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肥:从量变到质变 厉兵秣马迎“硬战”
2016-08-02陈元邦,胡泓林
核心提示
近年来,国内化肥企业发展迅速,为我国粮食增产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由于化肥产品结构不合理、产能建设缺乏全局性把控,导致国内化肥产能严重过剩。与此同时,延续着中国农民使用进口肥的习惯,进口肥料在国内作物区依旧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国产肥和进口肥各占半壁江山。
在国内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随着科技的提升,国产肥料正在进行着一场变革。改变进口肥料品牌影响,建立国人用国肥的观念,不是一句空谈,也不是“光说不练”的口号,在供给侧改革提出的“十三五”期间,国产肥需要这种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务实的严谨,踏踏实实练好基本功,少一些炒作噱头,多一点研发力量,少一些营销手段,多一分养分含量,少一分流通利润,多一块作物收成。
Ⅰ对比优势 查找国产肥自身劣势
“进口肥料在我国经济类作物上的施用比例远远高于国产肥料,就拿苹果来说,进口肥料在果树上的吸收率高,果实的口感和产量都远高于相同施用量的国产肥料,尤其在我国沿海省市,进口肥料拥有奇高的用户口碑和影响力。”烟台众德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闫洪涛表示,进口肥料的品质和效果是毋庸置疑的,这给国产肥料带来了很大压力,尽管价格高昂,却仍占据了我国经济类作物的大部分市场,而大田类作物因为利润空间低,国产肥的使用率较高。与国内企业的营销策略不同,进口肥料的先进工艺和技术手段并不明显地标注于外包装上,也不对这些“隐藏科技”进行大范围宣讲,所以造成了农户在购买时产生了国产肥不如进口肥的错觉。近些年,国产肥料正在创新升级、改良生产设备、加强研发水平,将中高浓度肥料养分做足,并添加有益的中微量元素,但在整体的质量和作物效果上看,与进口肥料仍有差距。
浙农爱普贸易有限公司华北大区经理任海博也表示,大部分国产肥料厂家因为过分注重生产成本压缩,导致原料、研发等硬性指标与进口肥拉开了差距,造成了同等产品的科技含量相比处于落后地位。同时国内肥料层出不穷的品牌和花样百出的功效说明,增加了农户的购肥难度,农户和肥料厂家之间的信任危机也越来越深。
尽管在大部分人眼中,国产肥被认为是养分含量不足,但总体来说进口肥和国产肥之间的差距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内化肥生产企业规模较小,没有全国性的知名品牌,主要围绕在生产地区域进行粗放式营销,营销手段和宣传手段落后;二是国内化肥工业起步较晚,以前一直滞后于世界化肥发展潮流,肥料品种还以低浓度居多,氮磷钾的配比也没有因地制宜;三是由于农业生产用肥长期依赖进口,先入为主的优势让进口肥在国内已形成品牌优势,消费者的认可度较高,消费习惯使其认为进口肥比国产肥好;四是国内化肥品牌多而杂,让农户在购买选择上产生反感,再加上目前农资市场仍需改善,假冒伪劣产品多,农户识别和防范假冒产品的能力不高和自我保护意识弱。
Ⅱ结构调整 助力国产肥料顺势而上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共生产化肥7627.36万吨(折纯),比上一年增长了7.3%,主要原因是新增化肥产能较多,同时在2015年上半年时价格相对较高,企业维持了较高开工率,使得化肥产量增幅较大。尽管2015年我国各种化肥的出口量增长了20%,创历史新高,但产能过剩依旧严重。中国供需关系正面临着不可忽视的结构性失衡。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供需错位”已成为阻挡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路障,一方面,过剩产能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包袱。另一方面,中国的供给体系,总体上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因此,强调供给侧改革,就是要从生产、供给端入手,调整供给结构,为真正启动内需,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寻求路径。
一些对市场性较为敏感的企业已经开始行动。近日,湖北三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国推行了大范围的对比示范田活动,更是打出了“取代进口、舍我其谁”的响亮口号。三宁化工副总经理毛国斌表示,在节本增效的现代农业阶段,高昂的进口肥料价格已经成为了农户取舍肥料的关键因素,三宁化工通过与国内先进的科研院所合作,研发生产的硝基复合肥已经具备了比肩进口肥效果的能力,通过免费提供肥料、提供全程技术支持和服务,将国产肥料品牌推广出去,“叫板”进口肥料在用户心里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
在氮肥协会今年召开的春耕工作会议上,理事长顾宗勤表示:在化肥产品结构调整方面要大力发展高效环保,且适合大装置、大规模生产的新型肥料,包括增效肥料、水溶性肥料、硝基类肥料等。到2020年,全国传统单质尿素用量由4000万吨减少到2000万吨,增加增值尿素、尿素硝酸铵等新型氮肥的用量,提高传统氮肥利用率10个百分点;发展增值尿素1000万吨,发展尿素硝酸铵溶液800万吨,发展硝基复合肥1500万吨;发展脲铵氮肥、农业用改性硝酸铵(如硫酸铵-硝酸铵等)、硝酸铵钙等复合氮肥。可以看出,无论是国家层面、协会组织,都在大力倡导去除化肥过剩产能和产品转型升级的舆论环境,规划出发展方向,力求国产肥料在品质与创新上的提升。
Ⅲ 稳扎稳打 建立国产肥市场优势
中国肥料产业发展应作出顶层设计,明确发展方向、结构和数量,同时从原料、生产、流通和相关管理法律体系做出规范保障。国产肥料应抓实基础,做好品质,同时加大创新避免产品同质化。闫洪涛说:“我们已经看到,随着现代化农业种植设备的投入使用,农户对肥料提出了更高要求,农户的需求多样化是国内生产企业的未来方向,单质的进口肥已经满足不了生产需要,这是国产肥料打赢翻身仗的机遇和挑战。”
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首席专家高祥照表示,近年来国内生产企业已经开始直面国产肥料存在的问题,不再只是简单的掺混,由过去的只注重养分含量向形态、助剂和含量的配比三统一,“先不说国产肥料的发展问题,如何做好肥料企业的‘本职工作’就是改革的重点,养分做足,质量达标,优质和高效是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
华南农业大学作物营养与研究室主任张承林也表示,水溶肥产品在我国未来的农业发展中将会是主角,节水减量增效,一施三效。国产水溶肥品质、生产技术与进口肥并没有太大区别,因为消费惯性,农民才对国产水溶肥信心不足,在推广过程中要与作物的全程解决方案相结合。“做好试验示范田,完善全方位的农化服务是国产肥推广的重中之重,农民需要在购肥与施肥时得到专业人士的指导,国产肥料在这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应该充分结合不同地域土壤特性、结合不同作物养分需求,抓住农户施肥习惯,将肥料推广落到实处。”
近两年来,在国家提出结构调整、国内肥料行业创新升级的开端渐渐取得成绩。进口肥料的优势已经逐渐弱化,从去年起,在汇率波动和关税影响下,进一步加大了进口肥和国产肥之间的价格差距。经销商们的趋利心理也为国产肥料在销售网络的推广上有利好优势,针对不同的农户需求,提供相应的肥料销售,国产肥料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进口肥的生存空间。
国产肥:从量变到质变 厉兵秣马迎“硬战”
□《中国农资》记者 陈元邦 胡泓林
励精图治的国内生产企业,正在苦练基本功,抓生产做研发,大胆“叫板”进口肥料的用户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