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作文跟帖式评改初探

2016-07-30田雪萍

博览群书·教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初中作文方法探究

田雪萍

摘 要:作文跟帖式评改是笔者近年来在教学中一直尝试使用的方法,这种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提升了学生的作文水平,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本文尝试从提出背景、实施步骤和现存问题三个方面对应用作文跟帖式评改的得与失进行归纳总结,以期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有效地运用这种方法,把作文评改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构建更加高效的课堂。

关键词:初中作文;跟帖式评改;方法探究

笔者在近年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一直尝试怎样有效地把作文批改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经过一番摸索,笔者最终将网络平台中所采用的跟帖方式引入作文评改环节,以课改模式下的小组合作学习为依托,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叉进行作文评改,组员轮流阅读其他小组同学的习作,并以跟帖的形式用几句话阐述自己的意见,然后由组长采用“点赞”方式对本组成员的跟帖进行评价,写出总评并推荐出本组评改出的优秀习作,再由教师采用跟帖的形式对学生的作文和跟帖进行评价,并评选出“优秀作者”、“优秀评论员”和“优秀小组长”,最后学生根据同学和老师的跟帖,以“回帖”的方式对自己的作文作出反思和修改。这就是本文所谓的作文跟帖式评改。

一、作文跟帖式评改的提出背景

一直以来,作文是否“精批细改,全批全改”被公认为是考核语文教师工作的标准,因此语文教师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修改错别字、病句和写眉批、总评上,为此老师们苦不堪言。而当这满载着教师心血的本子回到学生手中时,学生往往只瞥一眼分数或等级就束之高阁,对评语不看或不细看,更谈不上按照老师的意见去修改作文了。

这种“精批细改”的做法,于教师极为辛苦,于学生又很低效,真可谓费力不讨好。针对这样的情况,叶圣陶先生曾建议:“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假如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要考察学生对作文内容、文字表达的修改,也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在当今信息技术环境下,网络平台上的跟帖显示出了巨大的话语力量和批评效果,学生也经常使用QQ、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进行交流,于是笔者联想到了运用跟帖这种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进行作文评改。实行跟帖式作文评改,学生的作文在不同读者之间传阅,学生的跟帖也在不同读者之间传递,教师参与其中,既评作文也可就学生的帖子发表看法,于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变得亲切而自然。作文批改也不再成为教师的负担,学生对作文评改的热情也得到了激发。

二、作文跟帖式评改的实施步骤

关于作文跟帖式评改的具体实施,笔者通过近一年的实践初步确立了以下六个步骤:

1.明确评改小组。科学分组是有效实施作文跟帖式评改的基础,为了让每个学生尽可能多地阅读、评改他人的作文,又便于小组活动的开展,笔者将每个评改小组的人数确定为6人,以确保一周时间内(笔者规定的每篇作文的有效跟帖评改时间)每个学生可以评改一篇他人的作文。为了增加学生评价的公平性,同时规定每次作文的评改实行轮换制(以一小组为例,这次评改二小组的作文,则下次评改三小组的作文,以此类推),学生所在的小组不评改小组成员自己的作文。

2.细化评改要求。每次评改作文之前,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此次作文评改的一般性要求和针对性要求。一般性要求主要指查看作文字数是否达标,修改错别字、不准确的词语、病句、标点符号等明显错误,这些要求每个学生在评改时都必须要做到。针对性要求是指单次作文中,针对特定训练目的要达到的要求,如审题立意、谋篇布局、文段训练、写作方法运用等。关于针对性要求,教师每次作文之前就需将作文训练目标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对此次作文要达到什么训练目标做到心中有数。

3.学生阅读跟帖。学生阅读他人作文至少两遍,第一遍通读全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完成一般性评改要求。第二遍精读全文,就阅读此文的感受或从本次作文针对性要求是否达标的角度进行跟帖。为了方便监督跟帖的质量,每则跟帖必须有真实署名,如在跟帖中出现严重失实或乱下评语的情况,将取消该生的评优资格,并扣所在评改小组的操行分。后评改作文的同学对前面同学的跟帖内容可进行再次跟帖或“点赞”,教师评选“优秀评论员”时将参考每条跟帖的点赞人数。学生完成一篇作文的评改后,作文本就在小组内交换传阅,所有组员都完成跟帖后再交到组长处。

4.组长“点赞”总评。组长阅读小组成员评改的所有作文和跟帖,对组员的跟帖采用“点赞”的方式进行评价,对组员评改的作文采用跟帖的方式撰写出总评。另外组长还要组织组员共同推荐出本小组的优秀习作。组长实行轮换制,每次作文由一名小组成员担任组长,一学期内确保每位小组成员都能担任一次组长,不能重复。

5.教师跟帖评优。每次作文教师抽取全班三分之一的作文进行跟帖评价,下次作文再评价另外的三分之一,三次作文就能确保对全班的所有作文进行过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教师也作身为跟帖评改小组的一员,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教师的评语可以就文章的某一方面做点睛之评,也可以就学生的跟帖展开评价。此外,教师在每次作文的评改中,评选出三名“优秀作者”、三名“优秀评论员”和三名“优秀小组长”。评选出的各类优秀将为评改小组加上相应的操行分,分数前三的作文评改小组将得到相应等级的奖励,这样就更好地调动了学生参与作文评改的积极性。

6.学生“回帖”反思。全班作文评改结束后,教师还要抽出一节课的时间进行讲评,这也是作文跟帖式评改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其意义在于扩大互动交流,加强作者与评改者、评改者与评改者之间的多维对话。笔者要求每次作文后,学生必须以“回帖”的方式选取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两则跟帖进行“回帖”。学生在回帖过程中学生就能自觉地对自己的习作进行反思,这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升起到了很好的内化作用,也让评改过程中的跟帖发挥了实效。

三、作文跟帖式评改的现存问题

作文跟帖式评改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究和相互交流的平台,学生的激情在跟帖中飞扬,学生的文采在跟帖中展现,学生的智慧在跟帖中碰撞,学生的思维在跟帖中提升。但作文跟帖式评改毕竟还处于尝试阶段,难免会存在一些缺陷,主要集中在:

1.学生跟帖的质量参差不齐,评价语言千篇一律。作文水平较差的同学的跟帖要么无话可说,要么全是空话套话,甚至出现评语不通顺、出现错别字等情况,引起了被评改同学的反感。有些同学害怕自己的评价遭人嫌弃,请其他同学代为跟帖,致使跟帖成为了少数同学的特权,进一步拉大了优差生的距离。

2.学生跟帖内容的评价标准不统一,常常引发争论。尽管每次作文评改前,教师都会为学生讲解本次作文评价的一般性要求和针对性要求,让学生明确应从哪些方面着手进行评价,以期让学生的跟帖范围更加集中,便于各类评优。但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对同一篇文章的评改意见总是难达成共识,作者本人甚至不认同其他同学的跟帖,不愿对自己的文章进行修改。这些情况导致每次作文的评优环节都不能尽如人意,只能借助教师的权威勉强完成。

3.作文跟帖式评改延长了学生作文活动时间,增加了作文活动量。学生每次作文跟帖式评改的时间笔者确定为一周,这期间学生对于跟帖的热情逐渐消退,导致同一个学生跟帖的质量都前后不一致。跟传统作文评改方式中学生写完作文就了事相比,在作文跟帖式评改中学生的活动量增加了不少,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负担。面对接二连三的作文评改任务,学生最初的热情也消磨殆尽,跟帖的整体质量有所下降。

总而言之,尽管作文跟帖式评改仍存在一些差强人意的地方,如何解决现存的这些问题仍需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但跟帖式评改就是给学生提供一个表达自我、展示自我、自主探究的平台,这与当下所倡导的课改理念不谋而合,毋庸置疑是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今后在作文评改中笔者仍会一如既往地坚持这种方式,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不断提高课堂效率。也希望同行们都能来尝试一番,让作文跟帖式评改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1978(1):118.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N].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1.

[3] 张俊.让思想在跟帖中碰撞——高中作文“跟帖式”互改法初探[J].语文教学通讯,2011(34):35-37.

猜你喜欢

初中作文方法探究
初中作文教学的思维拓展与创新分析
小议初中作文教学中的创新思维
浅谈初中作文教学的几个基本原则
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英语兴趣
小学语文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营造小学数学教学环境探究
浅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职美术创新教学实施的方法探究
漫谈初中作文教学
浅谈成本会计中费用分配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