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叶天贵:混凝土材质的博士

2016-07-29麦伦

大学生 2016年13期
关键词:层合读研导师

麦伦

叶天贵是同学眼中的“SCI达人”,累计发表SCI论文20余篇,其中JCR一区17篇,成果被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俄罗斯、意大利、新加坡、日本等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内外学者他引130余次,一篇论文入选ISI发布的ESI 1%高被引论文;叶天贵是导师组眼中的“科研能手”,攻博期间在Springer与导师合作出版英文学术专著1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主持学院研究生天使基金一项(10万元),曾获博士生国家奖学金、校优秀毕业生、校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十余次;他也是近10种振动声学和力学领域国际知名SCI期刊审稿人。

“我不觉得自己有多么聪明,但是我有足够努力。”叶天贵说。2011年9月,他以优异的成绩保送至哈尔滨工程大学轮机工程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开始了他的博士研究生生涯。

现在说起来,叶天贵在大学期间最后悔的就是本科时没有好好学英语,他老实地说:“特别是口语。现在有时候出国开会和外国学者交流不是那么顺畅。”当导师给他第一篇英文文献时,他连题目的单词都没全看懂,更别提理解论文中的理论、方法和内容了。叶天贵一度陷入恐慌,面对全然未知的领域和博士的苛刻毕业标准,他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这个博士读的到底对不对?

“容易实现的那不叫梦想,轻易许下的那不是诺言”,面对重重的困难,短暂怀疑后,骨子里不服输的个性让叶天贵告诉自己:这个坎,必须迈过去。叶天贵每天早上6点起床,开始狂补专业英语,论文里不认识的单词一个一个查、一个一个背。一个多月后,他基本能够认识英文文献的单词。

叶天贵在积累专业英语、理清文献词句的同时从基础理论开始学起,通过图书馆查阅资料、请教师长和发邮件求助同行一点点地理解文献中的理论和内容。博一的时候,叶天贵除了科研之外,还得完成相应的课程学习,他几乎将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学习和科研当中。有的同学说他学疯了,叶天贵则不以为然,他始终相信时间是挤出来的,从寝室到实验室一公里多的路程他花的时间是平常人的一半;电脑、参考资料、草稿纸他永远随身携带,实验室的二十多台计算机和大型工作站每天都在运转,夏天室温可高达三十五六度,没有风扇和空调,他经常在实验室一待一整天。

这一坚持就是四年。“天道酬勤,苦尽甘来。”这是他经常挂嘴边给自己打气鼓劲的话。上千个日日夜夜的公式推导、近万个小时的文献查阅,枯燥和乏味可想而知,然而他坚持了下来,通过不断地积累,阅读英语文献的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专业知识也在推敲中得到了强化与巩固。

这四年里,叶天贵累计发表SCI论文20余篇、出版英文专著1部,他的付出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认可,多次在国际、国内顶尖会议上做全英文口头报告,成果被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俄罗斯、意大利、新加坡、日本等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内外学者他引130余次,其中SCI他引近120次。

特别要提的是叶天贵首次将修改的傅里叶-Ritz法应用于复合层和结构动力学建模和计算,该方法大幅减少了计算量和内存需求,从而有效提高计算效率和分析频率,尤其适用高新船舶这样由大量的复合层合梁、板、壳结构单元组成的大型复杂复合层合结构系统,提供了一种解决途径。

偶尔有不认识的学弟学妹对叶天贵说,他是他们的榜样,他总是有点不好意思的微笑着说:“我们一起努力,一起。”在叶天贵看来,目前最重要的事情是将自己的研究方法传承下去。2014年,他专门针对如何写好SCI做了一次全院范围内的公开讲座。同年秋季,他在导师指导下带领着师弟和师妹尝试研究和建立一种能够准确预报任意厚度三维复合层合结构动力学行为的分析方法。已有的传统方法只能计算经典边界约束复合层合结构,并需要将结构通过ESL方法等效成一维或者二维的经典正交异性结构来处理。叶天贵放下手中轻车熟路的研究方向,开始研读国内外的相关资料和文献,过去的一年多里,他和师弟师妹在工作室一次次地探索和尝试,用了100多页的A4稿纸,编写了一万多条的程序语句,终于成功设计出满足要求的新方法,该方法突破了传统方法对复合层合结构厚度、边界条件和铺层方式的限制,研究成果发表在计算力学Top 3期刊《计算机与结构(Computers & Structures)》和机械工程一区期刊《国际力学科学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s)》上。

对于这个得意门生,导师评价叶天贵:“尽了一个博士的本份,像混凝土一样抗拉、抗压、抗打击、抗疲劳,还有刚度、有弹性、有塑性,弯得下腰、不惧风雨、敢挑烈日!”

问:在大学哪个阶段,你对自己的规划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答:读研以后,在博二博三的时候对自己的课题和研究方向有了较深的了解,也找到了这个研究领域的增长点和空白点,这时候才开始对自己的未来有所规划。

问:在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中,你不仅在学校是佼佼者,还从全国优秀大学生中脱颖而出,你认为自己是如何胜出的?

答:我觉得有下面几个因素:第一,离不开学校提供的良好的科研条件。基本上我想要的文献资料学校图书馆都能提供,学校在科研经费方面也给予了大力支持。

第二,要感谢导师靳国永教授的悉心培养和帮助。大四保研以后导师给我定了一个比较前沿的基础理论研究方向,做理论研究很枯燥,而且一开始很难有进展,好几次都想放弃,想换方向,导师的鼓励让我坚持了下来,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和积累,终于在2014年取得了较大的突破。我认为基础研究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当在一个方向上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学术成果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第三,我觉得好的学习方法同样是很重要的。我个人受益最多的就是学习最新的国际文献。现在网上文献资料特别多,大部分都是重复性的,没什么用,我订阅了我们领域最权威的十个国际期刊,定期追踪这些期刊发表的研究成果、了解国际上的知名学者们都在做什么,为我拓展自己的视野和研究方向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四,勤能补拙。我并不觉得自己有多么聪明,但是我有足够努力。我相信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问:进入大学后,你是否有过做最艰难选择的时候?请简单叙述下当时面临的选择,以及自己做出决定的理由。

答:大三结束后,在工作和读研之间选择了很久。我内心比较喜欢在工程现场完成任务,解决问题,当时成绩也挺好的,能够保研,所以做选择就比较纠结。后来导师给我打了电话,和我讲了很多。我觉得读研刚开始是会苦点、累点,但阳光总在风雨后。考虑到研究生比本科生就业面更广、平台更好,最后选择了读研。

问:你的爱好有哪些?你是如何平衡学习、社工(社团活动、学生活动)和自己兴趣爱好之间的关系的?

答:喜欢爬山,但哈尔滨山不多。平时大部分时间都在实验室,偶尔打打羽毛球、游泳,其他的很少。大部分时间都在实验室,一个礼拜基本保证运动四五个小时,生活单调但充实。

问:压力大的时候会做什么?

答: 压力大的时候喜欢吃东西、睡觉,但好像怎么吃都吃不胖。

问:离开大学校园前最想做的的是什么?

答: 希望有大段的时间可以在图书馆安安静静地看自己喜欢的书。

问:用三个形容词形容自己。

答: 第一个是勤奋,基本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于学习和科研上,节假日也是这样;第二个是踏实,很多人常常给自己定很高的目标,但最后都没实现,我不会给自己定目标,遇到事就是尽自己努力做到最好;第三个是时间观念强。

猜你喜欢

层合读研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层合单元形函数的修正算法
缝合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其在海洋领域的应用
就学类型如何影响读研计划?
——九所“双一流”高校本科生抽样调查的结果分析
混杂复合材料层合板弯曲刚度特性影响规律研究
V eraW an g
导师榜
大学生读研择校外在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来自部分高校的学生调查
航空层合定向PMMA疲劳断裂性能的频闪法研究
读研值不值,是一个早就应问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