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副刊在新媒体形态下的守成与创新
——以云南《玉溪日报》副刊为例

2016-08-01廖鹏飞

中国地市报人 2016年6期
关键词:玉溪副刊党报

□廖鹏飞 杨 光

(玉溪日报社,云南 玉溪 653000)

副刊在新媒体形态下的守成与创新
——以云南《玉溪日报》副刊为例

□廖鹏飞 杨 光

(玉溪日报社,云南玉溪653000)

随着新媒体迅速发展,西部地方党报副刊面对发展困境该如何守成创新?本文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和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云南省《玉溪日报》副刊为例,谈谈西部地方党报副刊在新媒体形态下的守成与创新。

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发出好声音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有详细阐释:“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因此党报副刊要从精神内蕴、艺术品格、方法手段上展现时代精神、弘扬传统文化,用新鲜活泼的、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作品成风化人,凝心聚力。《玉溪日报》作为地方党报,始终遵循党性原则,一直把“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发出好声音”作为办报宗旨。副刊在编辑稿件、策划选题、开设栏目的时候都在这一宗旨下展开。如刊登纯文学作品的“红塔”栏目,刊选的作品立意正向,情感真挚,格调高雅,文字干净,拒绝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的“解构”,拒绝以丑为美、渲染阴暗、媚俗低级的“颓废”,努力为读者营造一个真善美的文学天地,真正成为栏目口号所说的“玉溪人的文学殿堂”。又如刊登本地优秀作家作品的“随笔”栏目,长期保证作品品质,其追寻“有品质的阅读”目标正是基于“发出好声音”的要求。还有“看见”栏目,用有故事的影像语言观照民风民情,关怀社会民生,致力于呈现“有温度的视觉”。更有“文化”栏目,展现本土各领域的艺术和艺人,挖掘本土民族传统文化和历史,构建“文化玉溪”,让百姓充满地域文化归属感和自豪感。

立足西部地方依托本地资源开掘民族文化

西部地方党报副刊面对地缘劣势和新媒体冲击,应该认清形势,找准位置,定好方向。首先,要立足于西部和地方。随着西部大开发的逐渐深入,国家又开始构建“一带一路”的宏伟蓝图,西部地方报纸应趁此机遇,立足于本区域,做好“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同时,挖掘本地文化和历史,创作具有地方鲜明特色的文学艺术。让作品深深扎根于西部地方这片土地,才能让生于斯长于斯的民众感同身受,产生共鸣。

其次,西部地方党报副刊要以当地优秀特色文化资源为基础,以当地优秀作者群体为依托,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特征。玉溪除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外,还有世界影响力的澄江古生物化石文化,在青铜史上有重要地位的李家山青铜文化,神秘而悠久的古滇国文化,精美的陶瓷文化,以及激荡着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聂耳文化等。《玉溪日报》副刊充分展现这些独具特色的多远文化,呈现为以地方民族文化为主多元文化并存的副刊风格。就作者而言,玉溪日报副刊主要依靠本地作者,紧密联系当地文联,特约省内知名作家,扶持和奖掖本地文学新秀,扩大报纸副刊的影响力和关注度,繁荣地方文艺。

第三,要充分开掘本地少数民族文化。在全国掀起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热潮的之际,地方优秀少数民族文化的弘扬也应是题中应有之义。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提到,“我国少数民族能歌善舞,长期以来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文艺成果,这是我国文艺的瑰宝,要保护好、发展好,让它们在祖国文艺百花园中绽放出更加绚丽发光彩”。中国西部地州多为少数民族聚居之地,少数民族文化特色鲜明,地方党报副刊既要承担起传承和宣扬民族文化文艺的重任,又能以此形成自身的副刊风格。玉溪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有二十五种民族,其中彝族文化、哈尼族文化、花腰傣族文化等独具特色。为集中展现了玉溪民族和地域历史文化,我们专门开设了“文化”栏目,每月近四个专版集中呈现,深受社会和读者的好评。

坚守文学阵地 拓展品牌栏目增强原创力度

党报副刊坚守文学阵地,是创造精神文明作品的需要。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强调,“举精神之旗、立精神之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文学是文艺的重要一支,报纸副刊一直以来都是文学的主阵地,党报副刊需承担起宣传和创造优秀精神文明作品的重任。纸质阅读的逐步回暖,浮躁社会下人们对文学阅读的深层心理需求等因素,都要求党报副刊必须坚守文学这块阵地,为广大读者持续提供优秀的文学作品。副刊除了需要坚守文学阵地外,还应拓展不同类型的副刊栏目,增强作品的原创力度形成品牌栏目,如果是“单一陈旧的形式、陈词滥调的反复咀嚼,复制式、同质化内容的抄袭模仿,很难让人民群众喜欢”。以此才能适应不同层次读者的阅读期待,扩大报纸副刊的受众群、影响力、竞争力。不过副刊栏目的开设切不可随意为之,要有品牌意识,在经过广泛调查、深思熟虑后,开设符合时代精神、契合当地文化、满足阅读需求、能持续不断提供优质稿件的栏目,同时还要具有坚定不移办好栏目的信念和勇气。否则宁缺毋滥。

《玉溪日报》副刊由四个栏目组成:文学阵地“红塔”栏目,致力于打造“玉溪人的文学殿堂”;文化天地“文化”栏目,以“新闻视野,文化视角”为读者开启了地域文明之旅;作家专栏“随笔”栏目,带领读者追寻“有品质的阅读”。这三个栏目开设较早,定位准确,互为补充,为副刊赢得了声誉和读者群。为进一步拓展品牌栏目,从2015年1月起又开设以新闻纪实为主、艺术审美为辅的摄影专题栏目“看见”,旨在“用照片记录人、记录历史,刻画这个飞速转型的时代中,人的冷暖、感知、思想与渴望”,拍摄出“有温度的视觉”。为保证图文质量,每月刊登2期,全年24期。从第一期《因远梭比人》面世起,就因为集新闻和艺术为一体的高质量摄影作品获得了受众的广泛赞誉,为报纸副刊争来了大批读者,加强了副刊的品牌阵容。

创新表现形式 运用新型媒介推进融合发展

党报副刊面对复杂的网络文艺生态,一方面坚持正确的导向,担负起正面引导的职责;另一方面还要创新求变,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对此,党报副刊应创新编辑理念,在坚持传统文学样式外,还应重视对网络文学等优秀作品的刊选,这既是对新文学创作形态的呼应,也是团结网络作者和扩大年轻读者的有效途径。同时还要加大对版面形式的创新。《玉溪日报》副刊“看见”栏目打破了副刊的文字主体地位,让位于新闻性和故事性兼具的高水准视觉图片,每期专版刊发同一题材的一组图片,集中表现某一主题。在编辑排版时,突出主图的视觉冲击力,用数张副图作为补充,并配以画龙点睛式的文字对图片进行解读,使得整个版面以精美的画面为主导阅读。这种版面形式符合当下人们轻松舒适的阅读期待,而深具人文情怀的图文也不流于浅层的视觉呈现。“看见”栏目内容和形式的主动求新求变,在新媒体形态下不失为党报副刊的有益探索。副刊作品要得到最大限度的传播,单靠报纸这一传统渠道还不够,还需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走融合发展之路。玉溪日报社积极推进报网融合,加快新媒体建设发展,建成了玉溪门户网玉溪网、玉溪图库网“行摄玉溪”、玉溪日报新闻客户端、玉溪手机报、“在玉溪”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初步形成了集网站、手机报、APP、微信、微博为一体的新媒体矩阵。副刊作品借助上述各种新媒体传播渠道与广大读者见面,以扩大作品的影响面。

当然,媒体融合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当下新媒体形态更新如白云苍狗。西部地方党报副刊要守住作为党报和副刊的底色,利用民族文化的优势强化副刊的风格特征,注重精品内容和栏目的打造,于媒体生态的沧海桑田中不断创新求变,为党报副刊的柳暗花明开疆拓土。■

(本栏编辑:朱可江)

猜你喜欢

玉溪副刊党报
玉溪 滇中的清流如玉
一项持续九年的公益活动,让我们见证了党报的力量
献给玉溪师院的歌
报纸副刊,还有新空间吗
守正与出新——羊城晚报副刊的转型之路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文化引领:副刊创新的有效策略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从《玉溪文征》看滇中传统休闲文化
以“专、新、深”做强党报文化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