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学习环境构建的反思与前瞻
2016-08-01李卓颖
李卓颖
(四川师范大学终身教育与学习研究中心,四川 成都 610068)
分布式学习环境构建的反思与前瞻
李卓颖
(四川师范大学终身教育与学习研究中心,四川 成都 610068)
摘要:随着分布式认知理论的提出,分布式学习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而学习环境被认为是所有促进认知活动进行的支持性因素,学习环境的构建关系着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因此构建良好的分布式学习环境变得至关重要,其中包括学习背景和目标的合理设置,技术学习环境中“制品”的科学分布以及情感学习环境中学习共同体的建设。本文从学习环境的各个方面着手仔细探讨分布式学习环境的构建,力图为分布式学习的应用和发展提供更科学的平台。
关键词:分布式学习;建构主义;分布式认知;学习环境
引言
近年来,信息技术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并在教育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与此同时,人们对建构主义、分布式认知等学习理论的研究也逐步深入,终身学习的理念也植根于越来越多的人心中。在这样的背景下,分布式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模式被提出并受到广泛的关注。
一、分布式学习的内涵
首先,什么是分布式学习?目前国内外对于分布式学习的定义很多,并且尚不能完全统一。本文主要列出以下三种:
分布式学习并不能简单地作为一个新名词来替换“远程教育”,而是一种教学模式,其源自于“分布式资源”的概念,允许教师、学生和内容以资源的形式分布在不同的非中心的位置,使得教和学可以脱离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独立发生。在这个定义中,分布式学习模式可以用于传统的课堂,也可以远程教育的形式开展,或者可以用来创建完全虚拟的教室 。[1]
分布式学习是一种教学模式,它运用多种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学习。如以计算机为媒介的教学,包括视频或音频会议、人造卫星广播和基于网络的多媒体形式等。[2]
分布式学习是一种新的远程教育形式。其采用建构主义的LED(学习环境设计)思想,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改变为以学习者为主体,着重于情境、建构、合作与交流,突破了传统学习中将学习作为一个个体的认知过程的概念,而将学习作为一个学习共同体中每个个体的共同事业。着重于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资源以建立自己的认识和理解。[3]
本文所研究的分布式学习主要是第三种观点。综合国内外多种概念,笔者认为分布式学习的主要特点如下:
(一)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
对于学习理论的分析,我们需要了解传统的知识观,传统的知识观通常认为主观心理和客观世界是独立的,基于这种二元论的基础,衍生出了外源论和内源论这两种对立的知识论,两种观点都将知识作为一种智力状态。外源论者认为知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表征,而内源论者认为知识是精神世界中的推理逻辑能力。建构主义的出现打破了这种身心分离的状态,采用了一种超二元的知识论。认为知识产生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之中。面对问题和干扰对认知的促进,主体用同化和顺应的方式来维持原有的平衡,当问题和干扰过大而致使失衡时,认知随即进行重组,在不断的平衡中进行知识的建构。
而分布式学习同样是一种知识的建构,而且其建构是从个人的和社会的两个维度进行的,分布式学习强调将学习的主要任务从个人头脑中进行的意义构建转化为个人在社会环境中的参与认知。因此,知识的构建是在学习者与社会环境中的各个“制品”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的。
(二)资源的非中心化
在分布式学习中,最显著的特征是资源的非中心化,其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都分布在非中心的位置,课堂教学已经成为了学习的其中一种形式,而学校也仅是学习的一个场所,教和学可以独立于时间和空间发生。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是学习的中心这一观点,教师的角色从最初的传授者变成了指导者,更多的是作为一种人力资源而存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平等。而学习过程也由传统的学习者接受知识变成了学习者利用资源自主构建知识,更具多样性。
(三)学习与电子信息技术密切相关
在分布式学习中,每个个体都是分布在学习环境中的资源。因此,为了更合理的利用资源进行学习,并且及时的获取各种资源。以良好的网络通信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作为基础非常重要,只有良好的基础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分布式资源随时随地的自主提取,以获得相应的学习技能和社会技能。
二、分布式学习环境
(一)学习环境的概念
环境是指主体周围相关的情况和条件,针对不同的对象和科学学科有不同的含义。而学习环境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用到的或有影响的各种要素的统合。[4]其既包括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教材、课件等学习资源,或与老师、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电脑、电子白板等学习工具,又包括学习活动发生时的物理情境或社会文化情境。通过以上对学习环境的归纳,可以把学习环境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静态的学习环境,这种学习环境被理解为个体学习中所需的物质环境,如教室、图书馆、阅览室等。另一种是动态的学习环境,包括物质和非物质的学习资源和教学模式以及会对学习者学习产生影响的文化背景。动态学习环境又可被细分为技术学习环境和情感学习环境,技术学习环境包括学习资料、教材等,而情感学习环境则包括教师的期望、学习者之间的竞争等(如图1)。对学习环境的概念和分类的分析有助于接下来对分布式学习环境的构建进行进一步讨论。[5]
图1
(二)分布式学习环境
1. 分布式认知对学习环境构建的影响
分布式学习环境即是以分布式认知为理论基础的学习环境。因此,要探讨分布式学习环境的设计,首先需要对分布式认知进行探究。
传统的认知观认为认知是大脑从个体级别上对信息进行整理加工的过程,分布式认知被认为是一种新的基本范式来重新思考所有认知领域的认知现象,从首次提出就受到了一些心理学家的关注。自1879年,关于分布式认知的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成立开始,心理学家们纷纷对分布式认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直到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赫钦斯(Edwin Hutchins)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基于对传统的认知观点的批判上提出:“认知的本性是分布式的,认知现象不仅包括个人头脑中所发生的认知活动,还涉及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技术工具之间通过交互实现某一活动的过程,认知分布于媒介、环境中,分布于个体间,分布于由多个个体、工具、环境组成的较复杂的系统中”,这也正是分布式认知的基本理念。[6]
分布式认知是分布式学习环境构建的理论基础,对分布式学习环境构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分布式认知将学习从传统孤立的认知活动转化为群体的社会化认知活动
其认为认知过程中的“制品”和学习的参与者同样重要,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中的所有要素,不管是何种属性都具有相同的重要性。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占中心地位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在学习环境的设计中提倡学习资源的泛中心化,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所需的“制品”,并积极主动构建知识以完成学习任务。
(2)分布式认知强调学习过程中的交互
如巴福琴所言:“真理不是在个人的头脑中产生,而是在对话交流中追求真理的人们之中产生的。”分布式认知强调学习依赖于整个学习情景中所有元素的共同运作,认为交互是实现分布式认知的充分必要条件。因此应重视技术在分布式学习环境建设中的作用,通过不断更新的技术缩短学习者之间或是学习者与“制品”之间的距离,加强各要素之间的交互。通过构建学习共同体将学习变为一个群体共同的事业,进行资源上的共享、学习上的协作、经验上的交流,让传统的“个体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化”。[7]
2. 分布式学习环境的基本特征
(1)资源的泛中心化
分布式学习环境中所指的资源即是分布式认知中的 “制品”。“制品”是英文中的“artifact”。是分布式认知中的核心术语,表示分布式学习中的“工具、参考数据库、设备、技术、作为活动参与者的计算机、思想、心智模式、方法、语言、文化等,其存在形式包括物质的也包括符号的”。而这些“制品”存在于学习环境中,以非集中的方式分布在不同的地点。而使学习资源合理分布,有效共享则能更好的利用分布式学习资源泛中心化的特点。
(2)环境的开放性
不同于传统教育,分布式学习的学习环境脱离了学校教育的红瓦白墙,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式教育。在这种学习环境之下,分布于各处的学习资源使处处都能成为课堂却又处处都不是课堂。学习者仅需要通过一台电脑,就可以轻而易举的获得所需要的各种学习资源。
(3)广泛的参与性
分布式学习环境相当于一个大型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学习共同体中,学生不再是仅仅局限于学校里固定年龄阶段的学生,而是横亘了各个年龄阶段,没有了知识水平、地域差异的限制,只要有学习意愿即可参与到学习中来的更大面积的人群。这个学习共同体中的学习者,在交流与探讨的过程中很好的充当了彼此的学习资源,丰富了学习环境中的情感学习环境。
三、对目前分布式学习环境建设的反思
构建良好的分布式学习环境与分布式学习环境的应用有着密切的联系。虽然目前在我国分布式学习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且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成人教育中来,但是其分布式学习环境的构建仍然存在一些缺陷,使得分布式学习的推广和应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这里的分布式学习环境的构建不仅包括静态的学习环境,也包括动态的学习环境。
(一)学习资源繁多不成体系,加重了认知负荷
在分布式学习环境中,丰富的学习资源自由分布在不同的时空之中,知识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突破了传统的线性组织,采用非线性组织的模式。面对学习资源的分散式分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当中需要不间断的自我定位:现在所掌握的资料有哪些,下一步获取哪一部分资源,如何获得想要的资源,或者在充满着超链接文本或视频的网络海洋中,哪些资源是目前需要的,而哪些资源可以暂时不用浏览,在如此庞大的资源海洋中,学习者面临着极大的迷航可能性。在探索的过程中,过滤不相关的资源已经耗费了过多的精力与时间,最终真正利用有用的学习资源来构建知识的时间寥寥无几。繁多的学习资源,加重了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负荷。
(二)技术学习环境的设置中,“制品”的设置不合理
在认知活动中,“制品”有着多方面的作用。因为分布式学习将学习者与各种学习资源放到了不同的时空中以便于学习者自主获取相应资源进行学习,因此丰富的“制品”和其合理的分布与利用是分布式学习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
然而,目前分布式学习中“制品”的分布却不尽合理。多数偏向于理论性资源的获得,而供实践的操作性资源却远远不够。学习者获得了理论知识后,却很难有实践操作的机会与平台。对于部分学科,该问题尚不明显,然而对于一些实验性强的学科,如物理、化学和医学等。只提供干瘪的文字符号和理论知识使学习者的学习仅停留在肤浅的理论阶段,并不能使学习者学以致用。
(三)情感学习环境构建不足,社会资源不到位
在分布式学习环境的构建中,教学的交互很重要,成人学习者本身具备知识和经验,其经验本身对于学习共同体中的其他学习者而言就是一种人力资源。因此,为了实现知识的建构,交流和沟通在分布式学习中的作用不容小觑,这些交流和沟通是在学习者与其他学习者、学习环境或者学习资源之间双向进行的。分布式学习因为其资源的分布性,目前主要采用的是网络交流,网络交流使学习过程中的交流变得更加便捷与及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习个体空间时间上分散造成的一系列问题。
但目前学习环境中的交流不成体系,交流内容过于散漫,没有科学化的管理,过多不相关的交流也会给学习者的学习带来一定的认知负荷。除此之外,学习环境中的交流仅依靠于网络交流则完全不够,网络传输速度的限制会影响网络交流的质量,而交流仅局限于虚拟的信息空间会使交流缺乏真诚与信任,情感交流的缺失会使交互的效率大打折扣。对学习者的学习热情与动力都不能造成持续长久的正向影响。
四、分布式学习环境建设的构建
(一)创设更真实的任务情景,明确学习目标
以真实的任务情境为蓝本设计分布式学习,课程的设置以及资源的分布与任务情境相近,各种资源以及知识点的作用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得以彰显。如此使学习目标更为明确,有效降低了学习过程中迷航的可能性。并且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导向的学习符合成人学习目的性强的特点,且成人学习者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的各种探索式学习也大大提高了成人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有助于分布式学习的进行。
(二)注意“制品”分布的科学性
技术学习环境是学习环境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分布式学习环境的构建必须充分考虑其技术学习环境的设计。成人学习相比青少年学习有其独特的优势,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成人学习者的记忆力和反应能力相较于青少年有所下降,而合理利用技术学习环境中的信息库一类的“制品”则可以有效拓展成人学习者的记忆能力,计算机一类的“制品”则可以有效地减少成人学习中的计算负荷,提高学习效率。
但是,学习的任务远不止于此,所以“制品”需要多元化。应根据具体学习内容的需求,而提供尽可能全面的相关“制品”以促成分布式认知活动。技术学习环境的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提供图书馆、电子资料室、视频课堂等“制品”,供学习者建构脉络清晰的理论知识;其次,通过电子技术用声音、图像、动画、文本或是绘图软件来表征抽象的思维和概念以帮助学习者使思维活动可视化、使认知活动具体化;[8]最后,提供实验室、生产线等实际操作的平台供学习者在实践中检验知识。因此,“制品”如何分布应由学习内容来决定,构建科学合理的技术学习环境有利于学习者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地构建知识。
(三)加强情感学习环境的建设
“系统所有要素间的有效交流是根本性的,系统的总体智慧不属于任何单一的个人或制品”,而每一个成人学习者,都像一个积累了丰硕生活经验的储藏室,这些经验对于整个学习共同体来说都是丰富的资源。因此,分布式学习环境的构建不仅强调个体建构知识的自主能动性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还需要为学习个体提供科学的交流沟通的平台,以达成知识及时的发散与聚合。因此,在分布式学习环境的构建中,学习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性不可小觑。[9]
在建设学习共同体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辨析几个关键要素:其一,学习共同体的构成成员应不仅为学习者,还应包括熟悉该学习内容的专家和负责教学的教师。其二,应对学习者的相应学习能力、信息素养、兴趣以及态度充分了解,以提供适应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并制定符合学习者兴趣和实际的学习目标,为持续学习保驾护航。其三,提供多样化的交流至关重要。这种交流不能像传统意义的分布式学习仅限于集中在虚拟的网络空间,而更应该让这种交流像一面张开的大网,均匀地分布在学习的各个方面,使学习者、教师和专家能够围绕学习主题展开随时随地的讨论,全面共享经验,如继续开发网络沟通平台,并定期开展学习主题的茶话会、座谈会,进行视频会议等。构建学习共同体,让学习从“个人事业”向“合作式学习”转换,使交流全面化的展开,丰富分布式学习中情感学习环境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张展,刘兴林.谈分布式学习环境的建设[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7 (12).
[2] 李玉斌,姜巍,姚巧红.简论分布式学习[J].现代教育技术,2007 (1).
[3]刘冬雪.分布式学习理论浅谈[J].现代教育技术,2004 (1).
[4]钟志贤.论学习环境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5 (7). [5]翁凡亚,何雪利.分布式认知及其对学习环境设计的影响[J].现代教育技术,2007 (10).
[6][7][8]程志,徐建志.分布式认知指导下的学习环境设计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2011 (11).
[9]钟志贤.学习环境设计的理论基础:心理学视角[J].中国电化教育,2011 (6).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385(2016)03-0019-04
收稿日期:2016-04-13
作者简介:李卓颖,女,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成人远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