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儿童题材电影的产业化运作模式
2016-08-01颜泓
[摘 要] 随着青少年儿童成为美国电影观影主体,并且在美国传统的核心家庭观念下,儿童成为主导家庭集体观影行为的消费核心,该现象的出现凸显了儿童电影在世界电影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给电影产业未来导向发展指明了方向。在电影发展趋向多元模式作用下,本文将以儿童电影作为研究切入点,分别从观影年龄层次、观影内容及观影模式等角度,探讨当代美国儿童电影范畴的扩展和深化及其产业运作模式。
[关键词] 美国儿童电影;低幼化;家庭观念
美国儿童电影发展至今,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动画片或以儿童作为主人公的真人电影,多元化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发展至今的美国儿童电影以明确的是非观念判定、永恒之爱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为价值核心,形成了成熟的高概念化美国儿童电影娱乐产业。
一、儿童观影群体年龄细化
儿童作为电影消费的主导核心力量已经是无须争议的事实,儿童在观影过程中所趋向的消费方向更是电影产业发展不容忽视的一笔财富。观影过程尽管单一,然而由此引发的附属产品消费路径却很丰富。这种间接性的获利方式让电影产业更为重视对特许经营产品的开发,在电影上映前占据该影片中形象产品的销售权无疑是个巨大的商机。
在多媒体、数字化时代未出之时,电影院作为唯一的观影场地为电影产业发展带来极大的局限性。然而,随着数字化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多种平台模式的开启,观影变得简单易行,与此同时,它们也为儿童电影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美国狮门公司与美国教育类玩具制造商“跳跳蛙”的合作,就是电影产业多平台模式下发行的大胆尝试。
将电影产业与慈善活动相结合,并非不可能,也并非不可行。2012年,卢卡斯电影公司与英国儿童慈善组织的合作,就向人们证明了事情的可能性存在。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卡通形象作为慈善活动的主题会引发更多爱心人士的关注,而电影产业公司与慈善机构之间的合作也是互惠互利的,它们之间的跨平台合作,对于推动儿童电影产业向纵深方向发展,将提供更多的机会与更宽的领域。
儿童对于电影卡通的痴迷程度是成人思维所不能理解的,然而却是他们发现的,并将这一发现用于电影产业发展中。美国迪士尼电影公司就将美国特有的积极、乐观的良好心态与友好、合作、互助的价值观念融入他们的电影作品中,输送到世界各地,并对世界各地的孩子们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玩具总动员》《虫虫危机》等经典作品以及《飞哥与小佛》《麻辣女孩》等卡通剧集,将这种“美式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地输入无数孩子们的头脑中。
《猫和老鼠》中,以较为单一的卡通形象、较为丰富的动画场景、充满节奏感的奔逃与妙趣横生的故事情节,激发了低幼儿童的喜爱元素而获得成功。而圣诞节因为能让美国孩子们的“美梦成真”,有关题材的影片同样受到低幼儿童的追捧,如《圣诞颂歌》《圣诞故事》《亚瑟·圣诞》等影片。而除此之外的童话改编影片,诸如《爱丽斯漫游仙境》和《魔境仙踪》等,更是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想象空间。
二、多元化的青少年类型内容资源
青少年是由无知到懵懂的年龄段,强烈的好奇心总是会充斥在他们的体内。随着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单一方向的纯真题材影片更是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他们的心理较以往年代孩子相比更趋向于成熟化、成人化。由于他们所面对的世界、所处的生活环境的多元化发展,这些都促使他们的趣味性开始向成人化审美方向偏倾。随着2013年纽约国际儿童电影最受观众喜爱奖的揭晓,这种“成人化儿童影片”的发展趋势越发凸显。
在当代社会发展中,青少年十分注重自我的存在与感受,他们对于时尚元素的追求与认知往往要超越他们的预期年龄,而他们对于影片选择的多元化更是需要电影人直接面对的。复杂的社会现实,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更懂得如何来选择他们所想要的东西,于是尼克国际儿童频道举办了年度儿童电影奖,命名为“孩子的选择”,直接将他们所想要的,所喜欢的呈现在舞台上,在为影片做了宣传的同时,又能激发这些小影迷对于观影的更多热忱。
青少年对于演员的喜爱与年龄并非有直接的关系,在影片《小屁孩儿日记:狗日子》中的男主角德普,已经50岁的年纪却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而《超凡蜘蛛侠》中的安德鲁·加菲尔德30岁的年纪也丝毫没有阻挡住他成为青少年儿童心中的偶像。当然,年轻的偶像演员的确深受孩子们的追捧,以《暮光之城》的女主角克里斯汀·斯图尔特为例,她不仅被评选为最受欢迎女演员,还凭借《白雪公主与猎人》获得最受欢迎“海扁女星”奖。由此可见,青少年所选择的与年龄无关,只要是符合他们审美的,他们都喜欢。
当成人还在用固有的眼光来看待他们眼中的孩子时,殊不知这些孩子已经学会用成人化的眼光与处世方式来面对这个混乱的世界。在成长中叛逆,在叛逆中成长,当代青年儿童用自己的方式告诉人们,他们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生活主张与选择权利。于是,在电影的世界里,他们一改对传统儿童电影类型“乖乖男”“乖乖女”充满童真梦幻世界的喜好,而更偏向于对类似《饥饿游戏》这样惊险、刺激、迷幻的爱情故事的痴迷。对于充满教育意义的陈词滥调影片,他们不再“感冒”。
美国电影产业的繁荣发展景象是毋庸置疑的,这和他们对于目标观众的准确定位有着直接的关系。儿童电影所面对的并非只有儿童,成人观众同样包含其中。让美国电影产业笼络到更多的目标观众,这是他们一直在追寻的目标。随着时代的发展,儿童成长的不断变化,以商业电影作为承载后盾,在此基础上融入儿童化叙事方法的运用,在满足儿童个性化需求、视听刺激的同时,也能满足成人观众的欣赏标准,这种互通互融的电影产业发展模式不仅极大地促进了美国电影产业的发展,也成为美国电影产业的主要模式。
三、当代美国电影产业的“合家欢”观影趋势
儿童的权利是巨大的,尽管他们还年幼,但无论是在家庭中还是在产业发展中,他们都是作为核心成员而存在的,他们的选择与喜好推动了无数产业结构的发展,电影产业也是其中之一。在儿童的带动下以家庭模式出现的观影结构成为当下最为流行的模式,在消费不高的情况下,几乎每个家庭都能满足儿童的小小观影心愿,而这看似小小的观影心愿却能成为电影消费的主导力量。这对于电影产业发展而言,绝不是一股可以忽略不计的小部队力量,而是促进其经济收益的最佳推动力。与此同时,不同类型的儿童电影产品也在不断地被推出,适合全家观看的G和PG级电影也在福克斯沃登公司的推动下面市。
也就是说“合家欢”观影模式已经成为推动电影产业发展的主要观影模式,但即便如此,面对众多的大小观众“口味”,想做到“众口一致”对电影人而言也是不小的挑战。即使有着多年经验的迪士尼公司也难免会出现《提摩西格林的怪异生活》这样不被称赞的影片。其略显怪异的表述方式,将成人化与儿童化之间的难以调和性赤裸裸地摆在了眼前,也使它成为为数不多在公映阶段就被否定的影片之一。
因此我们说,“合家欢”观影模式尽管极大地促进了电影产业的发展,但其创作的难度也是不争的事实。将儿童的接受尺度作为衡量儿童电影合理化标准,这是由美国现行的电影分级制度来掌控的。
儿童电影的发展根本在于促进或利于儿童的发展,因此,在儿童电影中要避免出现较为明显的性指向话题或较为明显的粗俗语言的暴露。毕竟单纯以视听刺激来取悦观众的标准并不太适合儿童。而备受儿童推崇的影片《魔境仙踪》和《巨人捕手杰克》之所以能取得较好的票房效果与口碑,也是得益于其儿童化价值标准的构成,在热闹的视觉特效中,再加入充满美好童真的故事情节,这极为符合“合家欢”观影模式的选择标准。这也是电影市场中对G级和PG级类型电影需求量不断增加的原因。R类级别(限制级)
的影片绝不会符合“合家欢”观影模式的选择标准,毕竟即使是面对以娱乐作为第一位的美国观众也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受到粗鄙语言的熏陶与影响,即便这部影片的故事核心是以亲情为主导路线,但也无法规避掉它被定性为R级的铁定事实。而其中以积极阳光心态作为影片主体基调,以勇敢、正义作为主旋律的诸如《蝙蝠侠3:黑暗骑士崛起》《超凡蜘蛛侠》《霍比特人:意外之旅》等由小说或动画改编的影片反而都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
在美国,儿童电影的限制级别极为严格,这不仅出于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保护,也充分说明了电影发展中分级制度存在的重要性。对于R级电影的严控把关势必会减少观影群体数量,但为了保护儿童的心理健康,这种限制还是十分必要的。当然,在影片中以艺术化手法对暴力或杀戮镜头做一定的处理,也不失为一种极好的方法,这也是为了迎合电影市场中对G级和PG级类型电影的需求。毕竟“合家欢”观影过程中对儿童的心理保护才是最重要的。
然而,需要提出的是,尽管在美国电影市场中分级制度严控把关,但还是有些本应被限定的影片却利用种种“规避手法”将画面或语言做了一定的“艺术化”处理,这的确满足了为数不少的影迷的视听需求,然而这一现象的出现也置美国电影分类与分级委员会于舆论汪洋之中,认为他们不过是为了金钱利益而与电影公司苟合到一起,这才出现了如此之多PG级影片。
而这种为了电影产业利益化而被弱化的分级制度现象,已经成为美国“合家欢”电影产业模式的主体结构。如何遵循“合家欢”观影模式的初衷,在此基础上将电影产业发展壮大,这是需要考量的主要问题。而不是将这种“合家欢”观影模式作为牟取电影产业暴利的牺牲品。美国电影产业发展固然达到了一个客观的规模化,然而在文化舆论面前,延续电影产业的快餐化标准,用苍白化言语来勾勒最简易的叙事,只为满足利益的最大化,这无疑有悖于电影创作的初衷。如何再创作出诸如《红气球》《伊万的童年》这样经典的电影作品,是值得美国儿童电影人思考的。
电影作为娱乐与文化价值导向的双重并驾,它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在较好地融合了成人化与儿童化矛盾的“合家欢”观影模式中,其文化价值导向作用更为明显,由其折射出的诸多社会问题在引发了观影者思考的同时,更强化了电影中的教育功能与意义。例如,动画影片《飞屋环游记》就以老年人作为影片主角,而影片中凸显出的老年问题也直接映射出了当今的社会现实。
摆脱掉幼稚藩篱的羁绊是美国儿童电影所做的最大突破,借用儿童电影来诉说较为敏感的政治议题、社会问题,也是美国儿童电影拉拢成人观众的巧妙一环。《快乐的大脚2》《赛车总动员2》中都不乏对这些问题的呈现。而科幻动画《泰若星球》中对美国将军的形象塑造更是颠覆了以往。此类影片还有许多,不再赘述。尽管这些影片饱受保守人士的批评,但其做出的超越与意识形态功能的显现仍然值得称赞。
总之,儿童作为电影产业的主体消费导向者,其地位的重要性已被电影界所共识。不同地区、不同命名的儿童电影分别以不同形式出现,这充分证明了儿童电影产业在世界电影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而这一发展趋势为众多电影人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对儿童电影作品的“精准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让儿童电影在多元化、数字化、信息化时代面前更为“合理”地凸显出它的文化价值与含义,让其为电影产业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领域,这是值得电影人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郑欢欢.阵痛中成长——产业化改革背景下中国儿童电影发展备忘[J].当代电影,2013(06).
[2] 郑欢欢.试论中国儿童电影的困境与出路[J].东北师大学报,2006(03).
[3] 崔雨竹.北欧国家电影政策与儿童青少年电影文化[J].当代电影,2015(02).
[4] 李锐.新世纪中国儿童电影的伦理性反思[J].名作欣赏,2015(21).
[5] 周金凯,彭笑远.中美儿童电影产业化发展的对比分析[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4(04).
[作者简介] 颜泓(1960— ),女,浙江永康人,硕士,武昌工学院外国语学院院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育、翻译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