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苹果的供给侧怎么了

2016-08-02刘媛媛

中国农民合作社 2016年6期
关键词:砀山果农生鲜

■ 文/本刊记者 刘媛媛



苹果的供给侧怎么了

■ 文/本刊记者 刘媛媛

2016年的春天,“苹果滞销”的消息曾一度横扫国内各类媒体的主页面。稍加留意便可发现,每年都会有类似的农产品“滞销”新闻被媒体轮番热炒,柑橘、西瓜等都曾位列其中,“丰收”与“滞销”似乎总是如影随形,缘何如此?带着这个疑问,《中国农民合作社》走进“全国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带头人培训班(果业班)”,与苹果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们开展了深入研讨。

回顾:销售总体与去年持平

与其他农产品一样,苹果价格受季节性影响明显,这与农业生产的规律性相吻合。来自河北衡水兴吾合作社的肖爱民从事苹果销售已经十几年了,据其介绍,每年的10月份—11月份是苹果成熟大量上市的时候,也是最佳入库期,这时苹果价格相对全年最低,果商也会进行集中收购和贮藏。到清明节(3月—4月)前后,鲜果或土窖贮藏果几乎销售完毕,苹果价格将会随着库存多少表现为上涨或下降,如库存量超过40%,则价格平缓或下跌,相反则价格缓慢上涨。

3月份对于苹果经销商来说是一个特殊的节点,从11月到3月是苹果集中销售的时间段,销售情况基本能够反映当年总体水平。来自青岛平度的丁华理事长告诉笔者,截至今年3月底,他的苹果一共销售了90%,剩余量还有10%左右,总体销售情况不错,和往年相比差不多。甘肃庆阳正宁金苹果合作社理事长李刚权介绍说,他们的苹果也基本销完,只是价格比往年要低一些,“特别是3月份,价格已经低得不成样子了。”同样的情况,在安徽、山西和辽宁的合作社理事长那里也得到了印证。谈到苹果“滞销”问题,肖爱民说:“关键还是产量过大,散户的苹果都没地方入库了,所以很多土窖货集中到清明前上市,导致苹果价格猛跌。”

据海关数据统计,今年一季度我国鲜苹果出口量为37.56万吨,出口额4.16亿美元,同比分别大幅增长130%和112%,但大部分出口市场均价同比均有下降。

看来,苹果供给总量过大,导致苹果价格下跌,是这一次苹果“滞销”事件的真实表现。

拷问:苹果的供给侧怎么了

安徽砀山壹体合作社理事长绳立勇告诉笔者:“在我的记忆中,我们那里的苹果从来没有像今年这个样子。往常苹果下来以后,总有客商开车来拉,今年愣是一个都没有。”砀山有名的是砀山梨,苹果并不是主营品种,但种植面积也占到当地水果面积的15%。与山东、陕西的苹果相比,砀山苹果的综合品质相对较差,在市场总体供应大量增加时,砀山的苹果无人问津也在常理之中。

但更加令人担忧的还是全局性的苹果种植面积过大、产后管理不到位的问题。据了解,一些苹果优势区片面追求扩大种植面积,千亩园万亩园建设连年上马,苹果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增加,特别是陕西、山西、甘肃等地种植面积增速明显。甘肃金苹果合作社的李刚权告诉笔者:“我们正宁县全县耕地的2/3都种了苹果,前几年面积增长得太快了,导致现在总量太大,价格肯定上不去。”对于今年苹果销售情况的预估,李刚权充满了忧虑。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2014年,全国苹果总产量连续5年持续上涨,涨幅在3%—8%(见图1);

图1 苹果总产量(万吨)

2015年中国苹果总面积在3500万亩左右,苹果总产量在4000万吨以上,全国苹果同比增产8%—10%,是近3年来最大增幅,总产量更是创历史新高。同时,农业部信息显示,2015年苹果价格继续下跌,跌幅在5%以内。

贮藏能力发展迅速进一步加剧了苹果供过于求问题。不少果农自建冷库储藏苹果,存果比例上升。然而,激增的贮藏能力存在明显的量高质低问题,气调库偏少,机械库较多,很多散户还在用地窖和通风库等简陋的贮藏手段,而且农户贮藏管理水平普遍不高,导致贮藏果品质不高,影响销售价格。

从供给侧来看,目前苹果市场普遍存在高量低质供应现象,苹果产业亟需全面调整,实现提档升级。

反思:电商是出路吗

无人问津的砀山苹果在3月25日之前一举销空。砀山电子商务产业园在3月初发起了一个义卖活动,由产业园出面向果农收购苹果,组织所有电商和微商接单,然后将发货地址交给产业园统一发货。绳立勇告诉笔者:“果农自己卖也就卖5毛钱,产业园都按照1元钱收购,保证果农效益不受损失。当然,对质量也有要求,只收4两以上的果子。”

近年来,生鲜电商的飞速发展给了不少种植户新的启发。目前,苹果销售环节大致可以总结为:果农—产地经纪人—一级批发商—二级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在一些偏远地区和非城市中心区,这一链条还将继续拉长。每多一个环节,利润就会进一步摊薄。电商能够有效减少这些中间环节,理论上确实是一个“美丽”的选择。褚橙的大获成功,一亩田的野蛮生长,天猫、京东等强势资本的大举注入,都为生鲜电商营造了一种如火如荼的景象。

然而,现实却给这股生鲜电商热兜头浇了一盆冷水。以苹果为例,目前国内网购生鲜产品以中高端消费为主,只能占据苹果销售金字塔的顶端部分,而无法惠及更多的低端供给,这与我国苹果生产供给数量过大、品控水平总体偏低的现状明显无法匹配。且生鲜产品多有集中上市的特点,这对储运严重依赖第三方、自建贮藏和物流基础总体薄弱的电商平台来讲是一个巨大挑战。甘肃丰泰果业合作社的方载武对此有自己的看法:“大宗农产品还得走大宗批发的渠道,依靠电商目前还不太可能。生鲜电商对储运要求很高,而水果大多不耐储运,稍稍出一点儿问题就会影响客户的消费体验。电商发展强调的是消费体验,面对的消费者来自全国四面八方,客户的口味和评价标准、地区储运条件等差异性很大;但水果又与其他快消品不同,外观和口味很难做到恒定标准,这就很容易导致消费者‘所见非所得’的负面体验。”据调查,网购生鲜产品的用户半数最忌讳的是买到实物与网上描述不一致的生鲜菜品,41.4%的用户则介意其收到的生鲜菜品不新鲜。

事实上,当前一味鼓励种植户通过电商拓展销售渠道,将进一步加剧我国农产品销售的“碎片化”。小规模生产的农户,与千万个独立消费者对接,表面上来看实现了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对接,但当前生鲜电商销售规模仍旧偏小,对于价格形成并无积极作用,反而干扰了正常的价格预期,导致部分果农“惜售”,最终形成了真正的“滞销”。

总体来看,生鲜电商之路还处在“看起来很美”的阶段,要真正成为颠覆传统销售模式的新型渠道还需要更长时间的摸索。

警惕:信息不当干预

媒体对“滞销”的大力渲染也给苹果市场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3月份,大量苹果“滞销”的新闻扑面而来,谈到这一点,甘肃正宁金苹果合作社的李刚权非常郁闷:“在这个气氛里,散户都坐不住了,自己拉着车就去卖苹果了。本来应该卖1块钱的果子他8毛就出手,把市场都搞乱了。”据他介绍,正宁县散户销售大概占30%左右,尽管总量不算大,但对市场的冲击却很明显。

因受“滞销”信息影响的恐慌性抛售,进一步加剧了苹果市场的混乱。衡水兴吾合作社的肖爱民长期关注苹果产业信息,对于这一次苹果“滞销”,他也有自己的分析:“前几年苹果的价格太高,2015年是一个价格的理性回归,顺价销售肯定能销售得完。可是网上铺天盖地说苹果卖不出去,让果商和果农更加恐慌,加剧了低价抛售现象,正常的市场秩序就被打破了。事实上,去年这个时候苹果库存量还有40%左右,今年就只有20%了,你能说苹果滞销了吗?因为库存变少,最近几天苹果价格又开始上涨了呢。”

对此,有不少声音呼吁尽快建立指导农业生产的“大数据”,加强信息指导服务,降低农户盲目跟风种植、利益受损的概率,减小行业震荡。然而,横在这一美好理想的面前还有两道坎儿需要逾越。一则,我国农业生产仍然以小规模散户经营为主,销售的产业化和规模化程度也不高,信息采集是一项投入大、准度低、见效慢的浩大工程。二则,行业机构普遍缺失,导致大数据采集缺少可依托的市场主体来完成,而依赖政府组织开展数据采集更增加了行为成本,其时效性和准确性亦受到质疑。为此,参与此次研讨的合作社理事长们呼吁,苹果产业亟需从全国层面进行统一规划,建议尽快成立全国性的行业协会,全面指导和服务苹果产业的有序发展。

让市场的回归市场,或许这也是其他同类农业产业都亟需“破题”的供给侧改革。

猜你喜欢

砀山果农生鲜
安徽砀山:“互联网+”赋能水果产业
樱桃红了,果农笑了
田间地头“惠”果农
专家当保姆 果农心里稳
安徽砀山乡村振兴的“数字密码”
流翔高钙为果农把脉支招
生鲜灯的奥秘
圆锥曲线的极坐标方程及其应用
中国生鲜消费趋势
超市生鲜里的这些秘密你一定要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