08-02马骏

人民周刊 2016年14期
关键词:忠魂报告文学事迹

马骏

李培斌,一个“时代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他的模范事迹已经声名远播,各大媒体密集报道,广为传颂。作为生活最为敏感神经的文学,自然不可缺席,重要的是,如何表现和怎样塑造英模人物。

塑造英雄模范形象,向来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好多情况是难免落入窠臼,或者跟在新闻媒体后边人云亦云,至多添加一些文学色彩而已。

诚然,那些反映模范英雄的报告文学里,确有无限生命力的优秀作品。读者自然会联想起20世纪60年代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当年大众阅读焦裕禄,满怀崇敬,热泪奔流,唏嘘哽咽,难以自已……

聂还贵的新作《忠魂》没有循沿过去的老路,却是另辟蹊径,独树一帜,以豪放的浪漫主义情怀,以浓烈的诗情画意,在蓝天白云之下,在铺满杏花的原野上,演奏了一曲英雄赞歌!

“秋日的桑干河,像一把深沉苍郁的大提琴,‘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在紫塞高原,唱响一支杜鹃啼血唤忠魂的歌……”这是第一章题目下一段诗情画意的文字。在每一章的题目下边,都有一段绮丽美妙的文字,既有画龙点睛的妙用,又有提纲挈领的意图。

生活底蕴越厚朴,诗意便越浓郁。作品通篇虽然饱含着豪放的浪漫主义情怀,却以扎实的现实主义作为坚实基础。虽然以枯燥的统计数字宏观概括主人公的事迹,却也撷取了若干生动的细节,绵密入微地刻画了主人公的形象。诸如,李培斌“工作30年,租房28年,先后搬家6次,最后一次4个纸箱装着全部‘家产,除去生活必需品,就是68本红光闪闪的荣誉证”“30年来,他调解了数以千计的民事纠纷,制止了数十次群众性械斗,使50多个濒临破裂的家庭和好如初,使30多位遭受遗弃的老人得以安度晚年,让16位失足青年改邪归正,让56名刑释解教人员、52名社区矫正人员痛改前非、迷途知返。”

仅仅有这种具象把握当然不够,以上的统计数字是模范事迹的文字材料。作品批量撷取了动人心弦的生活细节,令人过目难忘!比如,劳教人员王建国改邪归正之后,无以报答李培斌的恩情,有一次把手中的一个西红柿硬塞进他的口袋:“我有个西红柿,你吃了吧!”作家对这个不值一文钱的西红柿加以激情的礼赞之后,写道:“每每想到王建国的西红柿,李培斌就忍不住想哭,他说,这是群众对自己的认可和鼓励:‘这就够了!就为这,我也要把民调工作一直干下去。”

有一次,李培斌给他的部属做思想工作,向一位女同志要了一根头发,打一个死结,问大家:“谁能把这个疙瘩解开?”“人们先是面面相觑,后来轮番尝试,都没能解开。”大伙儿说,头发系的死疙瘩,魔术师也解不开。李培斌往头发疙瘩上淋点儿水,放在手心,轻轻地搓揉,搓了将近一个时辰,那个死疙瘩终于松动,“在一双双瞪得大大的眼睛聚焦下,李培斌用手轻轻慢慢地去解,那个死结神奇地打开了。”

还用得着说什么吗?不用了。一言以蔽之曰:民调工作就是解疙瘩……

“面朝太阳开一扇门

让阳光像鲜花

开满每个客厅和卧室

面向蓝天启一扇窗

让清风像火焰吹燃心中的激情与渴望

……”

作品章与章之间都衔着一首清风明月般的诗歌,让读者在欣赏主人公感天动地的模范事迹的间隙,生发遥远的遐想。

《忠魂》没有如同以往的此类报告文学,营造一种阴霾沉重的氛围,秋风习习,冷雨绵绵,极尽催人泪下之能事,令读者唏嘘哽咽,泪水奔涌。阅读这类作品,读者心情压抑沉闷,慨叹不已。

《忠魂》在书写此类文字的时候,比较节制,多处地方使读者热泪盈眶之时便转换场景,跟着作者跳跃的思维,一路前行。特别是作者以文化和哲学的多维观照来凸显人物,既使作品活色生香,又升华了人物形象,也让读者在欣赏模范事迹的同时,领略到人生的若干哲理。

总之,《忠魂》裁剪下一方蓝天作为英雄的背景,撕下片片白云,擦亮模范的英姿。在杏花的海洋中,李培斌向读者走来……

作者是一位善于探索创新的优秀作家,有“雅文学作家”称誉,涉猎小说、散文、诗歌、文艺理论多个门类,且都有高峰之作。其开学术散文先河的《雕刻在石头上的王朝》获赵树理文学奖,发城市传记文学先声的《中国,有一座古都叫大同》获徐迟报告文学奖,短篇小说《野狼》和散文《解读落叶的八种视角》入选国家教材《语文》课本,并有多篇作品广泛应用于中学语文试卷。正如阎晶明先生所评价:“能够像他这样把知识、学问、热情以及写作才能集纳于一身的,恐怕很难找出替代者。”《忠魂》无疑是作者又一部探索力作,在报告文学的田园里,为我们提供了别开生面的新文体,这是作品在文本方面对文学的一种新贡献。

阅读《忠魂》,您定有多种收获……

(作者系原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大同市文联主席)

猜你喜欢

忠魂报告文学事迹
钟志申遗书:纸短情长载忠魂
充实中国报告文学的理论一翼
《忠魂曲》舞台美术设计创意
人物与事迹
清華簡《管仲》帝辛事迹探討
中国青年报告文学作家创作会举行
元曲家李好古、白无咎事迹新考
泪洒高速祭忠魂
阵痛与激情:1979—1989年的灾难报告文学
最后一棵“青松”忠魂永驻沙家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