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思经气之流注顺序
2016-08-01刘立安北京按摩医院北京100035
刘立安(北京按摩医院,北京 100035)
浅思经气之流注顺序
刘立安
(北京按摩医院,北京 100035)
【关键词】经络;十二经脉;五腧穴
五腧穴是指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穴。《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即古人将经气在人体四肢运行的过程比作自然界的水流由小到大、由浅入深。“井”穴分布在指、趾末端,为经气所出,像水的源头;“荥”穴分布在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像刚出的泉水微流;“输”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水流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经气渐盛;“经”穴多位于前臂、胫部,如水流变大畅通无阻,经气盛行;“合”穴多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如江河水流汇入湖海,经气充盛合于脏腑。五个特定穴的顺序从四肢向肘膝方向排列,暗示与此相关的经脉系统流注皆呈向心性。
众所周知,正如《灵枢·逆顺肥瘦》所言:“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胸)”,《灵枢·营气》载:“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上行注足阳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间,与太阴合下注肺中,复出太阴”,由此构成十二经脉的正常流注。说明脉有顺逆不同的走行方向,手足各经脉间相互连接,气血的运行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对此笔者思考,经脉的循环流注顺序与五腧穴经气输注方向就产生了矛盾。古今医家大多认为《黄帝内经》非一时一家之言[1],故可认为此矛盾的出现与此相关。笔者通过查阅古籍文献,并结合临床思考,试以新的视角解决此“矛盾”,阐述如下,望同道指正。
1 结合标本根结、天人合一、取象比类理论
《灵枢·根结》载:“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阳明根于厉兑,结于颡大……太阴根于隐白,结于太仓。少阴根于涌泉,结于廉泉。厥阴根于大敦,结于玉英,络于膻中。”
《灵枢·卫气》述:“足太阳之本,在限以上五寸中,标在两络命门。命门者,目也。足少阳之本,在窍阴之间,标在窗笼之前。窗笼者,耳也。足少阴之本,在内踝下上三寸中……手少阴之本,在锐骨之端,标在背腧也。手心主之本,在掌后两筋之间二寸中,标在腋下下三寸也。”
此乃经典详述人体之标本根结,可知人体的根与本皆在于四肢末端,即手足,而人体的标与结集中于头、胸、腹三部,古人对于人体的结构何以有此论述?首先我们考证一下标本根结的原始含义,《说文》载:“本,木下曰本”“根,木株也”,即树根部分;标,“木杪末也”,即树梢部分。《淮南子》:“物类相动,本标相应。”《博雅》:“根,始也。”《广雅》:“结,终也。”根即树根,有起始的含义;结即缔结,有归结的含义。根结一词首见于《灵枢·根结》,马莳注:“脉气所起为根,所归为结。”可见这4个名词本意均是用于说明自然界中树木的结构。而中医的首要特点就是天人合一,即人体皆师法自然,同时与自然界有高度的通应性[2-4]。而同时取象比类是中医学的重要思维[5-9]。故而古人将标本根结之意引入人体结构的阐述之中,诸如经络理论中,标本指经脉的本末,强调经气集中于四肢部位为本,扩散于头面或躯干一定部位为标,标在上,本在下;根是经气所起的根源处,为四肢末端的井穴,结是经气所归的结聚处,在头面胸腹的一定部位和器官[10-11]。二者结合来看,古人对于人体结构的阐述一定程度借鉴了自然界中的树木结构。不难想象,人类手足结构上,尤其是人类未直立行走之前,手足皆着于地面,手指、足趾成枝杈状,与树木的根部枝杈放射状极其相似(见图1)。人体结构上参合树木,功能上是否也有通应之处呢?自然界中,树木的根部深扎土壤之中,主要作用是联系、沟通大地,以汲取水分、无机盐等源自土地的养分,而后自下而上循臂、腿上输,最终经过自身的养分输注系统(与十二经脉如环无端的输注系统相参),将养分输送至干、杈、枝、叶,同时回输根部,最终覆盖自身每一处结构。根据中医学天人合一、取象比类思想,古代人体构造理论亦参合了此树木结构,以手足为根本的经气输注系统在人体四肢运行的过程形成了与井、荥、输、经、合相关的自下而上经脉走行输注,由此五腧穴相关的经络系统可认为是原始的机体与外界联系沟通之道,其自根部即四肢末端经气自下而上、由小到大、由浅入深,一直输送至头、胸、腹等比象于树木枝叶的结构。最终形成人体整体的生命之树。
图1 人体比类树木图
2 结合经筋
《灵枢·经筋》所载的经筋等理论也从侧面有力地佐证了古人这种师法自然的人体认识,即以手足四末为根为本,胸腹头面为标为结的人体构造观。此篇载:“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趾,上结于踝,邪上结于膝……足少阳之筋,起于小趾次趾,上结外踝,上循胫外廉,结于膝外廉……手心主之筋,起于中指,与太阴之筋并行,结于肘内廉……手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内侧,结于锐骨,上结肘内廉,上入腋,交太阴,挟乳里。”由此可知,十二经筋皆起于四肢末端,而后逐渐向上攀附,途经腕、前臂、肘、上臂、肩与踝、小腿、膝、大腿、髀,最终止于头、胸、腹三部,途经不同结构或结、或聚、或散、或络,最终自下而上形成人体的整体构造。
另外,经脉的原穴往往位于人体的腕、踝(即根本部,本原相应)附近等多方面理论,应也与此天人合一、取象比类的古人体构造观紧密联系,有待进一步深入认识。
3 营气与经脉系统
在经络学说中,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构成首尾相接及如环无端的路线而周流循环,运行不息,渗透灌注气血到各个组织器官中,以提供充足的营养和能量,维持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经气于体内的运行,则遵循十二经脉的经气流注顺序,《灵枢·营气》载:“营气之道,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而营气注于脉中即化生为血,营气是脉中的主要物质。营气和血不可分离,《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夫生血之气,营气也。营盛即血盛,营衰即血衰,相依为命,不可分离也。”故又合称为营血。这样,营气的运行路径即是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路径。因此《难经·二十三难》:“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荣于身者也,其始从中焦注手太阴、阳明;阳明注足阳明、太阴;太阴注手少阴、太阳;太阳注足太阳、少阴;少阴注手心主、少阳;少阳注足少阳、厥阴;厥阴复还注手太阴;如环无端,转相溉灌,朝于寸口、人迎,以处百病,而决生死也。”
故而笔者认为十二经脉系统可看作机体自身气血运行的通道,即自身内部的沟通联络及气血循环系统、营养支持及能量分配系统。
4 小结
综上所述,经脉的循环流注顺序与五腧穴经气的流注描述看似矛盾,实则不谋而合。笔者认为二者可以看作两个联系紧密而又独立的系统。五腧穴相关的经络系统比象于自然界树木与外界大地联络、沟通系统,是机体与外界联系沟通之道,故经气始于肢体末端,自“根”部逐渐盛行,而经脉是机体自身气血运行、输注的体系,即自身内部的沟通联络及经气循环系统如环无端。临床中,笔者偏爱远端取穴,往往疗效较好,亦是基于此,针刺或按摩五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证,而且能治疗本经循行所过处的远端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病证,即“远治作用”。
参考文献
[1]丁文.《黄帝内经》成书非一时一人析——兼向马伯英同志请教[J].河南中医,1983,3(5):16-17.
[2]郭蕾.中医学天人相应论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1.
[3] 赵雁,赵君鹏.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医学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9):1407-1410.
[4]赵春博,史丽萍.天人合一与中医学[J].湖南中医杂志,2008,(6): 76-77,85.
[5]王欢,刘星.宋明时期“天人合一”观及中医学思辨方法探讨[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3):10-11.
[6]刘彬,张庆祥.管见中医“取象比类”思维方法[J].四川中医,2011,29(10):54-55.
[7]贾海龙,孙莹莹,薛一涛.中医学取象比类思维浅议[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5):439-440.
[8]赵鹏飞,赵宁,金英果,等.取象比类思想的价值与运用[J].中医学报,2014,(11):1593-1595.
[9]王宏利.中医取象比类的逻辑基础与科学内涵[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37-140.
[10]唐卫华.十二经脉流注、标本根结理论与五输穴出入合论[J].中国医药学报,2004,(4):197-199.
[11]彭楚湘.标本根结理论在针灸治疗眼科疾病中的应用浅析[J].中医药学刊,2004,(2):370,380.
【中图分类号】R245.2
【文献标志码】A
DOI:10.13460/j.issn.1005-0957.2016.04.0460
文章编号:1005-0957(2016)04-0460-02
收稿日期2015-09-30
作者简介:刘立安(1989-),男,住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