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

2016-07-30杨文

博览群书·教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利用网络悬念知识点

杨文

一、对教学思想的若干思考

教学思想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指导思想,是登高远望的山石。中学历史教育不仅要完成认知目标,还应完成情感的、意志的、道德的这些具有现实意义的社会目标。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对个体和社会的责任感的培养,对人类未来命运的关怀,是我们每一位历史教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首要关注的内容。1.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它既包括对教材的阐释要正视历史人物,也包括要尊重学生,要以学生为主体来教学。马克思在论及历史学时曾多次强调:“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总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因此,关注历史人物的教学,是对历史的尊重;也只有对历史人物及其活动的鲜活再现,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如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人生价值观,和他那“慷慨赴死易,从容守义难”的人生实践,强烈地震撼了后人;又如华盛顿在美国顺利走向民主道路的过程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也一样深深地吸引了后人。中学生正处于成长的重要阶段,有尚待养成的人生观、价值观,伟大人物的生平和品格,为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个性提供了必要的参考和借鉴。当然,我们也要正确处理人民群众与个人在历史中的关系。一方面人民群众为个人提供了活动的舞台,是历史的主人;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又是一个虚化的概念,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历史教学应突破这一难点,要能认识到历史的必然性正是通过无数的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

以人为本的教学还应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生命主体和个性需求。由于传统文化中学科带头人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消极因素的影响,由于教师素质的个性差异,还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等等,常常会使我们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缺少对学生的一分尊重,一份关怀。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二、巧设“悬念”,调动兴趣

学生喜欢有趣、有悬念的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巧设悬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可以在教材的过渡中设计悬念,或者在重难点上设置悬念,使学生在这些关键时刻更具有积极性和参与性。首先,在教材过渡时设置“悬念”。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都是由一些内容相关的知识点有机结合而成的,要使学生的学习由一个知识点顺畅地过渡到另一个知识点,悬念的设置就起到承上启下、理顺教学结构的作用。其次,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处精设悬念。要使学生在一堂课中始终保持饱满的热情,是很难的。因此,悬念设在重点、难点处,既可引起学生的重视,又可消除因被动思维带来的疲劳感觉。如在讲《九一八事变》这一课时,我讲到:“日本通过发动‘九一八事变,在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那么中国人民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时刻是如何开展局部抗战的?”这样既自然过渡到了下一环节,又调动了学生的注意力。当然,课堂上有很多设置悬念的机会,我们可以多设置一些悬念,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通过解读悬念来认真学习历史知识。

三、利用故事,激发兴趣

在讲授历史课当中,为了提高课堂活跃度,可以考虑将一些历史故事穿插在教学过程中。但是在选择历史故事之前,一定要对所教班级学生情况以及将要讲授的内容进行分析,以确保所选择的故事能对学生具有吸引力,而且不要讲陌生的故事。老师在课堂上可以针对故事提出若干个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得出自己的处理意见,最后由老师来评判。例如在学习《三国鼎立》时,先讲解一段大家都熟悉的三国故事,之后问学生那一时期都有哪些政治集团?你支持哪一方?为什么?提出适合的问题,既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可拓展学生的思维。此外,营造历史情境,能从中得到启迪。历史是鲜活的,若能再现当时情境,那将会使学生体验到不同的学习感受。在营造情境中一定要以书本为依据,做到与当时的情况相符。如在讲到西周分封制时教师可根据内容的需要事先准备好道具,让学生来扮演当时的人物,并对学生的表演行为进行指导。在表演结束后,老师即使不讲解,大家也都会知晓分封制的含义。如果不营造情境,而是让学生直接看书来了解分封制,虽然学生也能根据书本的内容将相关的内容记下来,但是当过一段时间再提问分封制的内容时,他很可能已忘记了。而经过这种情境教学之后,他们对相关内容的记忆会保存很长的时间。教师在对表演结果进行评价时,除了要表扬角色扮演出色的同学之外,还要对存在缺点的同学进行鼓励,而不能一味地对他们进行批评。因为批评会打消他们参与扮演的积极性,使他们怯于课堂发言,从而不利于情境教学的开展。

四、合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要明白定位“辅助教学”的意思。多媒体辅助教学强调的是辅助功能,处主导地位的仍然是教师。有无必要使用多媒体,完全由教学的需要来决定,不可滥用。网络技术的利用,能最大限度地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使课堂教学生动、活跃、优质目标的实现如虎添翼。我在教学中使用网络技术,主要有五:之一是利用网络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问题是教与学的心脏。创设问题情景,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的过程。之二是引而不发,诱思导学。这里的“发”是指把知识点直接加以解脱。为使全班学生的主体性更好地发挥,心理潜能更好地挖潜,探索精神更快形成,教师没有必要“发”,而应该很好地利用网络技术进行诱发、引导,学生的整个认知系统才可激活并高速运转起来,由最初的萌芽状态进入主动探索新知阶段。之三是利用网络技术,为学生提供独立探究的环境。独立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的过程。在学生独立探究时,要及时将其各种方法调至主机并投射出来供大家讨论,还要适时引导其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探究之机留给学生。之四是利用网络科学激疑,创设最佳的学习心境。在课堂,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以创造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促使其认知情感由潜伏转入积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如此才能实现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创设最佳的学习心境。之五是利用网络建构自主探索,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这点浅显而易明了,在此不需解述。

猜你喜欢

利用网络悬念知识点
利用网络爬虫技术验证房地产灰犀牛之说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巧在开篇设悬念
普京记者会留下最大悬念
关于G20 的知识点
移动互联网时代利用网络提高教学效果初探
《我是歌手》的悬念构建与悬念表现
如何利用网络技术辅助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