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州传统民居中瓦砾墙的特征及其应用

2016-07-29方维关瑞明吴任平

建筑技艺 2016年5期
关键词:三坊七巷瓦砾砌筑

方维 关瑞明 吴任平

在福州三坊七巷中文儒坊入口处的一株大榕树旁,有一堵没有抹面的墙体遗迹。它不同于一般的夯土墙,因为在高达5m的墙体上竟然看不到一丝裂纹,进一步仔细观察,发现大部分的墙体是由含大量瓦砾的夯土墙与青砖搭接而成的(图1)。在少量尚未修复完工的衣锦坊11号与洗银营巷14号工地现场(图2~4),这种墙体频现。

福州位于福建东部、闽江下游,是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共有3个历史街区,分别为三坊七巷、朱紫坊和上下杭,其中保留有大量的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在这3个历史街区中,三坊七巷率先进行保护、修复与再利用,在文儒坊入口处特意留下了这片瓦砾墙。由于三坊七巷的修复保护工程现已基本完工,墙体表面全都进行了抹面。为了掌握这种墙体的详细资料,起初只能从三坊七巷管委会与施工人员中大致了解这种“瓦砾墙”的普遍存在。后来在朱紫坊的修复现场进行调研时,发现并还原出与三坊七巷相同的“瓦砾墙”的历史并保存现状。

1生土建筑及其夯土墙

1.1 生土

生土,是考古地层学中的一个术语,指的是在人类活动前形成的纯天然堆积的土层,亦称“死土”。其特点是结构比较紧密,稍有光泽,颜色均匀,质地纯净,不含人类活动遗存。作为建筑材料的生土,是指天然土未经焙烧,仅改变其组成成分的比例(如含水率或颗粒配比等),并经过简单的物理加工(如压实或涂抹等)而用于建造的材料。[1]

1.2 生土建筑

生土建筑,指利用未经焙烧的土壤(如黏土、砂土等)或简单加工的原状土作为主体材料,辅以木、石等天然材料营建主体结构的建筑。[2]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原始人便掌握了生土建筑的营造技术。

1.3 夯土墙(以建造方法命名)

夯土是利用夯锤将生土在模板内击实成型,作为建筑墙体或者楼地面层。夯土墙指用夯土方法修筑的墙。在夯筑夯土墙时,一般选用黏性较好的黄土(生土),如果黏性不够,还要掺上“田岬泥”(田底泥),掺黏土可保证墙体的整体性与足够的强度。一般黄土干燥后收缩较大,夯成的土墙易开裂,而掺入河沙或旧墙的泥土(老墙泥)则可降低缩水率,以减少夯成土墙的开裂。由于各地黄土的含砂量千差万别,因此黄土、黏土、沙及老墙泥的配合比例完全由经验决定。

1.4 瓦砾墙(以建筑材料命名)

在福州的三坊七巷和朱紫坊中遍布着大量的传统民居,这些传统民居的墙体看似与一般夯土墙类似,却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墙体高度多参差不齐,大致在3~10m之间;长度一般随着巷子延伸,长达数十米;而底部的厚度一般在600mm左右,上部稍窄一些。最为奇特的是在这种特殊的墙体上几乎找不到一处明显的裂纹!

这些墙体伴随着传统民居在三坊七巷与朱紫坊中蔓延。从明代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建筑的更新,这些墙体也一次次被推倒,又一次次被夯起……

我们可以把这种特殊的墙体称为“瓦砾墙”。瓦砾墙,并非指传统意义上的夯土墙。顾名思义,瓦砾和土是这种墙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一般的夯土墙中,以土为主,掺入瓦砾只不过是为了减少夯筑好后墙体的开裂;而在瓦砾墙中,瓦砾已不再是辅料。

2瓦砾墙的特点及其夯筑

2.1瓦砾墙的分布

瓦砾墙主要分布于福州的3个历史街区中的三坊七巷与朱紫坊。在福州的传统民居中,瓦砾墙大多数为建筑的封火墙(马鞍墙)。

2.2瓦砾墙的特点

瓦砾墙与一般夯土墙有着明显的区别,但仍有着许多相似的特点:(1)原材料可就地取材,节约开采和运输成本;(2)材料无需深加工,节约生产成本;(3)墙倒塌后废料可循环再利用或是回归土地,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4)瓦砾墙厚重,一般用于室内外围护或分隔构件,亦可作为热工性能调节的重要构件,保温隔热性能好,并能调节空气湿度,减少能耗;(5)瓦砾墙延续了福州的地域特征,易于产生自然的亲切感,是建筑地域性的重要表现。同时,瓦砾墙相比一般夯土墙又拥有其自身的诸多特点。

瓦砾墙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在夯筑墙体的时候瓦砾的用量比一般夯土墙大很多。通过对三坊七巷与朱紫坊的实地调研,瓦砾墙中夯筑墙体的瓦砾用量大致超过了50%(图5)。

在一般夯土墙中,掺入瓦砾的主要作用是用来减少夯筑好后墙体的干缩变形。而在瓦砾墙中,瓦砾却起着主导作用,黏土在瓦砾墙中反倒像是只起到粘结瓦砾、填充瓦砾之间的空隙的作用。瓦砾墙中的“瓦砾”是一个泛指,其种类繁多,有瓦砾、碎砖头、花蛤壳、蚬子壳、毛蚶壳,甚至还有海螺壳(图6),其来源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来源于旧时垮塌的建筑和食物残渣。

仔细观察抹面剥落的瓦砾墙,可以发现夯筑墙体内的土质不似一般夯土墙那样密实,轻轻一拨就露出了后面的瓦砾,但瓦砾与瓦砾之间却咬合得相当紧密,几乎无法用手抠出。究其原因,是因为瓦砾的形状大小各异,夯筑时在夯锤的作用下使得瓦砾与瓦砾咬合紧密,而瓦砾之间的空隙就由土填充,由于瓦砾已被夯筑密实,处于瓦砾空隙中的土自然无法被夯实。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了瓦砾墙中的瓦砾用量之大。同时,土质疏松对于保温、隔热、隔音也能起到提升作用。

在瓦砾墙中,土质的选择与一般的夯土墙有很大的不同。一般夯土墙选用的是黏性较好的黄土,适用于建造的土质位于种植层以下、岩石层以上,由于这一土层为无机矿物质,避免了种植层内有机物生长对建造物的破坏。[9]而在瓦砾墙中选取的土以地表土为主,且其中的杂草、树根等杂质也未被清除,在瓦砾墙中可以轻而易举地发现这些在一般夯土墙中不允许存在的杂质。存在有机质也说明瓦砾墙中使用的土壤是十分肥沃的地表土,也就是因为使用了地表土进行夯筑墙体,才使得位于地表的贝类的壳能够在墙体中频繁出现。

纵观三坊七巷与朱紫坊中的瓦砾墙,“墙头长树”也是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图7)。更为奇特的是树不仅长在墙头,更有些树穿墙而过,树根在墙这侧而树冠在墙那侧,达到了“树穿墙而墙不倒”的效果(图8)。“树穿墙过”和“墙头长树”不仅是瓦砾墙的一个特色,更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夯筑墙体的土质疏松且土壤肥沃,而肥沃的土壤对于墙体倒塌或拆除后重新回归土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3瓦砾墙的夯筑

瓦砾墙的夯筑和一般夯土墙的夯筑方式类似,简单来说可以分为备土和夯筑两个环节。其中,备土环节包括采土、存放、配比、搅拌和醒土;夯筑环节则是将备好的土料倒入支好的模板内,然后借助手动夯锤一遍遍地逐层夯实。一版夯完后,拆除模板,继续下一版的夯筑,如此循环反复。等墙体完全干燥后,再对墙体进行必要的防护,如抹面等。

3传统民居中的瓦砾墙应用

3.1土砖结合的瓦砾墙

不似一般夯土墙的墙体全由夯土构成,瓦砾墙的另一特点就是与砖搭配使用(图9)。在连续的夯筑墙体中用砖砌成扶壁,在转角处砌筑砖柱,在门洞处砌筑拱券与砖柱,通过使用这些手段可以让墙体在结构上更加稳定,而且能很好地控制墙体的厚度,有效地增加建筑内部的使用面积。

瓦砾墙的基础采用毛石或条石干砌,在毛石或条石上砌筑3皮或5皮具有明显福州地域特色的“福寿砖”(图10,11),再在“福寿砖”上进行夯筑,夯筑方式主要为夯土版筑(图12~14)。夯筑的墙体每隔3~6m使用“福寿砖”砌筑扶壁,在转角处也使用“福寿砖”砌筑砖柱以提升墙体的稳定性。墙体顶部用“福寿砖”以叠涩的方式进行砌筑,再在“福寿砖”上覆以瓦片。夯筑好的墙体使用黄土、白灰、沙和稻草按一定比例拌和的草筋三合土进行初次抹面,最后在草筋三合土抹面的基础上用乌烟、石灰的拌和物进行第二次抹面(图15)。

3.2 瓦砾墙的受力性能

众所周知,一般夯土墙的抗压强度非常大。瓦砾墙与一般夯土墙类似,因此高达10余米的夯土墙可以非常稳定。同时,通过在土料中大量使用瓦砾、利用“福寿砖”在墙体中砌筑扶壁和拐角处砌筑砖柱等方式使得墙体能够更好地抵抗侧倾。加上瓦砾墙主要为建筑的封火墙,能倚靠住建筑的木屋架,使得瓦砾墙的稳定性更好。

3.3 瓦砾墙的变形

由于大量使用瓦砾的缘故,使得瓦砾墙在夯筑后水分蒸发时的收缩变形小,不仅不像一般的夯土墙那样千沟万壑,而且令人难以在墙体上发现一条明显的裂纹。其中瓦砾墙中扶壁与砖柱的使用也使得整片夯筑的瓦砾墙尺寸大大减小,从而进一步减少瓦砾墙的变形。

4 结语

福州的传统文化穿梭于“三山两塔”的城市空间中,映射在众多的历史建筑上,更洒落在幽深的街坊小巷里。三坊七巷与朱紫坊不仅集中体现了福州历史上坊巷的布局特色、建筑的形式表征、雕刻的文化艺术等,而且凸显着因历史上多种文化交融而形成的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以及独具特色的名人文化,是极具代表性的福州市的文化集萃地。[3]

瓦砾墙,这种福州三坊七巷与朱紫坊中的传统墙体,已融入了福州的地域文化之中,形成了具有地域性的风貌特色。它不仅仅表现出了福州当地民间丰富的创造、巧妙的构思和精湛的工艺,而且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对瓦砾墙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完善对福州三坊七巷与朱紫坊内传统民居的研究。回归此时此地的建造,思考当时当地的传统,将瓦砾墙中可以继续利用的要素进行传承,不仅可以体现瓦砾墙的艺术魅力,更能发挥瓦砾墙的地域特色。

猜你喜欢

三坊七巷瓦砾砌筑
拆迁
建筑工程墙体砌筑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措施
青苔与瓦砾
世赛“砌筑项目”中澳国际交流赛在长沙建筑工程学校举行
加气混凝土砌块填充墙施工技术
房建工程基础中模块挡土墙结构的技术应用