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植被分布浅析

2016-07-31刘美勤

花卉 2016年18期
关键词:阔叶林草甸武夷山

刘美勤

(武夷山林业局)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植被分布浅析

刘美勤

(武夷山林业局)

本文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植被分布特点进行了研究,发现其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从低处向高海拔处依次分布着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山地矮林和山地草甸等主要植被,其中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是保护区的主要植被类型,占到保护区总面积的85%以上。此外,本文对保护区内的植被类型和特殊的植被分布情况如“旗冠树”、“不老松”等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以全面揭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内植被分布规律。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植被分布;垂直分布;植被类型

1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概述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位于福建省北部的武夷山、建阳、邵武、光泽四县市的交界部,地处北纬 27°35″~27°54″、东经 117°27″~117°51″,保护区全境南北长52km,东西相距最宽处22km,总面积56527hm2,属森林生态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划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三个部分,其中核心区区划为东西两片,面积29272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51.78%,区域内无居民点、农耕地和社区村民的其它生产性经营用地或项目。缓冲区在核心区外围,面积12395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1.93%。

保护区地处武夷山脉北部的最高地段,全区平均海拔1200m,最高处达2158m,最低处约300m,相对高差达1858m。本区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气温低、降水量多、湿度大、雾日长、垂直变化显著等特点。区内土壤类型主要有暗红壤、红壤、黄红壤、黄壤和草甸土类等。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森林覆盖率高达95%,是世界同纬度带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包括了我国中亚热带地区所有的植被类型。

2 保护区植被分布特点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自然地理条件优越,森林植被保护良好,保护区内有着丰富的植物资源。保护区具有典型的垂直带谱,发育良好的地带性植被,稀有的植被类型,其具有天然植物园的特点,目前已知有维管束植物2200余种[1~2],是我国东南部的一个物种形成和分化的中心[3]。保护区境内地形起伏,地势高低悬殊,形成许多不同的生态环境,从而相宜地形成了许多植被类型。各植被类型也是一个个大小不同的生态系统,从地区性植被来说,这些植被类型在水平分布上变化并不明显,但在垂直分布上却十分明显[2]。

根据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植被分布的调查,可以发现其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点:从低处向高海拔处依次分布着常绿阔叶林(300~1000m)、针阔叶混交林(1000~1350m)、针叶林(1350~1750m)、山地矮林(1750~1900m)和山地草甸(1900~2158m)等主要植被(图1)。研究区内各植被在面积上分布很不平衡,分布面积最大的是针阔混交林(占保护区总面积44.78%)和常绿阔叶林(占保护区总面积41.77%),二者是保护区内区内主要植被类型,针叶林和山地草甸分别占保护区总面积8.97%和3.54%,山地矮林是分布面积最小的,只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11%(表 1)。

图1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主要植被分布垂直带谱图

表1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主要植被分布面积

3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主要植被类型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内主要植被分布有着垂直分布的特点,其主因是气温随着海拔梯度升高呈明显下降趋势[4],以及山地地区由气温变化导致的植被的分布特征改变[5]。以下对保护区内主要的植被类型进行介绍。

3.1 常绿阔叶林

常绿阔叶林是保护区的代表性植被类型,主要分布于海拔300~1000m之间。常绿阔叶林构成主要为常绿阔叶树种混交的暖性针阔叶林,以及一部分毛竹、杉木与常绿阔叶树种混交林等,其是本区的地带性植被[5]。这一林带的土壤类型为酸性的亚热带山地红壤和黄红壤。

3.2 针阔叶混交林

针阔混交林主要为马尾松、黄山松及南方铁杉等温性针叶树种与壳斗科、山茶科等常绿阔叶树种混交组成,分布于海拔1000~1350m之间。其土壤类型一般为山地黄壤,林下的草木层较常绿阔叶林少些,地被层发达,多为苔藓铺平地表。其中海拔1100~1200m为马尾松与黄山松生长的分界线[6]。

3.3 针叶林

针叶林的组成树种主要以黄山松、南方铁杉、柳杉等温性针叶树种为主,是中亚热带向温带过渡的植被类型,亦称温性针叶林带。其主要分布于海拔1350~1750m的阴坡、谷地地带,它的土壤类型为山地黄壤和灰化黄壤,土层比较厚,但草木层稀少,地被层比较发达。

在保护区内海拔1200~1700m之间可以发现一些树的只朝一边生长的现象,这在植物学上称之为“旗状树”。旗状树的主要成因为风力与地形的影响[6],其海拔较高,且一般分布在悬崖处,风力较大且夏季为偏南风冬季为偏北风,风力的作用使得树冠垂直风向的方向向上生长,且由于地形影响照成不同方向的光照强度不同,植物的光合作用也有差别,形成旗冠形状。此外,亦有一些文献认为此海拔区间内植被主要为松科或杉科等裸子植物植物,裸子植物的韧皮部不发达又拉大了植物两侧因光合作用强度不同而造成的营养不平衡的差距[6~7]。

3.4 山地矮林

山地矮林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在特定生态环境下形成的特殊植物群落变型,分布于海拔1750~1900m之间。其树种组成以落叶树为主,常绿树为辅,树木生长得低矮,树干弯曲分支,树冠平整致密,林内湿润阴暗,树下和地表衍生有大量的苦劳植物。它的土壤组成以山地黄壤和山地草甸土为主。

山地矮林又因林内阴湿,附生苔藓植物多,故又名苔藓矮曲林,形成这种植被主要是由于山脉的特殊生态环境条件。在黄岗山、香炉峰、诸母峰海拔1750~1900m之间的地带内常年风大、气温低、多雨、潮湿,导致长成的林木低矮,树干弯曲多分枝。

3.5 山地草甸

山地草甸主要分布在黄岗山、诸母岗等海拔1900~2158m之间的山体顶部或缓坡低洼地段。土壤组成为山地草甸土,植物主要以禾本科、莎草科草本植物为主,有野青茅、沼原草、芒、野古草、萱草等,并散有矮化黄山松及少量灌木。植物群落的外观低矮平整,季节变化明显。

山地草甸分布的地理位置使得其生长环境特殊:年平均温度仅8.5℃,年平均相对湿度可达85%以上,常年有5~6级风,年降水量超过3000mm,且雾日长。在此气候条件下,乔木树种难以生存,而只生长些草本科的植物和少数抗风抗冷的的灌木和矮化的黄山松。矮化的黄山松无法随着时间而长高,就是人们俗称的“老人树”[8]。

4 结论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有着丰富的植物资源,在植被分布上具有典型的垂直分布特点,从低处向高海拔处依次分布着常绿阔叶林(300~1000m)、针阔叶混交林(1000~1350m)、针叶林(1350~1750m)、山地矮林(1750~1900m)和山地草甸(1900~2158m)等主要植被。通过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植被分布特点和类型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了解,为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武夷山林业资源具有重大的意义。

[1]李振基,林鹏.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特点及其保护[J].福建环境,1995(03):11~12.

[2]兰思仁.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J].林业科学,2003,39(01):36~43.

[3]章 雷.浅谈武夷山植物的生物多样性[J].中国科技信息,2008(20):16~19.

[4]郑成洋,刘增力,方精云.福建黄岗山东南坡和西北坡乔木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特征的垂直变化[J].生物多样性,2004,12(1):63~74.

[5]张 虹.武夷山植被垂直分布规律研究[J],今日科苑,2008(02):197.

[6]何建源.武夷山研究(自然资源卷)[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

[7]刘华训.我国山地植被的垂直分布规律[J].地理学报,1981,36(03):267.

[8]林鹏,叶庆华.武夷山植被研究(一)黄岗山的植被分布概要[M].武夷科学(第三卷).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16~22.

S757.2

A

1005-7897(2016)12-0073-02

2016-6-1

猜你喜欢

阔叶林草甸武夷山
高山草甸
The world's narrowest river
它们的家园——武夷山
山地草甸
大美武夷山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世界之窗 钱江源,探路国家公园
武功山山地草甸的成因调查
风雨廊桥——武夷山馀庆桥
武夷山
阔叶林培育及保护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