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未富先老,是否降低养老费

2016-07-31

遵义 2016年3期
关键词:社会保险费养老金养老

未富先老,是否降低养老费

2015年末召开的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6年的五大任务的第二点,是帮助企业降低成本。而其中一项举措是降低社会保险费,研究精简归并“五险一金”。对于企业来说,这自然是利好消息,但也引来人们的担忧,降低养老费,通常也意味着要延迟退休或降低退休待遇,未富先老,是否该降养老费?

养老金缴费与延迟退休(小栗子/图)

降低社会保险费是多赢之举

文丨■ 何勇海

降低社会保险费,确应成为帮助企业降低成本的一着“棋”。这些年,各地社保缴费基数,随着各地平均工资所谓的不断“上涨”而上涨。如2015年,据《经济日报》梳理发现,天津、重庆、福建、江西等地执行的社保缴费基数标准,与2014年相比,用人单位和职工需要缴纳的社保费用,均出现不同程度上涨,以天津为例,2015年城镇职工社保缴费基数下限上调282元,上限则上调了1278元,涨幅分别为11%和10%。这让不少企业和职工屡屡发问:社保缴费基数凭什么只能“年年涨”?

社保缴费基数只涨不降,而且涨幅过大,势必会加大企业的负担。于绝大多数企业而言,上调社保缴费基数,就意味着他们会为员工购买社保支付更多成本。而它们面临的经济形势,在这两年恐怕并不乐观,社保缴费基数上涨且幅度过大,一些利润空间已被严重压缩的企业,恐怕会想方设法地规避缴费,或者让“羊毛出在羊身上”,降低员工的工资水平,进而影响员工应有的现金收入和福利水平。据说现在,面对过高的社保缴费比率,不少企业家直呼“不敢为员工涨工资”,这就是明证。

在企业“叫苦”的同时,不少职工也感觉不到多缴社保费的直观好处。于广大的低收入群体而言,上调社保缴费基数,则更意味着他们每月会为社保多掏一笔钱。就像一网友所言,“单位工资不涨,而社保缴费基数连年上调,我每月多缴了几十上百元钱,每笔钱都得算计着花,想要提高生活质量?甭提了!”社保本来是一项福利,上调社保缴费基数,在老百姓眼里,却成为不折不扣的负担,为何?因为未来的政策变数难以预料,未来的养老预期也就变得模糊,上调社保缴费基数反而让现在“不敢花钱”。

故而,降低社会保险费对企业与职工而言,都是期望所在。降低社会保险费,也有利于社保扩大参保面。近年来,在多数地区,社保基金收不抵支。去年11月公布的2015年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显示,剔除财政补贴后,全国养老保险亏空将超过3000亿元,比2014年的1563亿元显著扩大。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吸引更多人来参保缴费,继续扩大社会保险的参与面。降低社会保险费,不仅能缓解部分困难企业和群众续保缴费的困难,而且能吸引更多利润低的小微企业和“放弃社保换工资”的劳动者。

或许有人要担心:降低社会保险费,可能会降低退休待遇。事实上,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在“五险一金已占企业工资40%左右”、老百姓个人缴费水平也确实偏高的情形下,如何减轻企业的沉重负担,拯救公众对社保的信心,共同做大社保这块全民福利的蛋糕,才是关键。适时、适当地降低社会保险费之后,政府公共财政也可为此间减少的社保收入兜底。

降低养老费是“放水养鱼”

文丨■ 王 捷

直白地看,养老缴费标准降低了,个人缴费额减少了,总额也会相应下降。事实上不是这么回事。

当前,我国养老缴费比例为28%,其中个人缴费8%,企业缴费20%。这个比例非常高。而美国的养老缴费比例才12.4%,德国为19%。一项研究表明,治理较好的国家,进入深度老龄社会初期的养老金税费率约为9%-16%之间;一旦进入超级老龄社会,养老金税费率升也只是升至20%;而在缺乏治理的国家,无法显示这样的规律,但养老金税费率可能畸高,达到25%-30%甚至以上。

养老缴费比例高,从个人净额看比较高,但是,它有一个最大的缺点:企业负担重,就会想方设法逃避。比如,降低“明工资”标准,采取其他办法弥补工资,实现少缴保险;有的企业干脆拒绝为员工办理社保,导致参保人数不断流失或中途断保,结果,社保总额不增反减。反过来,降低社保缴费比例,企业负担减轻,企业竞争力提升,企业发展了,缴费的积极性增加,参保人数大幅度上升,社保净额反而增加。所以,这是一种反比例关系,不必担心降低缴费比例会影响退休待遇。

目前,社保结余3万亿。虽然按照当下的收支增长比对冲计算,3万亿结余迟早会用完,但是,全面二孩实施以后,18年以后,劳动力人口开始反弹,缴费人数反弹,为养老提供一定保障。如果真的出现了缺口,财政将会承担养老制度转轨的成本,即现收现付制转到统账结合制的转轨空缺部分。这本身就该由财政负责,但是,财政没有承担起这一责任,届时养老费出现紧张,必须回过头来“还账”。

退一万步说,如果所有政策手段都用完了,政府“还账”也不足以承担养老金缺口。作为民生政府,必定会为养老兜底,并重新调整政策,确保“老有所养”。所以,不要担心降低企业养老费会影响养老待遇。

实际上,社保费本质上是一种工资税和转移支付,社保费的增长将使社会遭受投资和经济增速下降的损失。如果降低企业社保费,对企业而言,属于“放水养鱼”,企业活了,税收就会相应增加,财政钱袋子更鼓,财政有能力承担社保兜底功能。所以,不必担心财政难以承受。

再说,财政开支还有很多可以节流的地方,可以挖掘潜力,从而绝对保障养老资金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所以,不必担心降低企业养老费会危及到养老。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因此,千万把心放进肚子里,更不要因焦虑而打消或放弃缴纳社保,最终只会自己吃亏。因为,养老不靠政府养老制度,还有更可靠的办法吗?一定要对养老制度有信心,对政府有信心。

应走出零和博弈思维

文丨■ 黄 磊

倘若以零和思维看待养老费增减,那就会形成一个此消彼长的观点:即国家在帮企业降低成本的同时,企业比例降低便加重了员工的缴纳比例,否则将降低员工未来的福利可能。因此,如果这个彼此矛盾、无法共赢的思维不能突破,那就难免陷入非此即彼的选择困境。

需知,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静止不动的,财富的增长亦是如此,作为民众,我们不能只看存量财富而忽略增量财富。在目前经济普遍下滑的背景下,如果不能有效对企业减负,而一味要求保持以往的社会保险缴纳比例,那无疑会让企业雪上加霜,倘若在这基础上还要求企业提供更高的福利,那更无异于杀鸡取卵。换言之,减少企业负担,能够帮助企业走出目前的困境,就能够换取企业员工未来获得增量财富的机会。

同样,从宏观角度来看,我国的社会治理结构渐渐向现代化、人本化的社会治理结构转型,这不仅意味着将来可能有更多的公益性财政补贴,也意味着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公益性组织、慈善性捐助介入帮扶,这些资本必将弥补之前企业少缴纳的部分。应当相信的是,在国家经济平稳发展的大局下,不会忽略、更不会减损群体性的退休福利,这在上世纪50年代出生左右、经历倒闭潮而且未交足养老保险的退休人群上也有实践印证。

从国家层面来说,通过委托稳健的金融机构,多渠道激活沉睡的养老金,可以实现民众所交社会保险费的多元化增值,能够防止通货膨胀带来的冲击,能够让目前已交的存量财富实现有效的增量增长,从而帮助这部分财富实现必要的增值,减少因为给企业减负而带来的降低养老费冲击。

反过来说,当经济形势实现整体复苏后,当企业盈利情况普遍好转时,于国家的制定政策层面,再增加企业相关保险费比例也未尝不可。由此,看待养老费增减不应用静止、固定的、不变的眼光看待,更不限于零和博弈的思维,不能认定企业与个人间必然属于此消彼长的关系,而应立足于长远眼光,走出固定模式的局限,看清个人福利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和谐关系,坚信未来必然“大河有水小河满”。

降低养老费要直面民意焦虑

文丨■ 李冰洁

国家有意降低养老费,减轻企业负担,一定自有道理。不过,这种道理要摆到桌面上来,并充分说理,及时阐述清楚,取得民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消弭舆论质疑,而不能忽视民众的质疑,漠视民意焦虑,对舆论议论装聋作哑,以至于“小道消息”四处蔓延,闹得人心惶惶。

降低养老费,至少存在三个方面的民意焦虑:一则,降低养老费会不会降低退休待遇。直观而言,统账结合的养老模式,鼓励多缴多得,养老金的替代率高,反之也成立。那么政策层面降低养老费以后,个人缴费降低了,拿到手的部分多了,但同时企业为个人所缴的养老费了也少了,养老费双双下降的结果是个人账户费额累计数明显减少,那么退休后又该如何领退休金,不能不交代,否则,无法释疑。

二则,降低养老费会不会延迟退休。降低养老费的结果是,个人统账额度累计数下降,如果承诺不降低退休待遇,那么最大的可能是延迟退休,通过延长工作年限的方式弥补下降的养老累计数,从而保障退休时总额基本持平。而延迟退休虽然已经酝酿很久,但民意反对声音仍然不小,如果因此加快延迟退休步伐,或者拉长延迟退休年龄,就要考虑民众的情绪,尤其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是否有身体条件延迟退休,政府不能不考虑,至少在决定降低养老费时要有交代,给大家吃颗定心丸。

三则,降低养老费后,个人、企业缴费双双下降,个人年度缴费总额下降,并会影响到整个养老费总账额度,换言之,养老费总额也会随之“缩水”。而当下人社部部门和专家天天喊话“养老金缺口大”,为企业减负降低养老费以后,养老金缺口岂不是更大?那么养老金安全吗?能够维持多久?一旦养老金结余资金花光,巨大的养老资金缺口怎么解决,不能没有制度安排。否则,民众心里没有底,担心缴费打水漂,缴费的积极性减退,就会威胁到养老制度。这可不是开玩笑的。

降低养老费,对企业来说是一件好事,减轻了企业负担,降低了企业人力成本,对企业发展非常有利,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降低养老费也不例外,至少要面对三个问题,也是三大民意焦虑。而且,这些问题都与民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大家都非常关心和关注,也迫切想知道政府手里到底拿着什么“底牌”,好让公众心里有个底,避免疑疑惑惑,就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一样,七上八下,既不利于稳定民众情绪,也不利于宣传新的缴费制度,甚至可能影响到民众的缴费态度。

是否降低养老费,需统筹规划

文丨■ 李兆清

老龄化社会到来,养老日益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重要话题。如何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让老年人不至于老无所依,全社会需要共同面对。养老保险,由社会统筹基金支付的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职工缴纳养老保险,自己缴纳一部分,单位缴纳一部分,单位缴纳的占大部分。养老费费率过高,就会给企业带来非常沉重的负担。

降低社会保险费,为的是给企业减轻负担。如今,实体经济面临着非常大的压力。有些传统行业市场渐趋饱和,比如说钢铁行业,面临的竞争很大,利润空间非常小。如果社保费率过高,就会让企业不堪重负。给企业减轻负担,企业就能够轻装上阵,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创新、技改中。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理念。创新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推进创新发展,企业应该成为主体。企业总的资金这么多,如果社保方面缴纳过多,其他方面可以花费的资金就很少。降低社会保险费,给企业减轻负担,企业就能把省下来的资金投入到技改中。

延迟退休日益成为趋势,这是因为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少65岁的老人身体依然很好,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再工作几年,也是可行的。其实,其他国家早已实现延迟退休了。延迟退休,能够为国家发展提供更多的人力资源。延迟退休几年,自己就能多交几年社保。自己个人账户里面的社保金额越多,后来享受的退休待遇也会变多。中央研究降低社会保险费,是经过慎重考虑的。延迟退休加快推行,个人可以多缴纳一些,这样一来,个人能够享受到的退休待遇并不会减少。过多的担心也是多余的。实现伟大中国梦,是为了让全体人民生活得更好。老年人老有所养,也是提高人民福祉的体现。

降低养老费,能够减轻企业的负担,让企业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创新技改中去。创新发展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技改投入增多了,企业发展会越来越好。大河有水小河满,企业发展好了,员工的工资待遇也会水涨船高,这其实是相辅相成的。想想,一些中小型企业可能就是因为要缴纳过多的社保资金使得生存进入困境,企业发展不好,员工的前途自然无法保障。中央给企业减负,是经过统筹协调的,公众不必太多担心养老费降低。

是否降低养老费,需要统筹协调、科学规划,要有历史的经纬,既要考虑到当下,又要考虑到将来。

既要降低养老费,也要让人们更好的养老

文丨■ 关育兵

通常来说,降低养老费,就意味着要延迟退休或降低退休待遇。降低养老待遇,从现实来说,一是与人们的心理期盼和社会的进步不符;二是随着独生子女父母的老龄化,在一定时期内,家庭能够承担的养老负担越来越脆弱,强化社会的养老责任,势在必行。近日,包头某独生女父母双双重病,家庭几被压垮。这样的例子,虽不具有普遍性,但也是敲给社会的警钟。如此现实之下,降低待遇,应该说几乎是死路一条。因此,延迟退休几成定势。相关政策虽还在研究之中,但网上、朋友圈流传的各种版本的传闻,透露出的正是人们的忧虑。从个体来说,当然希望既降低养老费,又提高养老待遇,还不延迟退休;从社会来说,则基本反之。因此,问题的关键,不是应该不应该降养老费,而是怎样在降养老费和延迟退休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更应该着力的,是在降养老费的同时,通过多方的努力,挖潜增效,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人们养老待遇的影响,包括延迟退休。

从现实和各种研究成果来看,我国在这方面的努力空间仍然很大。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一是逐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年提到30%。按国际惯例,上市公司股东分红比例为税后可分配利润30%到40%之间,国有资本向国家上缴盈利普遍高于这个水平,英国盈利较好的企业上缴盈利相当于其税后利润的70%至80%。显然,这为进一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补充养老基金提供了更大空间。相关数据表明,2012年,中央国有资本经营收入970.68亿元,而同年的国有企业利润为2.1万亿。

其次,拓宽社会保险基金投资渠道,提高投资回报率。按照现行政策,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范围是严格限定于银行存款和买国债,禁止投入其他金融和经营性事业,这对保障基金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也确实存在基金贬值缩水的问题,影响基金的支撑能力,也不利于调动群众参保缴费的积极性,也制约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在加强风险管理的基础上,拓宽基金投资运营渠道,提高养老金投资回报率,达到或接近社会投资平均收益,不仅现实,也完全可能。

再次,要完善政策,加大扩面征缴力度,夯实缴费基数,提高参保缴费能力。《中国社会保险发展年度报告2014》显示,职工养老保险中企业缴费人员占参保职工的比例从2009年起一直处于下降状态,2014年已经降至81.2%,比2009年下降了6.5个百分点。影响职工缴费人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化解不利因素,完善政策,提高全社会的参保积极性,显然也能增强基金自身的收支平衡能力。

降低养老费,还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企业的负担减轻,企业的竞争力增强,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企业上缴国家税金也必然增长,这为养老金的转移支付提供了更多可能。而由降低养老费产生的影响中,也有许多有利于养老保险基金的方面。因此,只要积极应对,综合考量,最大限度减少降低养老费对个人的影响,完全可以实现既降低养老费,也要让人们更好的养老的目标。

企业降低社保费用,无需过度担忧

文丨■ 朱清建

客观来讲,降低社会保险费用,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一者,我国的社保缴费“五险一金”已占到工资总额的40%至50%,“比例偏高”是不争的事实,就连国务院副总理马凯也曾为此大发感慨,这意味着,企业要付出过多的人力资本,而职工到手的工资相对较少,虽说注重长远,但就当下而言,企业和职工都有带着脚镣跳舞的感觉,不利于提高企业提供职工工资待遇,不利于提高职工工作积极性和生活水平。

二者,世界经济大环境不景气,我国经济处于产能升级的特殊时期,经济下行压力大,也倒逼降低企业负担,让企业轻装上阵。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主任王军说,2016年,企业产能过剩和去杠杆压力较大,房地产去库存压力不减,投资增速可能继续回落;消费将继续对经济增长发挥稳定器作用,但影响消费升级的因素仍然存在;外贸不确定性增强,将面临严峻挑战……为企业减负成为必选动作。

但是,社保费用就是一个大水池,前人缴费后人用,黑发充水白发吃,如今,降低企业的社会保险费用缴纳,势必会减少企业对社保费用水池的“充水量”,而当今的社保基金明显不足,与我国老龄化社会到来的养老压力形成鲜明对比。何以解忧,唯有多交。在企业降低社保费用的必然趋势下,势必会减少企业的缴纳费用,而降低养老费,通常也意味着要延迟退休或降低退休待遇,未富先老,是否该降养老费?笔者认为,不必过度担忧,为社保费用缴纳开源,就是问题的解决之道。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扩大参保缴费覆盖面,适时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比如说,研究实行职工医保退休人员缴费政策,扩大社保费用缴纳面,再比如,当前的社保基金入市,让市场在社保金配置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多元化投资实现“保值增值”;如同网友们的建议,将所查没的贪官贪腐收入纳入社保资金大水池,改变原来的党政干部公费医疗体制,减少费用支出……所以说,只要做到开动脑筋开源,从国家层面加大投入和统筹力度,就可以实现企业降低社保费用缴纳,提高企业和职工的双重获得感,同时不减少社保费用的总体量,确保公共财政的兜底保障。

猜你喜欢

社会保险费养老金养老
养老生活
Four-day working week trial in Iceland
取消银行开户证明后如何确保扣费账户准确性
用人单位对拖欠的社保必须补缴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您的退休养老金足以养老吗?
社会保险费风险管理的思考
养老之要在于“安”
清理追缴社保欠费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