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丰文子心恺:画 意 寄情于真

2016-08-01刘敏慧

党员干部之友 2016年3期
关键词:西洋画丰子恺漫画

□ 刘敏慧

丰文子心恺:画 意寄情于真

□ 刘敏慧

他的画简约、凝练。爱他画的人说:“这是一个世界级的艺术大师。”不以为然的人说:“这些画不中不西,难登大雅之堂。”然而不管怎样,画家画出了他人生的率真、儒雅、恬静和优美,也画出了他的悲悯与仁爱,蕴含了他人生的辛苦和坎坷,也映出了他高尚的人格与深远的思想。他就是中国现代著名画家丰子恺。

创立“子恺漫画”开中国漫画先河

1898年,丰子恺出生在浙江省桐乡市石门镇。丰子恺出生时已是家中第七个孩子,却是第一个男孩,他的出生给丰家烟火得继带来了希望,一家人对他宠爱至极。他自小便被包围在脉脉的温情中,这种温情后来也伴随了他一生,浸透在他的性格里,发散在他的笔下。

1919年,21岁的丰子恺从浙江一师毕业。本应该回到家乡担任小学教师的丰子恺放弃了安逸稳定的教师生活,来到上海和他的浙江一师校友吴梦非、刘质平共同创办了专门培养中小学图画、音乐、手工教师的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并担任西洋画的教学工作。

丰子恺在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任教一年间,渐渐地对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产生怀疑,他依稀地感觉到自己对西洋画了解得还不够全面与深刻,想去西洋画盛行的日本留学。就这样,丰子恺带着对艺术的执着追求踏上了去日本的轮船。在短短10个月的求学生涯中,丰子恺如饥似渴、废寝忘食,不仅全面学习了西洋画,还熟练掌握了日语。

不仅如此,丰子恺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更是深受学生的喜爱。一日授课,丰子恺教导学生“不论画什么都要抓住其特点,比如你们画一张我的头像,就抓住我的前额宽、下颚尖这个特点,像个狗头似的”,边说着随手就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倒置的三角形,添上几笔之后,黑板上就出现了一个丰子恺的漫画像。随即他又把眼角嘴边修改几笔,然后对大家说:“你们看这是因为你们画得好,丰子恺笑了。”说完重新改了几笔说:“这是因为你们画得不好,丰子恺哭了。”

在春晖中学,丰子恺开辟出一个新的绘画境界,创立了中国漫画的雏形——以西洋画的技巧来表现中国人的形象,把古代的诗趣融入现代的生活。在一次参加春晖中学的校务会时,丰子恺随手画下了神态各异垂头拱手伏在会议桌上的同事,画完后又恐学生见了不好,便把这些画贴在了门的背后。端详着这些画,丰子恺兴趣盎然,而这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旧讲义纸、香烟壳的反面都成了画纸,有毛笔的地方就成了画室。一幅幅的画,就如一首首的小诗——平凡中带着奇特,浅显中带着深奥,风韵独特地展示着人世间的琐碎平凡,让人回味无穷。

1924年,文艺刊物《我们的七月》4月号首次发表了丰子恺的画,其后,《文学周报》等报刊也陆续发表,并冠以“漫画”的题头。自此中国开始真正有了“漫画”这一名称,“子恺漫画”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并被人们所熟知。

吾爱童子身 莲花不染尘

丰子恺的漫画多以儿童为题材,在丰子恺看来,“儿童天真烂漫,人格完整,这才是真正的‘人’”。他曾说:“世间的人群结合,永没有像你们(孩子们)样的彻底地真实而纯洁。”

“他生性爱真善美,歌颂真善美。反对虚伪凶暴丑恶。他认为孩子是天真烂漫的人,孩子本性善良,孩子活泼可爱。所以他歌颂孩子。”丰一吟在回忆父亲时深情地说,“我们在他的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的教育下,自然也不会做出虚伪凶暴丑恶的事来。例如,看见蚂蚁在搬家,决不会去有意踩死它们,反而搬来许多小凳子放在蚂蚁搬家队伍的上面。有人走过,就劝他们跨过小凳子。”

丰子恺对童真的珍视和守护让人敬佩,他的一言一行都饱含了对子女真善美的教育,这种根据儿童兴趣自由发展的教育方式,在“狼爸”“鹰妈”等高压教育盛行的今天,尤显弥足珍贵。

丰子恺爱孩子。然而,他的爱不是毫无原则的溺爱。他希望孩子们独立、有自己的思想和生活。丰子恺共有七个儿女。1947年,丰子恺49岁,他在杭州与子女立下“约法”:父母供给子女,至大学毕业为止。大学毕业后,子女各自独立生活,并无供养父母之义务,父母亦无供给子女义务。

从这份“约法”可以看出,丰子恺给儿女以独立的爱,让已经独立的子女过自己的生活,这已远远超越了旧中国“养儿防老”的观念。既不向儿女索取回报,也不为儿女安排所谓的舒适的生活,而是让儿女走自己的路,过自己该过的生活。

丰子恺的这种教育方式也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子女后辈们。据丰子恺之孙丰羽回忆,他工作后的第一个月,就在父亲的要求下从家里搬了出来,“当时的工资也不多,租了房子一半都没了,但是他让我搬出去,他认为我已经有自力更生的能力了”。丰羽理解父亲和爷爷的这种做法。“当时我也不觉得他狠,他要求你搬出去,不再供养你,是希望你独立,早日有自力更生的能力,也是对社会的贡献,不给别人添负担。”

宁做流浪汉 不做亡国奴

1932年,日本发动了惨绝人寰的“一·二八”事变,丰子恺在漂泊了将近20年后,被迫从上海回到了老家。

回到家乡的丰子恺全身心地投入了自己的艺术世界中,吟诗、作画……在恬静的归乡生活中,丰子恺充分感受着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乐趣,也把自己的艺术生涯推向了高峰。画集《云霓》《人间会》,随笔集《子恺随笔集》《丰子恺作品选》,音乐著作《世界大音乐家与名曲》等等,都是在这个时期创作出来的。

然而,一颗突如其来的炸弹彻底“摧毁”了丰子恺的“桃源梦”。1937年11月16日下午,丰子恺正在阅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他准备将日本侵略中国的无数事件用漫画的形式表现出来,编一本《漫画日本侵华史》以示后人。突然,本该在学校上课的女儿一脸惊恐地冲入了家门,紧接着屋外响起了“轰”的爆炸声,顷刻间,屋倒房塌,街道上满是破落的残垣,昔日宁静的小镇顿时一片惨象……由于躲避及时,丰子恺和家人侥幸逃过了一劫。

看着满地的残垣,无辜受伤、死去的乡亲,丰子恺彻底愤怒了:日本侵略者竟然连这个毫无军事设施的江南小镇也不放过!残酷的现实使丰子恺彻底清醒,他终于明白,在无情的战火下,是不会有世外桃源的。丰子恺毅然决定“我一定要离开!即使半路转入沟壑,但绝不愿居浙江,绝不做日军铁蹄下的顺民”!

尽管丰子恺喜欢温暖安逸的趣味,追求自然适意的生活境界,尽管舍亲别友、举家逃亡需要极大的勇气,他毅然将自己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宁做流浪汉,不做亡国奴”。

流亡的路是艰辛的,丰子恺和家人一路跋山涉水,途经杭州、桐庐、萍乡、武汉、长沙、桂林、宜山、贵阳、重庆等地,辗转迁徙、颠沛流离。然而,他并没有停下创作的脚步,他积极投身文艺界抗日宣传的行列,并呼吁“漫画是抗战笔杆的先锋”。

在抗日战争期间,丰子恺以其灵敏的感触结合诗文艺术的漫画技巧,大量描绘了逃难岁月的点滴和社会底层的苦难。他用手中的画笔记录下了日寇的残暴罪行,痛斥侵略者,控诉战争践踏人性摧残生命的罪恶,自豪地歌颂民族精神,直抒抗战必胜的信念。而这些抗战漫画也被编辑成集——《抗战漫画集》,在群众中间广泛流传。

丰子恺曾对友人说:“我虽未能真的投笔从戎,但我相信以笔代枪,凭我五寸不烂之笔,努力从事文化宣传,可使民众加深对暴寇之痛恨。军民一心,同仇敌忾,抗战必能胜利。”

1945年8月,艰苦抗战终于宣告胜利,一向温文尔雅的丰子恺激动地哭了,他思如泉涌,洋洋洒洒写下了《胜利之夜》以纪念这来之不易的和平。

新中国成立后,丰子恺作为文化界的杰出代表,先后担任了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上海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首任院长等职。他先后编写了13种综合艺术教育类书目、16种美术教育基础类书目、36种音乐教育类书目等等,填补了我国在艺术教育领域的许多空白,为艺术的普及工作做出了不懈努力。

1975年9月15日中午12时08分,上海华山医院,艺术大师丰子恺安详地离开了。而那一幅幅深沉自然、富有智慧,诠释着生活真、善、美的漫画,时至今日依旧散发着浓烈的艺术光芒、深厚的智慧光辉,深邃悠远。

猜你喜欢

西洋画丰子恺漫画
丰子恺漫画里的童年
丰子恺漫画里的童年
丰子恺的“人”和“文”
浅析中国画与西洋画的艺术差异
知识漫画
漫画4幅
漫画与幽默
从《中国画与西洋画》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赵建成水墨人物画的中西方元素
丰子恺漫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