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庸作为君子之至德

2016-08-01梁舒娅

青年文学家 2016年23期
关键词:至德中庸论语

梁舒娅

摘 要:君子之德是德性教化中关键的一环,在此过程中,君子之德起到垂范与导向作用。因而,作为至德的中庸,不仅是孔子希冀全“民”具备的理想德性,更是道德教化中起导向作用的君子所应当具备的必要德性。

关键词:君子;中庸;至德;孔子;论语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3--01

一、中庸至德与仁智统一的理想人格

早在孔子之前,“君子”一词已广见于先秦典籍。在孔子处,“君子”被扩充为人格上的较高等级,主要指有德性的人。《学而》篇有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此外,孔子进一步指出了形成德性的具体行动:“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学以文。”“亲仁”是对仁的希冀,“学文”是对知的要求,君子作为理想人格,更是仁与智的统一。

仁与知在内涵上有所区别,但两者的外延密切相关。孔子认为,知是道德行为的重要条件:“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有知,方能进一步把所知的道德法则付诸现实。根据推己及人的“仁之方”——忠恕之道,其内在要义已包涵知与道德行为的发生学顺序:每个人都具备判断是非的理性,进而可以把是非、善恶的判断方法作为普遍法则运用于他人。同理,《卫灵公》中“知及之,仁能守之”的出发点正是理性自觉,知既是仁的前提,又需要由仁来守护。

作为仁与知相统一的君子,离不开中庸之道对仁与知的结合。首先,仁与知彼此密切关联;进一步讲,君子的仁与知,正是有了中庸的调和,方能完满地结合,既非”过“,也非”不及“,而达到恰到好处的中道。达到中道的仁,能够确保主体的行为坚定不移地朝着合乎道法的方向发展。“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志于仁德的人不会为非作歹——不为恶是道德行为的底线,恰当的仁确保了这条底线不被冲破。不能用仁来守护的知,必将最终失去,这显然不是道法所要求的;反之以礼来守护知,不仅避免了仁的不及,而且避免的知的过度。因此,中庸这样的至德可以看做是常与变的统一,“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仁确定了行为方向遵循道的方向而恒常不变,如高山;知使得为善的过程通权达变,犹如灵活无滞的流水。君子是最具可实现性的理想人格,既有知又近仁;而中庸合仁知又高于一般仁德,故中庸之道在君子人格中也作为至德而存在。

二、中庸至德与克己复礼的道德主线

孔子伦理道德思想的核心是“仁”,而“仁”的客观标准则是礼。颜渊问仁,孔子答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一方面,孔子将礼作为行为约束的标准,另一方面,君子的道法实践实质上就是践礼而行。然而,这样的道德实践也只有以中庸为指导,才是最完美的,此中原因何在?

首先,践行礼仪若是没有达到标准,固然不好;但若超过礼仪的范围,同样不可取。所谓“不学礼,无以立”,原因在于“学礼则品节详明,而德性坚定”,而不学礼则没有“礼教恭俭庄敬”的立身之本,因此礼的不及状态将直接导致立身之本的缺失。除此之外,知礼却僭越礼也是失礼的表现,是君子不可忍受的行为。《论语·八佾篇》有言:“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认为,僭礼的行为实属目中无礼,是对政治秩序的一种破坏,更是对道的一种违背,非君子所为。另外,礼要求恭敬谦让、节用爱人,但如果过了头,则会变成谄媚虚伪、铺张浪费,“巧言令色鲜矣仁”直指这种看似恭顺谦和实则越礼谄媚的虚伪行为,它不仅高出礼的要求,而且丢失了仁德。同样,履行礼仪,必须把握礼仪所体现的道德要求的整体性,而不可偏执一端。

礼仪的整体性把握还表现在文与质的协调与统一。孔子在《论语·雍也》篇中说道:“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礼仪包括文与质两个方面,而无论是文还是质,若在天平的两端若是不能保持平衡,就会粗野或虚浮;只有文质相称,二者兼顾,才是君子所为。

三、中庸至德与和而不同的德政理想

“为政以德”代表着孔子的为政思想,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其重要含义之一,就是要求为政者必须是“修己”成德之君子,以和而不同为政治理想目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以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来比喻为政以德,这个比喻本身展现的就是和而不同的图景。正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要实现这样的政治局面,就需要把全部的道德水准提高到相应的程度;中庸作为至德,正是由于它是和而不同的政治局面的道德体现。

孔子不仅在制度上推崇周礼,在德性上也认为今不如古,表现在哪里呢?在他看来,古今都有狂者、矜者与愚者,但古代的人比今人好在并没有像今天的人一样把这些推向极端,而是在这些品质中蕴含值得肯定的肆、廉、直,这就意味着古代民众的道德水准比当代民众更接近中庸之法,也是为政者在道德上所要推崇的标准。简言之,古代道德水准高于当代道德水准之因,正是其更接近中庸之道,因而为实现理想的政治局面,必须将当今的道德水平想中庸处提高。因而为政的君子首先要将道德水准提高到中庸之德,而中庸作为至德,也正是因为唯有这种德性方能与君子的为政理想相匹配。那么,若要在民众中推行中庸之法,为政者应当率先示范。《论语·尧曰》曾经提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尧对舜治理天下的告诫,在于“允执其中”,以坚持中庸之道。

参考文献:

[1]《论语》.

[2]朱熹:《论语 大学 中庸》: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3]钱穆:《论语新解》:三联书店,2002.

猜你喜欢

至德中庸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中庸自明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树人学校
——润心至德 立德树人
如何读懂《论语》?
朱子《中庸章句》的诠释特点与道统意识——以郑玄《中庸注》为参照
《中庸》:裹藏人生大智慧
ntheImportanceofCulturalFactorsinOralEnglishStudying
不管事的仆射
《论语·为政第二》
不管事的仆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