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50例脑梗死患者EEG与CT临床分析

2016-08-02杜旭辉李军辉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15期
关键词:脑梗死

杜旭辉 张 锦 李军辉

河南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平顶山 467000



50例脑梗死患者EEG与CT临床分析

杜旭辉张锦李军辉

河南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平顶山467000

【关键词】脑梗死;EEG;CT

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医学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临床诊断方法不断得到改进。临床诊断脑梗死常采用脑CT扫描检查,但个别基层医院受条件的限制,医疗设施不完善,未配备相应的脑CT扫描装置,从而使脑电图在脑梗死的临床诊断方面得到较广泛的应用,利于患者及时接受治疗。为进一步探讨对脑梗死患者采用脑CT、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进行临床检查的可靠性,笔者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梗死患者50例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3-08—2014-08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梗死患者5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均自愿接受本次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男29例,女21例;年龄49~80(53.25±4.25)岁;合并高血压21例,糖尿病14例,高血脂9例,其他基础疾病6例。2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脑电图仪进行扫描,根据操作说明书严格操作,通过放置头皮电极,常规做单导、双极导联扫描,意识较清醒的患者可配合做深呼吸诱发试验。进行脑CT检查时可采用脑CT检查仪器进行常规检查,层厚10 mm,层距10 mm,连续扫描。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行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种检查方式的异常率比较脑电图检查结果显示,正常50%(25/50),轻度异常24%(12/50),中度异常12%(6/50),重度异常14%(7/50),总异常率50%;脑CT检查均存在异常现象,其中轻度异常20%(10/50),中度异常50%(25/50),重度异常15%(15/50)。两者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不同梗死体积脑梗死的检查结果50例患者中30例在同一发病时间内进行检查,脑梗死体积越大,脑CT检查结果阳性率越高,而脑电图检查结果阳性率越低。脑梗死体积越小脑电图检测结果阳性率越高,而脑CT检查阳性率越低。2组检查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梗死体积脑梗死检查结果比较 [n(%)]

3讨论

脑梗死是威胁人们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的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具有起病急、病情复杂多变、病程变化快、致残率及致死率较高等特点。近年来,由于生活习惯、工作压力、饮食结构、周围环境等因素不断改变,脑梗死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研究表明,临床医生接诊后对疑似脑梗死患者给予各项检查积极确诊病情,根据其实际情况制定正确有效的治疗方案,是保障治疗效果的关键。目前临床主要采用脑电图、CT等技术诊断脑梗死。脑电图、CT均属于临床无创、无痛检查技术,均具有安全可靠、使用方便、重复性强等特点,可为医生诊断及治疗疾病提供可靠依据:(1)脑电图:利用头皮及电极放大脑部自发性生物电位,经记录获得的特殊图形,可准确显示脑细胞群自发性、节律性的电活动状态,从而根据所得图形判断疾病的技术;(2)CT:计算机与传统X线片影像检查相结合的产物,利用不同密度的机体组织器官对X线片的吸收程度不同,获得相应的X线片检查图像,将其传入计算机中利用相应软件完成后处理,获得分辨率高、伪影少的高质量影像学检查结果。

关于脑电图检查脑梗死的临床研究较多,大多数认为其在脑梗死异常率的诊断方面,准确率较低,报道结果45%~78%[1]。此次研究结果显示,脑电图诊断脑梗死异常率50%,与上述报道结果较吻合。动物实验认为,脑血流量2 mL/(100 g·min)时,脑电图会出现异常变化,15 mL/(100 g·min)时,脑电图变化较脑CT时间早。此次研究中,3例采用脑CT扫描时结果正常,采用脑电图扫描时结果为局限性异常,24 h后复查脑CT显示存在脑叶梗死,和脑电图提示的病灶部位一致,由此可见,脑电图在脑梗死发作早期就会出现变化,且对脑缺血敏感性较高。研究认为[2],患者梗死病灶离皮层越近,如果脑梗死体积越小,脑CT越难显示。发作3 d以内的患者进行CT检查,尽管组织形态学的变化未显示,但脑细胞功能受到影响,脑电图检查时会出现异常现象,对此种病例应用脑电图检查的效果更好。

本研究对50例脑梗死患者采用脑电图检查,异常情况主要包括弥散性异常、局限性异常、背景活动异常以及发作性异常[3]。其中弥散性异常表现为脑电图的各个导联为低至中幅H波、混合性D波,偶尔会出现阵发性发放。局限性异常为脑电图结果显示一侧半球或脑部某一区域的慢性活动。发作性异常波即在慢性波的基础上,出现阵发性中到高幅度尖慢综合波;背景活动异常即患者脑部的两侧半球均为基本节律不对称,病灶所在半球的基本节律逐渐变慢,A波不断减少,且波幅度明显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主要为患者脑部缺氧缺血,进而导致患者脑组织细胞肿胀、活动异常的现象。应用脑电图检查,可以较准确检查出神经功能损害情况,具体表现为脑电图受阻血管供应区抑制变化十分显著,且波率变慢、波幅度降低,造成慢波产生[4]。脑梗死发作早期脑组织形态暂时无显著变化,CT检查时效果不明显。

综上所述,采用脑电图对脑梗死发病早期患者或脑梗死体积较小的患者进行检查时,诊断结果可靠性较高,若结合CT检查,诊断结果则更加可靠,为脑梗死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依据,应用价值较高。

4参考文献

[1]范小玲.脑出血、脑梗死急性期脑电图、脑电地形图经颅彩色多普勒与CT对比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5,3(10):307-308.

[2]肖芝豹,郭小蓝,赖文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早期脑梗死CT诊断[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4,11(5):411-412.

[3]张瑾,康素玲,王胜文.脑梗死急性期脑电图检查的价值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1(22):546-547.

[4]刘忠祥.多发性脑梗死痴呆临床与CT、MRI表现[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7(11):252-253.

(收稿 2015-06-12)

【中图分类号】R74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5110(2016)15-0132-02

猜你喜欢

脑梗死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探讨
基底节脑梗死和皮层脑梗死血管性认知功能的对比
急性脑梗死的CT脑灌注成像分析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
参芎龙蝎汤治疗脑梗死临床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43例
脑梗死与高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研究
中医辨证治疗脑梗死68例临床效果观察
中风防治灵Ⅰ号、Ⅱ号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15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