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龄化时代的社区便民服务与供给需求导向

2016-08-01姜向群山娜商楠

上海城市管理 2016年4期
关键词:居家养老社区治理便民服务

姜向群 山娜 商楠

摘要:作为主流的养老方式,居家养老需要与社区服务的供给进行良好的对接。提高社区便民服务质量,扩大服务项目规模,通过社会化的途径,使服务与居民需求实现真正的对接,是目前深化社区服务工作的重点。基于对北京市西三旗街道的调研分析,发现该社区便民服务有着良好的供给基础,便民服务供给内容也很丰富,便民设施使用较为普遍,满意度也较高。但也发现,居民对便民生活的服务需求不一,对便民组织的服务需求有待进一步的开发。因此,街道和社区需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包括志愿者服务及市场化运作,以提升社区便民惠民服务中心的服务水平,强化基层组织服务能力。

关键词:社区治理 便民服务 供给需求 居家养老

一、研究背景

(一)问题提出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方式;发挥基层各类组织协同作用,实现政府管理和基层民主有机结合以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1]通过社区建设促进社区发展进而促进社会发展,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2]目前,很多的地方政府都在努力探索便民服务的活用和创新,以期更好地展现政府“以人为本”的理念,[3]提高居民的居住满意度。[4]但是,由于社区便民服务存在社区居民参与度不高、[5]政府管办不分离或者政府对社区投入缺乏、[6]社区建设不完善[7]等一系列问题,迫切需要理清社区服务供给与需求的关系,探索政府与市场在社区和社区便民服务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为相关管理部门提供社区基层服务参考。

便民服务与居家养老息息相关。作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社区居民委员会(简称居委会)承担了很多的工作和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1989)》和《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办法(1991)》中明确规定居民委员会应当开展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活动,可以兴办有关的服务事业。但是,长久以来,由于居委会还承担了宣传国家政策、组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办理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协调纠纷、维护治安、了解基层居民意见和建议等方面的工作,因此,居委会在实际开展工作的时候往往会面临人手紧缺、事务繁琐杂乱、项目实施滞后等一系列的问题,影响了便民利民社区服务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影响了居民对居委会工作的满意度评价。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深入了解居民对便民服务的需求,受北京市西三旗街道的委托,课题组设计了便民服务现状与需求的调查内容。在本文中,将会重点分析居委会常见便民服务设置情况、开展情况、居民知晓度、使用频率、使用满意度和便民服务宣传途径等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二)样本分布与研究内容

关于便民服务需求与现状部分的数据收集方法,课题组在进行一系列二手文献研究之后,采用PPS抽样调查抽取了街道200余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在剔除无效和不合格样本之后,共获得196份有效样本。

关于研究主题的“便民服务”,经过与西三旗街道便民服务中心负责人的沟通,依据该社区的实际情况,最终确定调查问卷中便民服务的内容主要涉及:

1.便民设施。包括邮局、商店/超市/便利店、农贸市场、学校、公共卫生间、餐馆/饭店/酒店、运动/健身场地、居民活动室、老年大学、社区卫生服务站、银行/储蓄所。

2.便民组织。包括老年人协会、老年人维权小组、志愿服务组织、文化体育娱乐组织、儿童活动组织、义工组织。

3.便民生活。包括服务热线、聊天解闷、法律援助、纠纷调解、便民理发、婚姻介绍、幼儿园和儿童托管、育儿知识培训、公益讲座、治安巡逻、就业帮助、家电修理服务、食品配送服务、上门护理、上门看病、上门做家务、老年饭桌或送餐、日托站或托老所。

二、便民服务现状与需求

(一)便民服务供给基础

便民服务包含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日常服务。综合来讲,居民的便民服务需要集中在对社区便民设施、(居民或居委会提供的)便民组织和便民生活三个方面。由于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和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居民对于便民服务的需求不同,街道和社区在为居民提供服务的时候往往会出现“服务内容多、服务事项杂、服务能力弱、服务评价低”的尴尬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诞生了众多的便民服务市场化的企业和社会组织。提供多样化和差异化服务的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出现促进了便民服务的发展,减轻了社区和居委会的工作负担,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居民权益屡受侵害的情况,迫切需要居委会的监督和管理。我们必须看到,社区便民服务的发展有着广阔的空间,市场差异化服务和便民服务之间并非不能并存,这也是目前西三旗街道努力探索推进建设社会治理创新园的切入点。

(二)便民服务供给现状

便民服务中心和以96156北京市社区服务热线为代表的线上线下服务方式的开通,体现了西三旗街道在管理创新方面所做的努力。西三旗街道作为拥有8万户籍人口、3.9万暂住人口、管理30个社区的服务机构,在便民利民服务的开展和实施过程中,进行了许多尝试。尤其是提出的“社会创新园”概念,通过市场化的运作和竞争将便民服务内容更细致化和高效化。西三旗街道开设了“西三旗街道社区服务信息网(96156北京市社区服务热线)”,该信息网主要面向居民提供便民生活的服务功能,这些服务可谓涵盖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涵盖了各个年龄段的需求。本次问卷调查首先了解了西三旗街道居民对于便民服务的知晓、使用和满意度等需求状况:

1.便民设施的设置情况

便民设施是社区便民服务的硬件设施。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在智慧城市、文明城市的建设过程中,“15分钟生活圈”的概念日渐被社区居民所接受。而以购物、就医、求学、健身、文化和金融服务为主的便民设施,就是保障“15分钟生活圈”概念得以推广和应用的重要举措。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在西三旗街道被抽取调研的四个社区中,便民设施的覆盖率较高,居民对于该社区便民设施的15分钟可达性回答较为一致。西三旗街道的便民设施基本上能够满足大多数居民享受“15分钟生活圈”的需要(见图1)。除了老年大学之外,认为15分钟到达所需便民设施的居民比率都超过50%,尤其以对商店/超市/便利店、学校、餐馆/饭店/酒店和银行/储蓄所的15分钟可达性认可度最高。

2.便民组织的设置情况

便民组织是实现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重要体现,在社区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8]本次调研重点了解了居民对老年人协会、老年人维权小组、志愿服务组织、文化体育娱乐组织、儿童活动、义工组织等便民组织的认识。在回答“本社区有下列组织吗?”的问题中(见图2),有超过一半的被访者认为该地区没有“老年人协会”和“老年人维权组织”,而认为本社区没有“志愿服务组织”的比例最低,也就是说,超过九成的受访者认同本社区存在志愿服务组织的便民组织形式。志愿服务组织受到居民的认可度最高,但是社区也需要建立起维护老年居民自身权益的“老年人协会”和“老年人维权小组”等自我服务类型的组织。

3.便民生活

便民生活服务与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除了问卷调查之外,通过与社区工作人员的访谈,课题组深入了解了便民生活服务的设置情况。通过访谈,课题组发现居委会工作人员表示常见的便民服务都可以通过拨打96156或者登陆西三旗街道社区服务信息网进行预约使用。但是问卷调查却显示,居民对关乎自己日常生活的便民生活服务的知晓率并不高。在回答“当地有便民服务吗?”这个问题时,认为“当地有”的前三位便民服务是治安巡逻、公益讲座和纠纷调解,分别占94.4%、76.5%和75.5%;除此之外,认为就业帮助、法律援助、便民理发和幼儿园儿童托管等便民生活服务“当地有”的概率均超过50%。而居民认为上门看病、上门护理日托站或托老所的概率最低(见图3)。可见在医疗和养老两方面,社区便民生活服务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做。

(三)需求——居民对于便民服务的需求

为了了解居民对便民服务的需求状况,课题组使用了问卷中的便民服务的使用状况、需要程度和满意度来进行观察,具体情况反映如下:

1.便民设施

课题组首先了解居民对于“15分钟生活圈”等便民设施的可达性,进而进一步了解居民对于便民设施的满意程度。但是,考虑到便民设施存在硬性便民设施,如农贸市场、超市和银行等,也存在一些软性的便民设施,如绿化、公共卫生和文化娱乐,而这些软性便民设施以一种主观感受的形式存在,并不在“15分钟生活圈”的概念中,因此,在考虑居民对于社区便民设施需求满意度的时候,课题组将便民设施的概念进行了扩展。通过多重响应分析,居民对于社区便民设施的满意程度表现为:居民对社区便民设施满意度排名前三位的有交通状况、治安环境和便民购物,其中交通状况和便民购物属于硬性便民设施;而排在居民满意度较低的后三位的分别是公共卫生、环境绿化和健身活动场所,其中公共卫生和环境绿化属于软性便民设施。也就是说,目前的西三旗街道较好地落实了“15分钟生活圈”概念,在便民设施的配备方面较好地满足了居民对于硬性便民设施的需求,但是也需要在软性便民设施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以更好地满足居民对于便民设施的需求。

另外,通过交叉分析,发现年龄、受教育程度对于便民设施的满意度评价并无显著性差异,反而性别和健康状况在对于便民设施满意度的评价方面有着差别。女性的满意度高于男性,而健康状况较好的居民的满意度高于健康状况较差的老年人。

2.便民组织

被抽取的西三旗街道的四个社区中,志愿服务组织的认可度较高,因此在同意所在社区有相关便民组织的居民中(见图4),经常参加志愿服务组织、义工组织的比例最高,分别为79.89%和61.77%,但儿童活动组织、老年人维权小组、老年人协会即使有,居民“从不参加”的比率也非常高,超过4成。除众所周知的志愿服务组织之外,西三旗街道便民组织的参与率和认可度都较低。这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考虑到“志愿服务组织”的高参与度,可能的原因是居民对于便民组织的知晓率低直接降低其参加便民组织的需求;二是现有的便民组织的相关活动或者设置情况,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居民对于便民组织的需求。因此,西三旗街道应该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整合便民组织的资源,扩大社区基层便民组织的影响力,以更好地服务社区居民。

另一方面,数据显示居民对于社区便民组织的知晓率和参加程度都比较低,这与我国的国情有一定的关系,也与社区便民组织的设置和发展情况息息相关。有样本反映,他们在遇到难题时会通过社区内部自发成立的非正式组织提供的非正式支持力量得到解决,而这种来源于非家庭成员式的非正式支持力量其实就是社区便民组织的雏形。虽然现有的数据并没有表现出居民对于便民组织的较高需求,但是社区便民组织仍然有着很大的市场前景,只要社区和街道进行适当的组织、引导和扶持,社区便民组织定会得到发展和壮大。

3.便民生活

从对社区便民生活服务的需求方面来看(见图5),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治安巡逻、家电维修服务和便民理发,有这三项需求的居民也均超过了5成,分别为59.7%、53.6%和53.1%,有婚姻介绍需求的居民比例最低,只有2成的居民选择了此项,这与我们的被访者年龄层次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对于婚姻介绍的便民服务需求主要集中在20~35岁的适婚年龄阶段。居民回答“使用过”的前三位便民生活服务为治安巡逻、公益讲座和便民理发,这与表示“需要该项便民服务”的比例较为一致,可见,对于本次调研的居民群体来说,对治安巡逻、公益讲座、便民理发、家电维修服务和食品配送服务的需求较为强烈。便民理发、家电维修服务和食品配送服务均属于市场化运作较为成熟的服务类型,因此,作为政府部门需要加强对为居民提供此类服务的企业的监督,以切实保证居民享受该项服务时的权利不受侵害。尤其是对于老年人,社区和居委会需要发挥自我监督、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功能,提前把好“服务质量”这道门槛。

居民对社区便民生活服务的满意度前三位为治安巡逻、公益讲座和纠纷调解,满意度分别为71.4%、49.0%和36.7%。综合图5的数据来看,社区居民使用情况较好、需要程度较高的便民生活服务的满意度也较高,如居民对于社区便民生活服务中的治安巡逻的使用情况、需要程度和满意程度的评价表现出一致性。课题组认为,在加强社区便民生活服务的框架指引下,可以以“治安巡逻”的组织和使用的成功经验作为案例进行推广复制,以加强对其他便民生活服务的运作,也就是说,政府部门需要重视便民生活服务“榜样的力量”。

(四)路径——居民了解便民服务的途径

社区的便民服务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在建设“人人共建、人人共享”的文明社区、智慧社区、和谐社区的过程中,居民的参与决定了便民活动开展的效果,也就决定了文明、智慧、和谐社区建设效果。通过本次调研的“您是通过哪些渠道了解社区服务的?”发现,传统的“社区宣传栏”、“邻里告知”和“社区宣讲活动”依然是被调研社区的居民了解便民服务的主要宣传渠道,分别占30.7%、23.4%和23.1%,而通过“社区网站”知晓社区便民服务信息的比例最低,只有4.9%。这其中的理由,一方面是因为使用社区便民服务的群体主要是老年人,他们尚未熟练使用网络以获取信息;另一方面,相对于老年人,中青年更加倾向于选择市场化的差异服务,而对便民服务的依赖性较低,因此,已经熟悉使用网络的他们反而会较少关注社区服务的供给。但是,随着未来熟悉计算机和“科技依赖症”一代进入老年,“社区网站”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宣传途径,也将是市场化运作企业的一个必争宣传入口。

可见,为了提高居民的参与度,目前西三旗街道迫切需要扩展便民服务的宣传路径,提高不同年龄、不同经济状况、不同性别和不同健康状况享受便民服务的效率,扩大居委会和社区影响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文明、和谐、友善的街道环境。

(五)反馈——居民对于社区便民服务的反馈

为了了解居民对于街道和社区对于便民服务的意见和建议,课题组在问卷设计中设置了“您认为所在社区的公共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和“您认为应采取什么措施来改善社区的公共服务”这两个问题来获取居民对于便民服务的反馈。从多重响应的数据结果来看,居民认为“社区服务市场化运作程度较低”是目前的社区公共服务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个案选择比例接近60%,其次是认为社区便民服务“服务内容不够丰富,缺乏新意,不够多样”,个案选择比例也接近六成。因此,在可以改善社区公共服务的措施方面,“丰富服务内容,满足居民个性化需求”、“创新服务形式”和“加强社区公共服务的市场化运作”成为了居民认为最主要的措施。

在居民的认识当中,在基础的便民服务中加入市场化的运作模式,继续扩展社区的组织服务形式和服务内容是发展便民服务的紧要任务。居民希望通过扩展便民服务的服务内容、增加服务形式和引入市场化运作来提高其享受便民服务的积极性和效率。而目前西三旗街道的社会创新园就是试图通过引进市场化运作方式来提升便民服务,这与居民的期望不谋而合。

三、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的调研,我们了解了西三旗街道便民服务供给和需求的现状、居民了解服务的路径和对便民服务的期待,同时也发现了目前已有的便民服务的问题。以西三旗街道作为一个“样板”,研究认为,目前可以从以下途径对社区便民服务进行改进和提升:

首先,街道和社区需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社区便民惠民服务中心服务水平,强化基层组织服务能力。需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切实了解居民需求,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整合社区及周边各类资源,促进基层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能力的提高,更好地满足群众需求,为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便民服务。

其次,社区便民设施基本上能够满足大多数居民享受“15分钟生活圈”的便利,但是也需要加强对于“公共卫生”和“环境绿化”等软性便民设施的投入建设;志愿者服务组织等便民组织发展较好,其他便民组织的发展并不成规模,需要加强对便民组织的引导和管理;在便民生活的众多服务内容方面,社区医疗、居家养老等服务设置方面还比较薄弱,建议街道有针对性地对这一领域进行进一步的扩展和强化。通过各种途径做好宣传,扩展便民服务的宣传路径,提高不同年龄、不同经济状况、不同性别和不同健康状况享受便民服务的效率,平衡社区便民服务的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再次,街道或者社区居委会作为第三方要引进便民服务提供商的竞争,做好便民服务的价格公示,做好服务监督。考虑到社会创新园的建立(引入市场化运作)会为西三旗街道的便民服务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血液,产业和政府之间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互动,而“社会建设文化先行”,我们建议西三旗街道可以摸索将现有的产业-政府-居民之间的互动发展为产业-学术-研究-政府-居民的互动模式,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到社区便民服务的规划、发展、提升和推广的过程中来,争取将产学研民的社区便民服务创新互动模式建设成具有示范性效果的特色便民服务创新火车头。

参考文献: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李迎生.对中国城市社区服务发展方向的思考[J].河北学刊,2009(1):142-144.

马飞炜,卢福营,李莉.便民服务与地方政府管理创新——以浙江省上虞市便民服务中心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4):100-103.

吴燕民.中国城市社区服务运行机制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05:12-19.

吴秋君.城市老年社区服务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23-42.

邢召鑫.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6(11):134-135.

杭州,高辉,谢诗晴.杭州市老年人居住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既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和设施发展视角[J].经营与管理,2015(12):147-149.

陈洪涛,王名.社会组织在建设城市社区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基于居民参与型社区社会组织的视角[J].行政论坛,2009(1):73-76.

责任编辑:张 炜

猜你喜欢

居家养老社区治理便民服务
一减再减 一网通办——南京市应急管理持续推进便民服务“宁满意”
便民服务
试析金华市社区养老问题
试析金华市社区养老问题
依托社区学习共同体推进社区治理的路径研究
“互联网+”时代养老政策探究
心理建设:社区治理新方向
试析社区治理中提高居民参与度的台湾经验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建立便民服务长效机制
便民服务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