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女性主义电影中的人物形象

2016-08-01边丽君

电影文学 2016年14期
关键词:女性主义人物形象

[摘 要] 随着女性主义理论与女权运动在20世纪的兴盛,美国女性主义电影在近年大量涌现,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类型电影。这些女性主义电影塑造出许多形象丰满、个性鲜明的女性人物,在美国影坛上成为一道独特的景观。本文所指的女性主义电影是指在创作方向上以女性为主要审美客体,反映女性生命体验,在主题上又能反映出女性主义思想的电影。本文从男权社会的叛逆者、神性与母性,以及女性的联盟三方面出发,分析当代美国女性主义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 美国电影;女性主义;人物形象

随着女性主义理论与女权运动在20世纪的兴盛,美国女性主义电影在近年大量涌现,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类型电影。这些女性主义电影塑造出许多形象丰满、个性鲜明的女性人物,在美国影坛上成为一道独特的景观。女性主义理论认为,男性话语权威建构下的历史与文化,充满了性别上的歧视与偏见。这种话语权威下,造成了男女两性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也深深地影响着除去两性关系之外的,更广泛的社会观念与规范。这种两性话语失衡在电影艺术中有着诸多典型的表现。在这些影片中,女性以“他者”的方式存在。女性的生命原貌被遮盖,取而代之的是以男性审美标准建立起的理想女性。这种理想女性的建构与广泛传播,伴随着女性主体性的消解与男性话语中心的进一步巩固。因此,女性主义电影在产生之初,就有着鲜明的审美取向和价值立场。

关于女性主义电影,一直以来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只有泛泛的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所指的女性主义电影是指在创作方向上以女性为主要审美客体,反映女性生命体验,在主题上又能反映出女性主义思想的电影。本文从男权社会的叛逆者、神性与母性,以及女性的联盟三方面出发,分析当代美国女性主义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一、男权社会的叛逆者

英国学者克莱尔·约翰斯顿曾在《作为对抗电影的妇女电影》一文中指出,在众多好莱坞出产的影片当中,男性总是与社会变化构成一对相呼应与影响的因素,而女性则被排除在这种相应的变化之外。因为女性的银幕形象正是男性视点的延伸,也是她们现实生存状态的一种反应。虽然很多影片中女性处在“银幕中央”的位置,但她们的形象却被最大限度地狭隘化和扁平化,是缺席的。因此,约翰斯顿强调女性主义的“对抗电影”,认为女性主义电影消解关于女性的快感消费,使女性摆脱以男性理想为核心的审美认同。当代美国女性主义电影曾塑造了许多具有叛逆精神的女性形象,具有鲜明的“对抗电影”的特征。

男权社会的叛逆女性具有鲜明的主体意识和反抗意识,往往以敢为天下先的,甚至是极端的行为去打破传统伦理道德对女性的种种界定与禁令,以表达她们对男权社会的否定与批判立场。这种反叛精神主要体现在性与暴力两方面。一方面,男性话语中心建立起的理想女性形象是迷人、温顺和隐忍的。无论是情感满足,还是性所带来的身体愉悦,女性都处于被动、被选择和被审视的位置。因此,从女性身体出发,打破性压抑,是解构传统理想女性形象,消解男性话语权威的一个重要方面。《红字》《紫颜色》《月色撩人》《欲望都市》等很多电影作品,都是以此视点展开的。改编自美国作家霍桑同名小说的《红字》讲述了女主人公海斯特·白兰拒绝无爱婚姻,与牧师通奸,并生下一个女孩的故事。为了保护所爱之人,海斯特怀抱婴儿,站在广场中央接受公开审判,并被要求佩戴象征着罪恶的红字。海斯特以超越同时代女子的观念与气度去对抗命运的不公,最终赢得了世人的尊重。红字亦由“耻辱”变为“尊敬”之意,见证了女性对男权话语的解构和重建。

另一方面,暴力也是女性主义电影中,与叛逆女性相伴的一个重要元素。在影片中,暴力的破坏性和讽刺性不仅表达了女性对不公正的男权社会的反抗,也表达了女性重建性别秩序的要求和努力。派蒂·杰金斯执导的《女魔头》讲述了艾琳孤独、艰难而又血腥的生活。艾琳自幼饱受凌辱。此后,不得不出卖身体求生存的现实,毁灭了她儿时的种种梦想。艾琳的人生几经起伏,最终在社会的重压之下,走向了极端的反抗。在杀死一个疯狂向她施暴的男人后,艾琳对社会展开暴力反抗,目标便是男人。《末路狂花》中的索耶与塞尔玛也同样因暴力反抗男权社会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天生杀人狂》中的麦勒丽也是如此,男权社会的性暴力与精神暴力是使其变为杀人狂的根本原因。影片揭示了父亲和狱警作为男性社会权威与秩序的代表,其真实面目却是丑陋不堪的。两者都将麦勒丽作为施暴与泄欲的对象。因此,这些与暴力密切相关的女性形象展现了男权社会女性真实的生存困境。她们不但作为性消费的客体,也是各种社会暴力的承受者。这些女性罪犯的暴虐并非与生俱来,而是表现为极端暴力之下的极端反抗。她们以男性为猎物,是对男性暴力的嘲讽,并在杀死男人的过程中,改变了两性之间的主被动关系。这些叛逆女性形象很容易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她们并不是通过忽视,而是通过以暴制暴的形式公然展现自己的抗争立场。她们以男性为施暴对象,使得处于话语中心的男性体察到这种暴力的毁灭性,并使其切身感受到作为被施暴者的悲哀与愤怒。这种换位无疑具有警示和反思作用。

二、神性与母性

体现女性生命本质中所具有的神性和母性也是美国女性主义电影的重要命题。柏拉图曾在《理想国》,中指出女性作为母亲,孕育本能属于自然内容。而个体从母体那昏暗的“洞穴”中脱生,是人从自然走向社会,从无序走向有序,从蛮荒走向文明的标志性事件。这个过程获得文化身份,脱离低等秩序。而母亲恰恰是这些低等秩序的一部分。因此,女性主义电影不但将母性视为人性的光辉来给予呈现,更是将母性与神性联系在一起,展现女性生命的力量、崇高与美。

首先,在很多影片中,女性与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揭示了女性是自然神性力量的体现。如,波兰斯基导演的电影《苔丝》,影片将四季与人物的命运沉浮结合在一起。富人亚雷被苔丝美丽的外表所吸引,玷污了她的身体。苔丝未婚先孕,受尽了世人的嘲笑。在冬季她以自己的方式为夭折的孩子洗礼,并在孩子的坟头插上美丽的花朵。春天,苔丝走出阴霾,靠劳动换取生存,并与克莱尔相爱。但得知苔丝过往的克莱尔,却在新婚不久抛弃了苔丝远走他乡。女主人公在那个冬季,再次走入了生命的低谷。苔丝敢于拒绝无爱的婚姻,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为了家庭的忘我牺牲,用生命去维护人格的尊严,向代表着男权的亚雷进行最后的反抗等,这些都展现出女性生命的力量与美。影片通过这一叙事方式,揭示了女性与自然的息息相关,及其如自然一般坚韧和美丽的生命。也揭示了这种神性力量正被人类中心主义将女性与自然共同视为征服对象。

其次,美国女性主义电影也塑造出许多女性英雄形象。这些人物既是爱的象征,也超越了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而成为一种神性的存在。《饥饿游戏》系列影片塑造的女英雄凯特尼斯是这类形象的典型代表。这部影片改编自美国女作家苏珊·柯林斯的同名小说。影片从女性视角出发,讲述了凯特尼斯为救家人参加施惠国创造的“死亡游戏”,死亡游戏满足了统治阶层的快感需要和嗜血本性,也是其震慑被统治者的重要手段。凯特尼斯在死亡游戏中生存下来,她的勇敢、智慧和力量赢得了12个被统治辖区的人民的拥护,最终成为他们反抗暴力统治,重建公正秩序的领袖。影片中的凯特尼斯兼具母性与神性的特质。家庭中父亲的缺席、母亲的老迈和妹妹的幼小,使凯特尼斯很早便肩负起家庭支柱的重任。她去丛林打猎养家,为了保护妹妹挺身而出,直至成为革命领袖。凯特尼斯已经远远超越了一个普通女性的家庭与社会角色。她将人们引向光明,被赋予了母性与神性的光辉。

可见,当代美国女性主义电影中不仅强调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也在更广泛的层面上让女性走入整个社会秩序的重建当中,并揭示女性在这一变革过程中的角色与力量。

三、女性的联盟

当代美国女性主义电影中所探讨的女性问题涉猎面十分广泛,无论是题材、人物形象,还是叙事方式,都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这些不同文化背景、生活环境与生命追求的女性,反映出现代社会女性所面临的共同问题,而她们不屈从于命运和现有男性话语逻辑的思想与行为,构成了蔚为壮观的女性群像。这些人物形象彼此联系,交相呼应,成为重建两性关系的女性联盟。

影片《红粉联盟》《钢木兰花》《紫颜色》《坏女孩》与《欲望都市》等,都是经典的展现女性之间相互关爱与扶持的影片。《红粉联盟》讲述了二战期间,一只女子棒球队通过努力,几经波折,最终获得体育界认可的故事。影片中的女性形象丰满,性格分明,诠释了女性乐观与积极的生命态度。《坏女孩》则带有鲜明的西部片风格,讲述了几个女牛仔与当地恶势力展开斗争的故事。在美国电影中,西部片多是男性的专利。而女性作为主角登上西部世界的舞台,无疑是对男性话语权威的挑战。《欲望都市》塑造了几位有着鲜明主体意识的女性形象。她们时尚、美丽,对生活有自己的主见和追求。影片以大量笔墨展现了几个主人公之间的友谊。并且,这种友谊的基础正是建立在争取女性自由之上的,其中涉及爱情、性、友谊与女性事业等诸多话题。她们并不认为只有处于婚姻家庭中,处于男性的庇护之下才能获得生活的幸福。她们在弱肉强食的职场中相互鼓励,她们在爱情受挫后相互安慰。电影中凯利在感情受挫时约好友饱餐一顿,萨曼莎在好友面前自嘲,米兰达在好友面前一副毫不在乎的典型女强人神情。这些女性不但光彩照人,更是以一种轻松和自信的姿态去面对现实社会中女性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令人印象深刻。

正如美国女性作家艾利斯·沃克所指,在男权社会之下,女性通常是被选择和被动接受的一方。在长期的男性中心主义秩序之下,她们越来越难以辨识自身的生存问题,并逐渐成为“沉默的一群”。她们的体验、欲望与能力被男性忽视和压抑,直到这种暴力成为自然而然的事物,进入女性无意识的层面。女性作为整体的沉默化,必将走向“一个失去自我的群体”。因此,沃克认为,粉碎这一障碍的一个途径便是“爱其他女人……以及女人的力量”,即“女性联盟”的建构。斯皮尔伯格导演的影片《紫颜色》正是展现了这样一种女性联盟。影片中温顺隐忍的西丽、开朗美丽的莎格、具有反抗精神的苏菲亚、勇于追寻新生活的蒂娜等,都以自己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男权社会的反抗。影片通过西丽女性意识的觉醒过程,将这几位女性联结在一起,揭示了“女性联盟”在女性征求两性平等过程当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综上所述,女性主义电影在美国电影中占据着一席之地,随着更多女性导演的出现,更多女性作家的作品被搬上大银幕,以及更多关注女性问题、体现女性意识的电影作品的出现,女性电影的风格,女性人物的塑造将日趋多样化。优秀的女性主义电影是那些对现实生活如实反映、对女性生存状况予以深刻的揭示,并对女性生命愿景给予充分展现的作品。这些影片也必然在现实意义与艺术价值上获得双赢。

[基金项目] 本文系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基于通识教育视角的复合型大学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42400411420)。

[参考文献]

[1] 郭培筠.西方女性主义电影理论述评[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5).

[2] 章旭清. “他者”与“解构”——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关键词解读[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1).

[3] 冯芃芃.颠覆经典重塑想象——英美女性主义者对经典好莱坞电影的研究[D].广州:中山大学,2011.

[4] 郭棲庆,唐建南.自我、社会与女性命运——《觉醒》与《紫颜色》中的女主人公之比较[J].外国文学研究, 2011(01).

[5] 王蕾.女性主义叙事学与当代美国女性电影[J].电影文学,2016(01).

[6] 李东晓.西方女性主义电影主题类型分析[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3).

[作者简介] 边丽君 (1982— ),女,山西长治人,硕士,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女性主义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设计与包装设计
以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苏吉尼玛》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论日本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从残缺到完美:论阿来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转变
《人·鬼·情》中的女性主义
《花月痕》的女性主义解读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