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理工作中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2016-07-30吕近溪

博览群书·教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意外预防针刺

吕近溪

摘 要:针刺伤害主要是指针头等尖锐物扎入皮肤后引起的伤害,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属于一种比较常见的伤害,同时也是护理人员面临的多种职业伤害中发生率最高的一种。本文重点讨论了护理工作中意外针刺伤事故的具体原因,并结合事故原因提出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护理;意外;针刺;预防

手术刀片、穿刺针、缝合针以及注射针等多种医疗器械都可能造成针刺伤害,大量研究证明: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而污染的针刺伤及其他锐器伤是导致医护人员发生血液性传播疾病的最主要职业因素,针对护理工作中意外针刺伤的原因和预防措施分析,是关乎全体护理工作人员职业安全的重要课题。

一、护理工作中意外针刺伤的常见原因分析

通过系统分析,引发护理人员意外针刺伤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分别为:医院管理部门对针刺伤重视不够、护理人员自身防护意识淡薄、护理操作不规范和护理对象不合作。

在医院管理层方面,很多医院只是强调了护理工作人员应该防止患者出现交叉感染、医源性感染,并要求一人一针一管制,却很少甚至没有提出避免或减少防止针刺伤的具体措施。同时,很多医院对护理人员教育不够,新上岗护士的培训内容总是一些职业道德、行为规范、专业知识及技能,没有针刺伤防护知识。

在护理人员自身防护意识方面,很多护士缺乏系统的职业防护教育,长期的工作中慢慢形成的职业防护意识太模糊,自我防护意识也普遍较弱。比如有些护士在注射、输液操作时从不戴手套,认为操作不方便、没有必要,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另外,还有部分护士对针头刺伤后感染上传染病的几率这一问题存在明显的认识上的不足,甚至有的护士认为几率很小,不太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存在侥幸心理,并认为感染几率很小,针刺伤一般只是刺疼一下无所谓,不必小题大做,因此在工作中掉以轻心,不注意防护。

在护理人员的日常操作方面,很多护士在拔出针的护帽、加药、套回针的护帽时易发生针刺伤,尤其是将用过的针头套回针的护帽时危险性更大。还有诸如针头放置不当、遗弃在不耐刺的容器中、用过的注射器未及时处理针头等不规范操作。研究表明,意外针刺伤易发生的时间是针头从患者体内拔出到针头被丢弃或被永久套上保护套这段时间,现在大多数医院已使用了专用针头收集盒,可都是把盒放在治疗室,护士给患者拔针后到把针头放入收集盒这段时间意外发生碰撞,这也是针刺伤的常见原因。还有大部分护士是用剪刀剪断针头,也有的护士直接用手折断,这样是极不安全的,不少刺伤是护士给患者拔针后,因为又要急着为另一患者拔针,就把拔出的输液器的针头插进输液管中,在插针头的过程中,就极易被针头刺伤另一个用来固定输液管的手上。

最后,护理对象不合作也是导致针刺伤的危险因素之一。在为躁动或不合作患者治疗时要格外警惕针刺伤的发生,很多护理人员由于没有解释清楚或者没有固定好患者的体位,患者因为紧张或烦躁,极易导致针刺伤。

二、护理工作中意外针刺伤的预防措施总结

针对上述原因,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总结了应对护理人员意外针刺伤的预防措施,分别为:加强针刺伤的防护教育、护理管理者加强护理管理和改善工作环境。

医院要重视对护士加强职业防护的培养。在实习护士期间,就注意重点向其讲解血液传播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传播的途径; 如何更好地预防职业感染。向其讲解如何进行标准预防,包括接种乙肝疫苗、按照无菌操作进行洗手,如何选择防护用品,对污染的锐器如何处理,对患者血液和体液的标本如何处理,医疗垃圾的废弃方法等。同时,对实习护士的各种操作技术进行完善和提高,以有效减少针刺伤的发生。加强医护人员的预防性意识。此外,医院还可开展院医院感染的预防学科,讲解医院感染的专业性和特殊性。

同时,护理部和科护士长,要建立护士的安全护理观念,并树立其职业安全观念。护士长在科室管理时,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促进健康管理方法,让护士充分意识到职业损伤的危害。在工作中,对护士的日常工作进行随机考察,使护士能够严格地遵守操作规范,在接触患者时戴手套。一旦护士被患者血液、体液等污染,要给予准确有效的方法进行防护,进行彻底清洗。通过不断强化,使护士建立正确处理锐器伤的方法,并改掉不良习惯。定期对科室发生锐器伤的情况进行调查,以发现科室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进行完善和改革,以避免锐器伤的再次发生。

另外,科室要不断完善护士的工作环境和使用工具,以预防针刺伤的发生。保持病房的光线充足,操作空间宽敞,区域整洁。配备好各种设备,如床头灯、操作车等,使护士工作更加便利。使用带有保护设计的针头,如可以自动套帽的静脉导管、可自动回缩针头的注射器,锐器收集箱等。要求护士在工作中,凡是接触过患者的利器,均要进行折断或者完全。使用锐器收集箱,则能过减少分离针头等处理环节造成的锐器伤。对科室中有传染疾病的患者,如乙肝、丙肝、艾滋病等,要做好标示,并通知到每位护士。

三、结语

最后,针刺伤发生是临床工作中难以避免的情况。因此,护士在工作中,要学会如何正确地处理。在受伤后,要轻轻挤压伤口,尽量将伤口处的血液挤出,再使用肥皂、流动的水对伤口进行清洗。冲洗完全后,使用消毒液( 酒精、碘酊) 等充分消毒,并将伤口包扎。在处理好伤口后,护士要尽早地检测抗体,根据自身的免疫状态,选择处理方式,避免发生严重后果。例如被乙型肝炎的患者感染,除了要进行全套的乙肝疫苗外,还需要进行高价免疫球蛋白的注射。被丙型肝炎患者感染,要及时注射干扰素。对发生高危人群针刺伤者,要及时上报感染科。

参考文献:

[1]袁春. 护理人员针刺伤害职业危险度评价[D].武汉科技大学,2008.

[2]党金娥. 临床护理工作中针刺伤分析与预防[J]. 齐鲁护理杂志,2012,09:103-104.

[3]闫清秀. 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原因 预防及处理措施[J]. 基层医学论坛,2014,06:737.

猜你喜欢

意外预防针刺
谈针刺“针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浅谈跑步运动中膝关节的损伤和预防
新形势下预防校园暴力的策略研究
菲律宾年底“意外”加入亚投行
“意外”服药被轻判李宗伟“五一”复出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针刺结合聪耳息鸣汤治疗耳鸣80例
针刺拉伸加TDP照射法治疗落枕的疗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