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标景观的历史演变及优化对策
2016-08-01赵继敏
赵继敏
摘要:地标是城市的景观,某种程度上也代表着城市的精神。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北京地标景观的风格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新中国成立前,北京的地标以天坛、故宫等代表传统文化的古代建筑为主;建国后,以满足国家政治需要的人民大会堂等经典建筑为主;上世纪80~90年代,中央广播电视塔等融合中外文化的新地标逐步成为时代的潮流;21世纪初,国家大剧院、国家体育场(鸟巢)等追赶世界潮流的后现代地标正重新定义着北京的国际化形象。通过回顾北京地标景观的历史演变,指出北京的地标建设应当具有更好的历史延续性,在传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从而更好地保持地方文化的独特性。
关键词:地标;历史演变;城市
一、地标与地标景观的内涵
所谓地标,字面意思是地表上明显的标志物。地标的原始功能是为人们提供辨别空间的坐标点。[1]近代以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地标正在成为很多地方最著名的景观。地标不仅仅是一种城市摆设,也不仅仅是为了让人们记住和识别,地标往往成为城市的“文化名片”,是城市文化精神的象征。[2]
在北京,故宫、长城都是这类具有标志性的地标建筑,也是北京城市文化精神的象征。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等具有现代风格的建筑,则是北京迎接现代化、融入全球化的象征,是北京的新地标。此外,也有一些地标不是人工的建筑,只是特定的地面标志物,如北京牛街地区在元代被称为冈儿,因这里有一地势较高的土岗而得名。本文主要关注的是前者,即标志性的建筑。
二、地标景观建设对于北京城市文化的意义
不同尺度的区域对应不同的文化地标。北京的市民问卷调查表明:从全市尺度来看,北京地标为天坛、天安门和中华世纪坛,各个区县的文化地标也有一个以上,街道和社区的文化地标人们认同比较一致。[3-5]北京的居住小区甚至也有许多成功的文化地标,比如,崇文区金鱼池小区的“小妞子”铜像既引人瞩目,又被大众普遍认可。
通过规划城市地标,引导城市文化建设,有助于树立北京首善之都的文化形象。城市文化地标建设是城市文化空间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具有一些特定的文化传播功能。通过城市文化地标建设,强化城市文化记忆。在北京有许多加强城市文化记忆的地标,如建城纪念柱和建都纪念阙,是北京城市记忆的最好地标。
城市商业文化地标建设,可以推动城市商业文明精神的宣传。北京王府井商业区的地标体现了城市的商业文化精神。[6-7]北京百货大楼是首都商业形象的窗口,张秉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职业精神在今天依然有必要大力倡导。
通过小区文化地标建设,可以强化居民对小区历史的记忆。海运仓的船舫凉亭,体现了小区漕运码头的历史。金鱼池小区将小妞子铜像作为小区地标,见证这片土地上翻天覆地的变化。金鱼池小区居民以及他们的后代对这片地区有空间的记忆,有空间的感情,小妞子便被认同为这一群体的象征。
通过城市文化创意地标建设,可以强化文化产业的社会影响。随着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深入人心。因此,创意文化地标的建设,可以引导文化消费方向,引领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有助于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
三、北京地标景观的历史演变
(一)新中国成立前基于古代建筑的传统文化地标
北京传统的地标分别对应不同大小的区域,可以分为不同的等级。作为国家的首都,北京的大量地标性建筑代表的是国家。比如,天安门是故宫的一部分,是传统皇城的代表区域,同时也是近代“五四运动”的发源地、举行开国大典的地方。其位于北京城市的中心,长期以来,是公认的国家层面的文化地标。中华世纪坛建筑群展示了20世纪中国百年历史,体现着中国古老的乾坤哲学思想,也体现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因此,中华世纪坛也适合做国家文化地标。[8-9]天坛祈年殿建筑形式体现着古代帝王与天地之间的关系,[10]隐喻着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看作体现古代都城历史的一个文化地标。此外,北京也有一些地标主要体现北京作为一个城市的特征。比如,北京西二环线上的北京建城纪念柱和建都纪念阙就是典型的代表。
(二)新中国成立之初,满足国家需要的经典建筑地标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20世纪50年代,有所谓的“北京十大建筑”,分别是人民大会堂、中国历史博物馆与中国革命博物馆(即今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民族文化宫、民族饭店、钓鱼台国宾馆、华侨大厦(已重建)、北京火车站、全国农业展览馆和北京工人体育场。
20世纪50年代的北京十大地标建筑可以说完全是以政治为背景的产物。当时中国和苏联的关系趋于恶化,中共中央在北戴河会议上强调搞几项经典工程,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新面貌。从1958年9月5日确定国庆工程任务,到1959年9月全部完成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军事博物馆、北京火车站、北京工人体育场、全国农业展览馆、华侨大厦的建设,仅用了一年时间。
这些建筑的重要特征是在传承传统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彰显了民族的独立和自强。比如,民族文化宫,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是中国56个兄弟民族平等、团结、进步、繁荣的象征。十大建筑中的人民大会堂、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与天安门城楼和同样建于50年代初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共同构成了天安门广场的主体建筑,成为了这一时期北京最典型的地标。
(三)20世纪80~90年代,融合中外文化的新地标
20世纪80~90年代,正值中国改革开放的转型期。随着对外开放的日益加深,建筑风格也日趋多样化:既有现代的,也有民族的;既有中国人设计的,也有外国建筑师的作品。
20世纪80年代,北京新建设了一批地标型建筑,包括北京图书馆新馆(今国家图书馆南区图书馆)、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首都国际机场2号航站楼、北京国际饭店等。这些建筑中,有的保留了一些传统的建筑风格,比如北京图书馆新馆采用的仿古设计;也有的地标更为国际化,比如北京国际饭店采用了西式的风格。
20世纪90年代的北京建成了两个重要的新地标: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和中央广播电视塔。北京亚运会的召开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事件,带有更为现代化风格设计的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在此时建成。1994年9月建成的中央广播电视塔造型别致,祈年殿式的重檐形式塔座;从地面升高到223米处,筒径半径向外挑出10米,形成一宫灯形的塔楼,力图表现塔的中国属性和北京特色。塔的设计集广播电视发射和旅游观光、夜景照明、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建筑,是北京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四)21世纪初至今,追赶世界潮流的后现代地标
进入21世纪,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加,北京城市文化建设的思潮也日趋国际化,这首先表现在一系列具有“国际范儿”的现代建筑拔地而起,成为了后现代的大都市的新的地理标志。2007年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主持设计的国家大剧院建成,具有明显的后现代特征,互相映照的钛合金、玻璃圆顶和方形人工湖、水下入口、大厅设计等均是后现代元素特征,彰显了剧院作为国家文化产业象征的重要地位。2008年北京奥运会召开,以鸟巢和水立方为代表的奥运场馆因其极具特色的建筑结构和形态,享誉全球的知名度,成为了北京城市文化的新地标。鸟巢外形结构主要由24根桁架柱组成的巨大的门式钢架组成,“水立方”的墙面和屋顶都分内外三层,设计人员利用三维坐标设计了3万多个钢质构件,独特的钢结构填补了世界建筑史的空白。2010年,央视新址大楼经修复后,成功得到验收,并交付使用。2013年,世界高层建筑学会评选中央电视台新址大楼获得“2013年度高层建筑奖”最高奖——全球最佳高层建筑奖。
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北京还涌现了一批后现代的文化创意空间,“首钢”、“宋庄”、“798艺术区”等一批文化产业集聚区成为新时期的北京的文化地标。798艺术区是工业建筑与艺术结合的产物,厂区保留了1950年代的德国包豪斯风格的建筑。1996年开始陆续有艺术家入住,2006年建立798艺术区管理处,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一个蜚声国际的艺术区。现在,798艺术区已经成为中国文化艺术的展览展示中心,成为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成为仅次于长城的外国人来京第二目的地。
四、北京地标景观优化对策
好的地标景观既能标新立异,给居民和游客带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力,同时也能与本地的文化融为一体,对城市整体形象的塑造产生正向的推动。目前,一味的高楼大厦、后现代化的分解与支离,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北京的城市文化的地方特征,有造成“千城一面”的倾向。北京地标景观的设计应当根据北京城市的地域文化环境和城市自身文化特征,提炼代表城市文化特质,统领各项城市文化战略的核心文化要素。这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量:
从空间战略上看,临近城市核心区域,以保护传统文化为主,着重体现北京古都风貌;远离城市传统核心区,在新的商务中心,逐步体现现代都市文化风貌为主。理性的、人文的城市地标景观建设,将在北京城市文化建设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从地标的内容上看,应着重营造特色文化场所,城市规划设计中大力推动富于地方特色的文化地标的建设。除了顺应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设一些新的城市层面的地标外,在一些著名的小区、街道,也可以推出一些基于本地文化特征的雕塑,从而为居民的生活带来更多的文化气息。
从地标与城市文化经济的协调发展上看,需要对原有的工业厂房进行保护性利用。文化创意产业促进城市衰败空间的更新演进,提升了城市空间的品质,塑造了城市时尚地标,契合了城市文化保护、继承和超越的需求。因而,在遇到城市更新、文化集聚区面临拆迁压力的时候,从保护城市文化资本的角度,政府应尽力维护重点文化产业集聚区和地标性建筑的合理存在。
参考文献:
周尚意.解读北京地标景观文化[J].前线,2009(3):1-3.
李勍.文化地标:一座城市的DNA[J].建筑与文化,2012(9):101-104.
赵芳.城市空间:一种社会学的理论演进[J].城市规划,2001(8):67-70.
段进.城市空间发展论[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99.
肖毅强.空间的意义:从现代主义空间概念谈起[J].新建筑,2001(4):76-78.
周年兴,俞孔坚,李迪华.信息时代城市功能及其空间结构的变迁[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2):69-72.
夏祖华,黄伟康.城市空间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2.
唐赞功.中华文明史[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2.
金俊.理想景观——城市景观空间的系统建构与整合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2.
俞孔坚.景观的含义[J].时代建筑,2002(1):14-17.
责任编辑:许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