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剂量骨水泥与常规剂量骨水泥治疗老年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疗效观察

2016-07-31秦世旭

中国疗养医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压缩性小剂量成形术

秦世旭

小剂量骨水泥与常规剂量骨水泥治疗老年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疗效观察

秦世旭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将山东莱西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50例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观察组注入小剂量骨水泥,对照组注入常规剂量骨水泥,观察术后两组患者疼痛、渗漏以及椎体高度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均P<0.05;观察组椎体高度恢复率和高度的恢复值分别为(82.26±2.98)%、(3.33±0.25)mm,对照组为(65.69±2.66)%、(1.70±0.65)mm,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骨水泥渗漏率为2.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7%,P<0.05。结论小剂量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程度,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效果满意。

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

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是老年人常患的脊柱损伤之一,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组骨病,主要表现为单位体积内骨组织量减少后,骨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最终发生骨折,是骨质疏松症(OP)最严重的后果[1]。本文采用改良小剂量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择2013-06—2015-01在我院骨科就诊的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150例,所有患者均经影像学检查和相关体格检查确诊,符合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诊断标准[2]。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5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观察组男29例,女46例,年龄50~88岁,平均(69.6±6.2)岁,其中胸椎骨折22例,胸腰椎骨折36例,腰椎骨折17例;对照组男33例,女42例,年龄55~86岁,平均(67.5±6.6)岁,其中胸椎骨折25例,胸腰椎骨折32例,腰椎骨折18例。两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叩击痛,尤其是活动时疼痛加重,卧床休息时症状不能明显缓解,经影像学检查骨折椎体的后壁无明显损伤,无脊髓和神经根受累现象。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患者俯卧位于脊柱四点式支架,将胸腹部悬空,在心电监护下,使用C型臂X射线机对骨折椎体进行定位,标记损伤椎体椎弓根对应的体表位置,对病椎行投影,并做好常规外科消毒、铺巾,应用0.5%利多卡因于皮肤表层及皮下麻醉,再行进针穿刺。穿刺针经皮由损伤椎体的椎弓根进入,通过C型臂X射线机的监视调整好穿刺针位置,确保椎弓根与穿刺针为平行走向,当针尖越过椎体后壁2 mm时停止进针,退出针芯,注入骨水泥于椎体前1/3处,注射过程中要旋转注射导管,防止发生粘连,待骨水泥凝固后,取出套筒,无菌包扎。观察组注入小剂量骨水泥,骨水泥调制拉丝时注入,注入量为2~3 mL,范围2.4~3.6 cm;对照组注入常规剂量骨水泥,注入量为4~5 mL,范围4.5~6.0 cm,术中及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

1.3 疗效评价标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手术前后的疼痛程度进行评定:无痛,0分;轻微疼痛,可耐受,1~3分;中度疼痛,影响睡眠,4~6分;重度疼痛,无法忍受,影响日常生活,7~10分。通过X线或CT评估骨水泥渗漏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VAS评分比较(表1)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均P<0.05,这说明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都在缓解,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s)

注: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2.2 椎体高度恢复情况比较(表2)观察组椎体高度恢复率和高度的恢复值均较对照组满意度高,组间比较,P<0.05。

表2 两组椎体高度恢复率、恢复值比较(±s)

表2 两组椎体高度恢复率、恢复值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组别椎体高度恢复率(%)椎体高度恢复值(mm)观察组82.26±2.98*3.33±0.25*对照组65.69±2.661.70±0.65

2.3 骨水泥渗漏情况(表3)

表3 两组骨水泥渗漏情况比较(±s)

表3 两组骨水泥渗漏情况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组别例数发生骨水泥外渗例数(n)外渗率(%)观察组7522.7*对照组751114.7

3 讨论

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是指经由表层皮肤通过椎弓根或椎弓根以外向椎体注入骨水泥来增加椎体强度及稳定性,防止椎体塌陷,缓解患者疼痛,甚至恢复椎体高度的微创脊柱外科手术。传统的椎体成形术为开放性手术,风险大,临床应用并不十分广泛。而PVP继承了椎体成形术的优势,同时又降低了开放性手术的风险,有效改善了疼痛症状,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临床中。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这预示着我国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将会逐年增加,PVP技术能够从根本上着手,解决患者的困扰。从热学角度看,骨水泥聚合后产生热反应,高温促进椎体内部的神经末梢坏死,从而降低了局部疼痛感;从化学角度看,骨水泥单体聚集产生毒性,也可使神经末梢变性坏死,丧失感觉功能,进一步降低了疼痛感[3]。因此,骨水泥可显著缓解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疼痛程度,本研究中,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均P<0.05。

尽管PVP技术已经在临床上被广泛的运用,但仍然存在不可忽视的并发症——骨水泥外渗。研究显示[4],骨水泥的注入量与骨水泥外渗的发生率呈正相关,只有控制好骨水泥的注入量,实施小剂量的注入,才能够减少椎体的内压力,同时也减少了骨水泥外渗发生率。本研究中,观察组给予小剂量骨水泥注入,骨水泥渗漏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这也说明了小剂量骨水泥注入安全性更高。此外,本组资料观察组椎体高度恢复率和高度的恢复值均较对照组满意度高,这说明,骨水泥注入量不是指标,主要看骨水泥在椎体中的弥散与分布,骨水泥分布达到3.5 cm即可将破坏后的椎体刚度水平恢复到破坏前水平,因此,相对少量的骨水泥就可以达到有效固定和止痛的作用[5]。

综上所述,小剂量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可有效缓解疼痛程度,效果更佳。

[1]孟永生,武永庆,刘梦军,等.高黏度与低黏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比较[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8(7):132-133.

[2]杨丰建,林伟龙,朱炯,等.经皮椎体成形术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9(1):50-54.

[3]陈安刚,曾本强,杨勇,等.经皮骨水泥注入椎体成形修复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性胸腰椎压缩骨折[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8(52):8371-8375.

[4]李勇,段大鹏,刘宗智,等.不同剂量骨水泥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疗效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2015(3):303-305.

[5]张立元,张志国,郝建英,等.PKP术中不同比例灌注骨水泥椎体生物力学分析[J].实用骨科杂志,2013,19(9):811-814.

2015-10-19)

1005-619X(2016)04-0381-02

10.13517/j.cnki.ccm.2016.04.023

266600山东莱西市人民医院

猜你喜欢

压缩性小剂量成形术
核素骨显像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诊断价值
小剂量喹硫平对文拉法辛治疗抑郁症增效作用的比较研究
小剂量右美托咪定复合瑞芬太尼对全麻拔管期呛咳的影响
单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行鼓膜成形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水囊联合小剂量催产素应用于足月引产的临床疗效观察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提防痛性瘫痪——椎体压缩性骨折
PKP在老年人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中的临床应用
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麻醉方式的现状及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